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壓迫分別是「加害者壓迫她去做她不願意的事」及「逼個體損尊嚴低頭求生存」。

我們可以在故事看到『無論如何,我都沒有選擇!』,也可以看到『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若還能有選擇,我認為是一種「抵抗」。 

抵抗的兩個步驟:內在確信、在有限中做選擇

我要講的是『無論如何,不要放棄抵抗』,我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

抵抗那些強壓於你的,不是要你推翻、重建那個環境、那個人,而是抵抗你太快陷於無助逃避負責的情緒裡。當你的內心不是真正被屈服,抵抗就會開始,你就能在有限中找到你的選擇。

為此,有兩個步驟,你必須知道:

1.內在的確信:你能確信這是不對的,你不該被如此對待。

2.在有限中做選擇:找出具主動性的事,自主小小的抵抗

20190702_162601.jpg  

壓迫與屈服,讓個體喪失主體性

個體的主體性(或稱「自我核心」)最恐懼的一件事就是「加害者壓迫他去做他不願意的事」,在無法抵抗的前提下,這會讓他的主體逐漸瓦解,他不再是他,無法選擇與決定;在現代社會裡,加害者不一定是具體的個人,可能是公司機構、團體排擠、道德標準、歧視眼光也會「逼個體損尊嚴低頭求生存」。當個體作了非自願行為,「自我核心」受到創傷,被壓毀與破壞,最嚴重的結果是:徒剩一具行屍走肉,或者受困精神官能、精神病的狀態。

前者「加害者壓迫他去做他不願意的事」,舉例:性的脅迫、霸凌、暴力威脅、情緒勒索

後者「逼個體損尊嚴低頭求生存」,舉例:險惡的工作條件、被評價、被貼標籤的羞辱,卻又不得不順從才能繼續生活的矛盾。

兩者共同關鍵是,因為外來的巨大脅迫,讓個體不得不做非自願行為。

非志願行為不是他們架著個體做的,是因為屈服,自己做的,所以也包含部分自主,正是這份矛盾,會反饋削弱自己的存在認同,類似「為了五斗米折腰」,雖然吃飽了,卻不斷對自己失望與嘆氣。

個體認為沒有選擇,只好屈服,代價是喪失主體性。 

在艱困的條件下還有選擇的故事

第一段故事是這樣,加害者囚禁某位少女,把她關在密室,除了斷絕對外聯繫,天天都要進房打一炮。起初少女痛苦不堪,每天抗拒,抗拒無用會被打被脅迫,最終還難逃摧殘,於是她放棄抵抗,每天躺床,等待無法控制的命運。再後來,故事有了轉折,少女突然對送飯進來的加害者獻殷勤,主動要求發生性關係。加害者不解起疑,但幾次後發現也不太可能怎樣,而且少女主動很好哇,他更能享受性關係。少女越來越順從與聽話,這段關係獲得加害者信任,她的活動範圍也就越大。故事最後,少女抓到某次自由趁機逃脫,終於獲救。少女在治療時被問到當初為何主動要求性關係,她表示,她發現加害者年紀大一天只能做一次,與其每天擔心不知他什麼時候要求性愛,不如主動勾引,只要加害者射精完事,當天其他時間就都會是安心的,她是後來比較冷靜後才發現這些規律。

第二段例子是電影美麗人生》,描寫猶太人被送去集中營後,作父親的為了不讓兒子過於恐懼、有創傷童年,而編出這其實是一個大型集點遊戲的營隊。父親努力維持氣氛,為了最後最大的獎品,不斷鼓勵兒子堅強忍耐,激勵他日期快結束,他也主動擔任德軍翻譯,假裝真有其事似宣告集點進度。這一部講述二戰集中營的難過事,在父親所作所為下激發部分人一起合作,劇情悲喜交雜,讓兒子或觀眾都不會引發強烈創傷感受。當二戰結束,盟軍解救戰俘,兒子開心地坐著真正的戰車(超大獎品)與母親碰面,而父親則在稍早嚥下最後一口氣。

前一個故事是「加害者壓迫少女去做她不願意的事」,後者是帝國霸權塑造的死亡集中營「逼個體損尊嚴低頭求生存」。我們可以在故事看到『無論如何,我都沒有選擇!』,也可以看到『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

還能有選擇,我認為是一種「抵抗」。 

抵抗的兩個步驟:內在確信、在有限中做選擇

前兩個故事比較極端,我們也許不是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我要講的是『無論如何,不要放棄抵抗』,我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

抵抗那些強壓於你的,不是要你推翻、重建那個環境、那個人,而是抵抗你太快陷於無助逃避負責的情緒裡。當你的內心不是真正被屈服,抵抗就會開始,你就能在有限中找到你的選擇。

為此,有兩個步驟,你必須知道:

