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內在人性反思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情緒像是萬聖節裡帶著惡魔面具的小朋友,不給糖就搗蛋!它敲敲門、吼叫鬼來了,但你知道這其實是「請求」,你預備好他們來,有默契地完成這個遊戲,最後那群小鬼歡樂地離開。

情緒反應只是一種習慣,你需要馴養它。馴養就是建立關係,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要有耐心,要努力認識所馴養的,不可以把它忘掉,永遠要對所馴養的負責。

親愛的,馴養會讓你跟情緒彼此需要,你會變得更是你自己。

【諮商人性】有時候,情緒反應也只是一種習慣

(一)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心理學概念】你有沒有「心理的歸屬」?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朋友傾訴,並不是倒垃圾的意思,應該沒有人喜歡被倒垃圾,而是「一起整理」,所以你說的時候要稍微整理過。

20151025

情緒的原始狀態倒給朋友,那就好像拿一桌打翻的湯湯水水給朋友看,他是你朋友,當然會急著去收拾;或許你說,「我說我的,你不要在意」,那很難啊,朋友關心你,本就會下意識去承受跟你一樣的負面感受啊。
我的建議: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onyourmark027.jpg

#困局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若適應失敗,一類歸於「不懂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找不到新的參數、新的角度,而流於重複、例行,事前材料、步驟什麼都一樣,結果當然也差不多。但因為落入盲點,又太想得到,就會撞得頭破血流。
另一類是「不知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缺乏自我覺察、沒有病識感,當不認為自己能調整與控制時(認為自己是不可變的),為了生存,反倒會去「要他人改變」來滿足自己。

305464.jpg

遇見一般的錯誤/失敗,生物的戰或逃機制,『戰』是硬凹、否認「不是我的錯!」,『逃』則是「好了啦,我再也不碰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這同時也能減輕我們承接對方的負擔,意思是同理他的感受,但後續不一定同意他的行為。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不僅是承接他人情緒很重要的認知,對於向他人求助的自己也很重要。請區別這個期待,並在尋求支持時先清楚說明,像是使用「求助句型:我很難過,你能聽我講話十分鐘嗎?」,就能明說自己需要情緒支持,而非要對方評理、論是非、幫忙做事,這也能減輕對方負擔,減少被拒絕的機會。

1644736123028.jpg

被拒絕的經驗
我曾在高二時,在禱告室向教會團契學長傾吐苦衷,希望得到安慰與支持,那時因為團契幹部壓力,說一說眼淚都快掉出來。然而學長面無表情、沒有回應,他一改平日親切幽默的形象,反勸我該怎麼改進,甚至針對負面傳聞說教。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真覺得撐不下去,壓抑這些委屈與衝動,反而讓我今天一下班,明天就不想來了。

「我現在狀況很不好,需要跟你討論,你有空嗎?」

1631074158464.jpg
曾有一年新主管上任,舊勢力如我要被調整業務(整肅),這些原本能溝通的事被直接省略,主管把我找去,以如臨大敵之姿,婉轉地說一堆,我必須拆解那些客套、客氣、為難的語句背後,究竟要我做什麼。

我忘了主管說的內容,但到了下午情緒突然爆炸,這才意識到我被放在什麼位置,而那些話又帶有什麼暗示。原來主管認為原本業務太輕鬆,又預設我一定會反對調整,便先暗示很多人都說我難相處、黑掉的危機,只能改變,事情就這樣定了。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

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tmp/phpvE9fSs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別的選擇,這麼做對大家都好,所以就算自己覺得事後很不舒服,甚至是感到痛苦,都要咬著牙做下去。表面上理性戰勝感性,但用的卻是強制忍耐與壓抑

這個決定是理智上「做了該做的而已」,像是執行責任,情感上沒有歡愉,甚至覺得痛苦。
二選一的思維讓很多事要直接「取捨」,不過,我們的生活一定得這樣嗎?

/tmp/phpDEx9Nu  
做決定的困難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理是心理的基礎」。觸覺有個特殊性,它會帶著你的身體與世界做聯繫,想是你躺在公園草皮,望向天空,風吹拂著、感覺大地的濕潤與青草味,你會產生「近體空間」,好像把身體感擴大巨大(如圖:須佐能乎)聯繫著你和世界。

 /tmp/phpljW5q2

最近翻看了一本《觸覺不思議 : 從觸感遊戲、感官實驗及最新研究,探索你從不知道的觸覺世界》,讓我回想起有關觸覺與心理的關係。

 「生理是心理的基礎」

我們的身體是中介工具,負責連結外在與內在,外在的刺激經由身體感官訊息接收、傳遞、轉譯,再由個人主觀轉為一種人際意義。如:「在冬夜裡散步他悄然牽起她的手…」,她接受到「牽手的觸感」,傳遞至大腦感覺溫暖,轉譯為他對她的滿滿愛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慌=「心理矛盾」+「無覺察的壓抑這個情緒」
#憂鬱=「害怕失敗被罵」+「無覺察的壓抑自己」

逃避是可以的、憤怒是可以的、面對是可以的、咬牙是可以的、擺爛是可以的…正負情緒或其相應作為都是可以的,「沒有不對」,但是有「量」的拿捏,過多就不行就會影響,平衡才是好。

你的「說」要有另一個人「聽」,這便是「關係」。需要「連結」,情感互依,兩個人在一起不孤單,才有力量面對要修補的地方。

/tmp/php1qiSAK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歷程是一個系統,而且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tmp/phpYCB30s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看自己或別人是怎樣的狀態,都是從「外在行為反應」判斷的,因為行為可觀察、看得見。
其次是「溝通」,問對方是怎麼想的,也就是「他的大腦是怎麼判斷的」,來了解他的觀點、想法與情緒。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應該要從錯誤中學習。

但是,人能從錯誤中學習嗎?

