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社會心理觀察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aaron-burden-QJDzYT_K8Xg-unsplash.jpg

這是我高中考大學準備聯考時的讀書方式,後來報考研究所時也是用這些方式整理心理學各科的筆記。

其中SQ3R是參考坊間書籍再加以改良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最主要是最近拿來教案主K書,就乾脆把方法論寫出來。

總共四大項,如圖一:K書方法

K書方法圖一.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輩的恐懼,來自對時代的有限認知,什麼粉都是一時的,家人才是永遠的,請找機會談談彼此的恐懼,並讓長輩在資訊時代覺得自己有價值。

選舉後,原本堅持為對方好而激動的撕裂已沒有存在的理由,關係要回歸正常,多些惦記,像吵架後和好得到建設性的理解。

2020.1.14. 關鍵評論網 溫和版本:理解選後失落的韓粉長輩:談談彼此的恐懼,讓關係回歸正常 

/tmp/phpMRnEtn  

一、家人是永遠的。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為,要指教別人的網路文章,除了資訊的是非對錯,「好好表達」也是重要的,重點不在作者願不願接受(畢竟也管不了),而是好好的、條理的、憑據的表達,其他讀者就會知道,「啊,原來,還有這樣的觀點

無論事實如何,網路禮節都是重要的。這個「禮節」,意指先搞清楚自己怎麼了?確認後再適度表達。情緒被調理後的表達,通常都是理性的,也容易產生正向對話。否則網路匿名性的關係,留幾句不負責任的衝動評斷,誰不會呢。

20190910_170704

網友私訊對文章留下批評:(下為編例)

「本文欠缺同理心,因為事情不是這樣,這只是可能之一,可見作者本人歷練不足不懂全貌…你知道還欠什麼嗎?你有試著去體會嗎?」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入電視劇情,任負面情緒被引發且宣洩,觀眾能順理罵罵可惡的劇中人,入戲太深者則會罵到演員身上去。電視讓情緒無意識地發洩,是真的有此功能,只是效率很差。觀眾進入劇中,意識放空,進入一種「不用自己動、不用負責」的狀態,宣洩情緒能量與躲避現實壓力。這種甘願被操控的心理狀態,換到暫時的心理放鬆,沒什麼大害與代價,也就這樣算了,讓人覺得真的不用想太多。

這類電視劇的心理機制,最主要來自「情緒感染」,先讓你染上劇中人的激情,繼而認同他,化身為他,持續關心他能不能一解怨氣。情緒感染要發揮作用,觀眾也要有一定條件才會被激發「投射心理」,通常,慣於壓抑負面情緒的人比較容易被勾起。這類劇情或多或少觸發了觀眾潛藏、說不清又無法面對的處境,例如說「生存焦慮」、「人際怨懟」,並以劇情發展代替他在心理出口氣。

同步刊登於2019.8.21.    關鍵評論網 「社會焦慮下的情緒投射:從荒誕的八點檔,到無端爆紅的政治明星

同步刊登於2019.8.21.    太報 「荒唐的八點檔與政治明星 社會焦慮下的情緒投射產物」

20170510006157.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詐欺是不分性別的,騙女性時就假炫富、懂撩妹、裝可憐;騙男性時就裝可憐、懂撒嬌、假崇拜。

對男性詐騙比較單純,大原則只要「美女需要幫助」以提升自尊為餌即可,越自卑的男性越管用。而對女性詐騙則需要時間鋪陳,以情感埋線,大原則讓她「發揮母愛」以感覺「自己有存在價值」。因為事後容易被指責「沒有人強迫,是你自己願意的」,通常受害者難以求助。

「PUA」全名「Pick-up Artist」, 1970年代出現,翻譯為「搭訕藝術家」,後期歪掉後PUA則利用心理學技巧與系統化的逗弄,玩弄女性情緒、感情于鼓掌間,讓女性自願與他們發生性關係,而最令人髮指的是他們羞辱女性以建立關係,破壞自尊以物化女性,並在利用完後無情甩開。

PUA利用語言與非語言(肢體動作、表情)的內隱情感,去吸引及套牢對方,讓她情不自禁,順從地獻身或掏錢,由於是自己乖乖奉上,當事人啞口無言,只能事後懊悔。不承認被騙的可能繼續堅信遇到愛,變成「被賣了還謝謝對方」。