1.內在的確信:你能確信這是不對的,你不該被如此對待。

「知道」是力量的依據:你可以傾聽你的感覺,當你感到不舒服,這個從身體發出的感受就是依據,你知道這是不對的,是不可再被這樣對待的。

「知識」是力量的依據:性別平等、尊重多元、勞動權益、人權、法律,當你懂的越多,你越知道這些知識就是依據,可以保護你不被加害者說服「你不該要求」、「你天生就是怪」、「你就是錯」。你可以抵抗他們強壓的價值。

2.在有限中做選擇:找出具主動性的事,自主小小的抵抗

有時候我們知道不該被如此對待,但環境很惡劣,加害者很可怕,根本不可能抵抗啊,只會得到更多痛苦罷了。不,不要太快用全有全無二分,先抵抗自己陷入全然無助的衝動,在有限中做選擇並不會危及你的安全。

當情緒冷靜下來後,請相信上述「內在的確信」,內心先抵抗並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要屈服對方的脅迫,接著多觀察現實,找到線索與規律,有什麼是我們還能做的「有限選擇」,這些選擇是懷抱希望的,不是鴕鳥心態,是先應付現況,未來還是有未來。情境資訊彙整後,找出具有主動性,你能自主操控的事,在其中做小小的抵抗,維護你的主體性/自我核心。上述兩個極端故事你可以再參考,或找人討論,相信還有很多選擇空間存在。

受害者的位置

小心,不要在經歷的最初,就迅速「落入受害者的位置」。進入那個位置,當自己是無辜無助的受害角色,你就會深信自己毫無能力、沒有選擇、不再思考,只待救助,它會帶你走往更悲劇的方向,你會被說服自己該這麼慘,或者怨天尤人都是別人的錯。是加害者的錯沒錯,然當環境/條件未被改善前,當下的處境仍要先保護自己,而保護自己便是你的責任了。

「困獸猶鬥」,動物的野性本能讓牠們即使受困人類牢籠,他們還是拼命掙扎尋找機會,可是人們卻容易看見網子便「靜待命運」了,別進入那個位置,我們還有很多能擁有自主的選擇。以前不知道沒關係,現在知道了,就要讓自己設定這樣的內建。

小結與舉例

請你從知道與知識去確信什麼是你的權利,你不需要完全屈服,即使表面上必須順從,也該有你預謀的心機去抵抗。在有限中做選擇是相對性的選擇,只要有選擇,未來就有可期待。然有選擇也會有責任,負責是接受那個擇後代價,代價是一時的,從長遠來看,選擇的累積讓你有朝一日可以脫離這個困境或加害者。抵抗需要學習與練習,讓我們隨時在生活裡保持內在的不服從。

如果老闆叫你做不是你職責內的事,而且還有專業及安全問題,怎麼辦?

         1.你要先能知道與確信,這不是你該做的事。

你要先能知道與確信,這不是你該做的事,才不會被洗腦「是我能力不足」或被催眠「我要做到死」。

如果還可以接受,當然也可以選擇接受,「主動接受」也是自主性的選擇之一,你可以在多出來的業務中找到對你有益的意義。

但是如果這些業務具專業性及安全性的考量,而你真的不行呢?在知道這不是你的事之後,要進一步思考「我有什麼選擇?」

2.在有限中做選擇:

第一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你可以敷衍隨便、按表操課、擺爛裝傻(我真的不會/不行),很努力地做不好心理師不是教你壞,是教你保護自己。

第二招:向上管理

當你觀察到的資訊越多(資訊:情境、老闆性格、利害關係、公司潛規則)你越能知道那個有限在哪,並運用對策保護自己。「向上管理」是很好用的策略,當你的資訊越完整,就能給老闆有限的選項,他怎麼選都是你的囊中物,或者借刀殺人,藉別的專家學者打臉他。

第三招:辭職

逃走並不可恥。當過度無理又閃不了的業務與保護自己相抵觸時,當然是保護自己囉,辭職是一條路,但不會是不歸路。別等到心靈創傷了才要走,你會虧很大,也會留下更多陰影。

如果覺得不知道怎麼辦,在下決定前多找人討論或請專業諮詢幫忙吧,別自己擔了。

3.未來的打算:

也許你覺得自身沒條件換工作,不過這可能只是種被限制住的情緒與想法,不一定真的是這樣。關一扇門,另一扇窗就會開,上帝說的是有道理的,只要人還健康健全都還有機會,都比留在原地被不斷折損的好

4.集體抵抗:

試著跟同事坦誠聊聊,或許大家都一樣,集思廣益說不定一起改變環境。

個人若沒有力量,那就群體集結吧,弱勢個人集結成群的抵抗,是走改變環境/條件/法案的現實路線,當力量被集結,能挪動不公平的力量就越大。團體的抵抗也需要學習及練習,畢竟我們都不是天生的反骨份子,除非環境太不合理。集體抵抗(EX:罷工)需要大眾支持,如果你贊成個人內在的小小抵抗,也請盡量多給團體抵抗的人們一些肯定,因為他們讓壓迫的一方知道,即使沒有成功,爭取合理的聲音也不會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