 人還蠻怕被打臉的,指責、挑錯、質問,讓人滿滿被否定與挫折,我們缺乏情緒教育的知能,面對這些負面衝擊會瞬時充滿懊悔、生氣、羞愧,除非先調理情緒,否則心理沒有空間學習,而是想盡辦法逃避情緒。

因此我們如何讓自己/對方進入「知道錯誤並從中學習」的狀態:「知錯能改,而不是知錯羞愧」呢。

要記得『先決條件』的存在,對自己/對方都是,如果以孩童為對象,更需如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像是被宰的羔羊,背脊發涼、心跳加速(緊張到快蹦出來)等待判決。
然後一直被困在「等待」裡

安靜時我一直想怎麼回事,突然想到「背脊發涼」

「IT」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天晚上作夢,主題是被追殺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是需要解釋的生物。

 對行為的前因後果、一件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是我、我怎麼選擇,都需要一個解釋一個理由,支撐自己為什麼是這樣。 「解釋」後,會產生「意義」,當事人會根據意義的不同,產生不同立場與行動。「情緒」就是一項需要解釋的感受。

自信或自我認同不足的人無法自行解釋,無法定義自己想要的及負責後果,可是人還是需要一個解釋啊怎麼辦?那麼,他就會「外求」,外求是一件危險的事。

1398481623-3990877438_n.jpg

「原來如此,原來是這樣啊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人後你無意識地在尋找「被接住的感覺」。

你尋找一個契機,能安全地放出童年未被處理的那一面。

DSCN7494.JPG  

成人後你無意識地在尋找「被接住的感覺」。

你尋找一個契機,能安全地放出童年未被處理的那一面。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都曾是墮落的天使。「墮落」時,彷彿由白轉黑,不再聖潔不再完整。

因為被誤解、被疏忽、被否定,就以為自己無可救藥,就以為自己不再重要,於是下意識演出「恰如其份」的墮落角色,王八配綠豆剛好而已。你的心裡也許是這麼認為的:「我既然不配得到亮光,那麼我就往黑暗裡去。我這輩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墮落這種情緒,來自被否定與受傷,而這通常又是權威人士如父母、老師、上司或某個團體給你的批評所致。當你還沒完全成熟時,這些批評會深入你心,內化為自我否定,不斷地自我攻擊。「是的,他們說的對!」你無力也無理反駁,順從了內化的攻擊,於是放棄,如他們所願「恰如其份」的演出墮落與無用的角色,爛掉自己的人生;於是賭氣,抱著偽裝的憤怒,演出墮落與破壞的角色,同歸於盡。

DSCN9500.JPG

墮落的心理意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個人層次「身、心、靈」的關懷順序,這次想說說系統層次的需求順序,人在社會裡,其順序是「生存、生活、生命意義」

會這樣思考,是因為政府的社區諮商是免費的,無論是護士轉介的高風險家庭或自殺列管的案主,絕多數是「弱勢」。

DSCN2582

「教育、經濟、資源及資訊獲取的弱勢」對一個人、一個家如何經營與心理發展有巨大影響。同樣遇見意外壓力,在條件不同下,處理的方式、空間、時間也大大不同,你會發現什麼都弱勢的家庭,很容易互相依存、互相傷害;什麼都弱勢的人,只剩扭曲自己、向內擠壓而已。我聽過一個不知真假的故事,小孩哭著說:「媽媽,我肚子好餓。」,媽媽卻只能告訴小孩:「趕快睡著,肚子就不會餓了」,那真是「弱勢」這兩字的意思,也超令人傷心。

 沒工作沒錢、沒錢不能生活、沒生活身體不健康、生病又不能工作,如此循環,弱勢為了維持生活,體力都耗於窮忙,而人際關係、情緒調節、愛情婚姻也僅能不假思索地依靠仍然傳統、老舊的社會觀念:情緒必須壓抑,必須報喜不報憂,必須順從父母,必須會賺錢否則是沒有用的人。有的生存下來了,但生活與價值都是扭曲。這些人不是諮商的典型個案,但是他們來到這兒,就必須看見這個弱勢所帶來的困境,而不是只談那個人。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注意力是一道評篩,可以主觀選擇,區分主題與背景。

2.注意力是有限制的,訊息需要空間及時間處理(類似電腦裡的記憶體),無法一心多用。

◎刻意無所事事,任其分心、放空、打瞌睡,為自我爭取更多的心靈空間,讓大腦休息,不用思考。◎我們不能阻止耳朵聽,但讓眼睛很忙,就能不處理不解釋耳朵聽到的訊息。◎轉移不是抹掉痛苦,但可以平衡一下經驗,讓自己不是真的那麼無助。

刊登於2018.11.23.  關鍵評論網     諮商心理師教你利用「轉移注意力」保護自己 

DSCN9063.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拖延是內在矛盾,表面上我們認同這件事(或只是被勸告應該要這樣做),但還沒真正下定決心迎接變化。

你想要但表現拖延,不如好好面對那個訊息,確認「你的想要」、整理「你的害怕」,並視實際狀況重新調整、重新上路。接受自己現在的程度,並發揮此時此刻實力的最大值,過度提升最大值,馬拉松長跑是這樣,起初你慢慢跑,不強求,跑完最重要,如果一直持續下去,紀律自會帶你提升速度與力量,熟能生巧,逐漸提升最大值,在過程中不自覺「成長」。

2018.9.17.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拖延」的心理意義:如果我盡了全力,事情卻沒有改變呢?


圖片來源:網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