2019.8.13 刊載於《關鍵評論網》從炫富、蠶食鯨吞到自尊破壞:如何覺察、逃離看似愛情的「PUA陷阱」?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種壓迫分別是「加害者壓迫她去做她不願意的事」及「逼個體損尊嚴低頭求生存」。

我們可以在故事看到『無論如何,我都沒有選擇!』,也可以看到『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若還能有選擇,我認為是一種「抵抗」。 

抵抗的兩個步驟:內在確信、在有限中做選擇

我要講的是『無論如何,不要放棄抵抗』,我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

抵抗那些強壓於你的,不是要你推翻、重建那個環境、那個人,而是抵抗你太快陷於無助逃避負責的情緒裡。當你的內心不是真正被屈服,抵抗就會開始,你就能在有限中找到你的選擇。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笑話怎麼來的?它讓你本來以為是A,卻在結果被轉向B(而且也說得通),同時知道那是語言遊戲,你不自覺會心一笑,沒有壓力。

引發笑點的心理歷程叫做「認知扭轉」或「認知轉彎(Turn)」。

我個人覺得很棒的人物典範是藝人吳宗憲,多數時候是轉了很多彎又令人好笑的臨場功力,但少數會取笑他人則不太好。看了本文後,可以再確認看看這個笑話的點怎麼製造。

本文同步刊登:關鍵評論網2019.7.14. 活用這幾種「認知扭轉」,你也能輕鬆戳中別人的笑點

best-friends-coffee-shop_329181-8510.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罷工有沒有可能遭濫用?每一件事都有可能被利用與黑暗面,更因此我們都要好好瞭解怎麼回事,不要太快短視近利,不去思考,單純S-R反應(EX:因為被空服員罷工,害我買機票出不了國),近因看起來是空服員,但其實是背後的制度所致才對。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基準,所有人都在追求制度改善,整體社會才會向上,否則「不爽不要做」的結果,每個人都會淪到高工時領低薪(因為永遠有替代人力在補,老闆永遠不缺人),當社會逐步往下,只有資方獨佔金字塔頂端。

我是已買長榮機票的心理師,我支持罷工,希望社會每個行業都能邁向更合理的工時與報酬,每個行業真的都需要,包括心理師這行。 

20180613_071653.jpg  

我的資方經驗:小組長與兼職員工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她是家裡老大,她童年一直沒有感受被愛,並不是說她的父母怎麼了,而是她沒有「家」的感覺。她感覺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學業、職業、責任,一個人生活很悶。

當年齡再大一些,在社會跌跌撞撞也久了,人會興起「回家」的念頭,畢竟跟社會比起來(程度負8),家人關係(程度負5)似乎還好一點(好吧不一定),而且「血緣」是一種信念,期待無條件被接納的關係。可是一回家,與父母的關係還是跟童年一樣,完全沒有變,壓抑、責任、被指責,難得想重新來過,沒想到還是不知道怎辦才好。

『過去不知道怎麼回去,未來不知道怎麼前進,現在不知道怎麼獨處。』憂鬱症不是突然天上掉下來的,是壓抑與無助慢慢累積成的。

 20190205_145245.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1975年發表《認知失調理論》(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人們為了拉近信念與現實的落差,想盡各種方式自圓其說,矛盾之處避而不談,滿口牽強解釋,固執己見。費斯汀格當時也混入飛碟社團從旁紀錄,他親眼見證、觀察與研究後,提出推論:一旦宗教團體秉持的信念與現實不符,此時信眾就會改變信仰,因為他們已無計可施,只能採取此種防衛機制--合理化作用,費斯汀格認為「人類並不理性,只是懂得尋找合理解釋」。認知失調理論在團體尤其好發揮,「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想,那就肯定錯不了。」

2019.6.14.刊登於【關鍵評論網】:堅定的韓粉,與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

DSCN9611  

太空船臨時不來了!《認知失調理論》

基慈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和阿姆斯壯博士相識於某個研究飛碟的社團,直到有天,基慈收到一封極為特殊的信,感應到某種密集強烈的震動,寫下1954年12月21日將會「大西洋海床不斷上升,沿岸陸地將被海水淹沒…法國沉沒、蘇俄變成大海…這一切都是為了淨化人間,重建世界新秩序。」只有相信沙納達這個神秘的發信者才能得救。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是被邀稿文章,談論性別與暴力。(文章的補充說明)

討論的案件是當嫌疑犯長得很帥或很漂亮時,觀眾反而焦點不在犯行或小心自己的生活上面。這個現象不分男女都會有的,日本電影《殺戮重生犬屋敷》的男主角隨機殺人,但他長得又酷又帥,不明所以的女性民眾也是先討論顏值而不管他有多危險。

這屬社會心理學現象:(1)電視裡的事件離我們太遠,產生旁觀者效應(2)視覺訊息(觀者的第一手經驗)優先於報導內容(第二手)而讓人輕忽了。必須警覺到與自己相關時,才會突然醒過來認真研究這件事對自身有多少影響。

從此點來看,新聞播恐怖情人是女性時,男性醒覺「這其實是很可怕」的時間會比女性面對男性恐怖情人要來得長(不好意思,沒有找研究數據佐證)。推論是,這類事件相對比較少發生,而且男性體力上似乎能保護自己...這其中隱含了很多性別與權力的訊息。

文章撰寫較不朝性別權力角度(這部分確實很多,但討論起來就會戰起來),我選擇從其他方面讓讀者觀看男性處境,也讓男性讀者有所回顧--為什麼我會開玩笑帶過,講講幹話就算了。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們被激起的情緒,其實反應了「家庭關係衝突」是當下社會一直無法處理或難以面對的陰影面,我們每個人身陷其中,在同樣關係衝突陰影下長大成人。因為都很難處理自己家人的事,以致長大後特別「同理」類似的家庭衝突及家庭暴力,「同理」當事人無力反抗暴君,所以聲援、替天行道才大快人心。這個「人心」不是當事人的情緒得到安全感,是「我們的情緒」得到抒解罷了,替自己的過去出口氣。越多人同意這個作法陰影便越強大,讓我們以為這是正義的選擇。(換種說法:社會理盲)

2019.4.刊登於【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電子報】:小心!你的同理不是你的同理,是心理的陰影

Screenshot_20190417-110812_Samsung Internet.jpg

2019年1月13日東森新聞

新北市12日晚間發生一起家暴案,一名42歲男子不滿兒子買的肉圓沒有加辣,竟動手毆打,將兒子打趴在地,妻子也被勒住脖子,拖行數公尺,影片曝光後引發社會撻伐。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詐騙層出不窮,生物本能原可區避危險與惡意,但在人類詐騙伎倆下完全發揮不了作用,警政署每年都有反詐騙宣導,卻還是很多民眾上當受騙,怎麼會這樣呢?我們從心理學來看,這些騙徒其實運用了人性心理運作的盲點,引導當事人錯誤判斷。

騙徒是有備而來的,訊息傳來的當下我們也可能正在忙自己的事,毫無心理準備,因此要預防詐騙,當下謹記一個原則:「不要當下自己做決定。」

不要當下自己做決定,你可以晚一點再回,先查相關資料、做確認(165防詐騙專線),或者找人討論後再說。對方說時間很急怎麼辦?沒關係,拖個5分鐘10分鐘再回不礙事,記住,越重大的事件越不要當下自己做決定,唯有離開對方佈的局你才有空間進行正常思考,而不是進入危機或限時的捷思模式。

本文同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頻宣導還是有人被騙?詐騙犯眼中你最好操縱的四個「決斷誤區」

DSCN4191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記得,面試是一個練習場,請以找伙伴、合作對象的心情去談,身心才會放鬆,越不是特別在乎,反而不會緊張,盡其所能。記得他們面試你,你也在面試他們。有時候,主管在面試上的氣度與姿態,大致也猜得出來未來合作的模式,凡是委屈自己才能進公司的絕對不是好環境,撐久了也會生病,所以你也得面試他們。合則來不合就找下一家,身心放鬆自在說話才會態度平穩,清楚表達。

pexels-photo-3760067.jpeg

三、實務篇

概念瞭解後,那麼實際面試時我們可以怎麼準備呢?

前篇的意思是,知道潛規則後,作我們自己能做的,做好面試者角色增進被選中的機會,使用這個知識,而不是因為它們而焦慮。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潛規則很現實,八九成的面試是看這個,但是不能意識的太清楚。所以面試後沒有接到錄用,很多人第一習慣先檢討「自己是不是說錯話、是不是表現不對」,其實不用太嚴以律己,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面試官也非以答題內容來決定是否錄取,他們在乎的是「你工作時的角色」,在面試時他們在問的,是你有沒有對「工作的自信」及「工作的奴性」。

因為不是針對你,所以不用太自責。但知道裏規則,你之後可以面試的更自在。

DSCN5161.JPG

一、概念篇

不知道你對「面試」的經驗如何?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抱屈地說:「我只是不善交際,可不會背後說人長短,也不會害人。難道個性被動也錯了嗎?」

個性被動錯了嗎?沒有。然你被動,他們不主動,又長期累積這些全體利益的小怨,兩件事組合起來讓被動的人很吃虧,不知為何就演變成代罪羔羊的角色。

20181120_190226.jpg

被排擠是態度不夠積極?

一位社會新鮮人來諮詢,她在辦公室被排擠,快要過不下去。這位女孩說剛進公司還好,大家都客客氣氣,幾個月後她被排擠,原本還有說有笑的人也沒了交集。女孩性格內向被動,沒交集沒關係,做好本分的事就好,但慢慢有人在業務上刁難、背後說她的不是、捅她一刀,最後,就連平常不會找她的主管也來訓話,認為她跟同事處不好,要她態度積極一點。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性取向已被認為如同種族、文化,甚至如價值觀的選擇。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具體表現例如:非性愛慕、共同目標與價值觀、相互支持愛護、長久承諾等,而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取自維基百科)。

其實,以「人」的角度來看,一切都容易多了。以道德、絕對、標籤的角度看,呃,根本看不完。

brielle-french-61JpASTemRU-unsplash.jpg

一、故事

研究所的時候,我同學逐漸發現自己是同志,在認同過程中,他受了蠻多傷:一部份來自社會標籤、一部份要重組過去的個人經驗、一部份則是在同志族群中情感的受傷(涉世未深的小鮮肉)。他在我面前哭的很慘,但在當時我無法理解他的處境,以一個異性戀的腦袋,當機了。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拒學或中輟,行為只是一種表徵,代表孩子某些狀況他無法解決,需要進一步理解與協助。因此,不能把目標僅訂在「讓孩子一定要繼續就學」,否則雙方容易衝突、敵對或更挫敗。

拒學的理由既然是多重的,之後協助孩子當然也需要多重的介入。輔導人員大概都要「撩」下去,無可避免「就是很麻煩,耗時費力」,然如果我們願意這種「真實的陪伴」,至少給了孩子「以身作則」及「積極面對」的榜樣與勇氣,我相信,他的成長會萌芽的。

DSCN1222.JPG

拒學的孩子

拒學或懼學現今混著使用,孩子對上學既然「懼」當然「拒」。「懼」來自強烈的不安情緒,表現在身心症狀如身體僵硬、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檢查並無生理病因;另一種是分離焦慮(與父母分開)和適應不良的恐懼(在人際及考試上)。「拒」是行為表現,主要為反抗上學、發牢騷、哭訴或發脾氣等現象,孩子通常乖乖待在家裡,極少伴隨反社會行為。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二是凱凱生命最動盪的一年,他走出家庭,走進街頭,又從街頭被帶進中途之家;最後一道關卡:法院,最是無奈,法官清楚原生家庭已幫不了孩子,孩子的未來怎辦?

但對旁觀者而言,是再清楚不過的,不完整的家庭,不知如何求助的社會底層,弱勢只會一代比一代惡化。

王美玉『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本文同步刊登:

2018.10.5. 獨立評論@天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耶穌對憤怒的群眾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群眾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因為群眾啟動了思考能力,反思自身,情緒冷卻,離開現場。

網路不是不能公審,不是不能有民粹,因為民粹就是我們,是我們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格局。如果我們能反思自身、欣賞異己,那麼網路民粹將會往容許多元、讓沒有發言權的人有發言權、弱勢集體抵抗的代言者方向去。

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2018.1.14.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521

刊載於【鳴人堂】2018.1.19.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85/2938525

pexels-photo-3179911.jpe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