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諮商擇學理論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諮商信念】諮商室裡的幽默、悲喜劇原理  

「幽默」:當下嘲諷自我或處境,讓彼此會心一笑。放鬆後通常能帶來新的啟發。

諮商時的某些情境,我的確會這樣做。這沒有完整、成熟的論述,只是分享這個作法。

#信念來源:

參考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先生的「情境悲喜劇」原理,他指出,悲喜劇的混雜有其作用,喜劇形式讓悲劇的「悲」「感受」起來沒那麼悲慘,並讓當事人逐漸接受,就如荒謬到極點我們反而笑了一樣。莎士比亞也有悲喜劇,他的創作主旨和重心在於揭露現象、提出問題,顯出生活真實的面目,而不在於解決問題。他在喜劇形式裡表現悲劇性的矛盾衝突,在沉鬱、陰暗氣氛中突然讓你會心一笑。悲喜劇並非解決問題,只是交替形式揭露衝突根源,提醒我們思考。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有人說:不要過不去,要放下

你說:「要放下談何容易?你又不是我。」
我承認,這真的是困難,能放早就放了,可見一定有很值得你在乎的某種價值或情感
【人性理論】談談「放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心理師不該是教練,該讓案主自主成長」,這不完全正確

在案主沒有學到操作心理工具之前,就該是教練,基礎的有了(不同學派要求的不同),發揮才是看個人。

【諮商擇學理論】「同調--互補-平衡」的循環三階段

 

在諮商關係的角色互動裡,我的塑造比例與先後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納在理解之前。

如果那個「???經驗」沒被看見,或者期待被接住卻落空,當事人就會一直做固執重複的無效行為(卡關/卡住)

盲目衝動看似排斥他人靠近,其實在訴說「我渴望有人理解,有人阻止」的意思。就像一直搞破壞的孩子,(無意識)想有人注意、有人陪他玩。

【諮商擇學理論】最先需要的「涵容」,其次是「我想要被理解」

你有些感受是一時說不出來的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像力是穿越現實,在心靈上運作的能力
你可以假想心靈上有一塊白板,想像力能在上面作畫,並讓它栩栩如生,成為陪伴自己的力量
【心理名詞釋義】想像力
談一下想像力
想像力是穿越現實,在心靈上運作的能力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對於「身體」超過能承受的痛楚,會直接「休克--昏過去」,以類似斷電的方式強迫關機,保護腦神經不被燒壞。休克期間身體繼續損傷、流血,只靠生理機能緩緩修復組織,或者來不及補強直接死去,休克期間若有醫療介入,存活率就提升。
大腦對於「心靈」超過能承受的痛苦(失去連結、巨大失落、羞辱、暴力、性侵),會採取封印、失憶、解離的方式,讓大腦無所覺,避免精神崩潰,確保自己繼續存活。假裝沒這回事的期間,心靈傷口依然無助、驚嚇、自卑、討好,只靠潛意識盲目找尋依靠和拯救,卻可能活得扭曲、處境更糟。如果此時有能理解與接住情緒的重要他人,創傷得到緩解,在有效辨識和支持系統照顧下,個人意識能逐漸解開認知與情緒的魔咒,回到「我是安全的」、「我是有價值的」的軌道上。
 
【諮商擇學理論】對於「創傷」,該問不該問?還是時間會治療一切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覺察」是一種心智能力,它需要以下幾種機制同時作用:
1.「覺」--從情緒面內發的感覺、感受,並成為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2.「察」--從行為面確認自己真正的意圖,人們往往實際行動後,才從作為中回看自己真正的心意和接受度。
3.「自我(解釋)」:從認知面結合「覺」與「察」的所有資訊做一種解釋。

投影片2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的「覺醒」,其實就是「了解自己」的瞬間,然後就「進化」了
我們姑且把那些「潛力」=「思考」、「經驗」說成「心理工具」吧,它們不斷琢磨成為更有力的工具

1669968151201.png

在諮商理論裡,有一派是傾向以人為中心的「案主中心治療」,大致上對「人性」有這樣的認定:
1.強調信任案主本身能力,只需給予真實、關心去理解和溝通,環境是不受批評與威脅的,案主就有機會客觀省視自己的問題,並對未來作出建設性的抉擇。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處境,每個人都擁有可以選擇的權力,那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珍貴之物,擁有自由意志做任何選擇。

快樂是一種選擇,愛是一種選擇,當有了選擇,就有主控的力量。

我們要不斷自問:「在人生短短的時間裡,我有快樂、開心、享受嗎?」,然後為自己選擇行動。
天堂门-65145909.jpg
上帝與門徒的故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伯恩的腳本理論並非嚇大家命運已定,其實是兩個概念,人類童年早期本來就只能依靠他人去認識世界(回到客體關係論的範疇),離開母體後文化社會家庭裡無不各種劇透,從中學習或受其影響很自然,重要的在後面,能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脫離既定的無用腳本,主動創造自己的新劇本。

我自己整理三個階段,是人們從經驗到的故事或腳本尋求「意義」的學習過程,例如說孩子想吃眼前的棉花糖,但卻得不到他要的,他會怎麼「解釋」這個不滿足呢?

224465.jpg

點燈人與脫稿玩家

在小王子去過的行星裡,有顆行星只有一個「點燈人」,他有份工作,在太陽下山時把燈點亮,在太陽出來後把燈熄滅。小王子問點燈人,你為什麼要點燈和滅燈呢?點燈人回答說:這是規則。小王子不明白,點燈人說,沒什麼不明白的,規則就是規則。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們」是個案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被阻斷的情緒多是負面的、被排擠的、不被接受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把這些從意識裡「切分」出去,讓生活裡沒有情緒,只要遵循角色與任務生活就好。
個案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童年的孤獨,他只能和自己說話,於是被切分出去的情緒化為人物:軟弱無助的小孩、憤怒不公的男性、狂罵粗話的女主管、指責批評的權威者…情緒才是核心,都是個案過去不能面對的情緒,如今通通變成擬人化,強迫自己與自己爭論。

下載 (1).jfif

一、我的裡面有「他們」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傷會有的歷程:

縮在自己的世界,並想像一套看似有理卻是逃避的方式去戰勝它。結果幾乎失敗,卻不檢視合理性,執意一直重複,像是悲劇的賭徒。但這還算好,連想像的戰勝都沒有直接放棄的則是更嚴重者。

1639970273469.jpg

《刀劍神域第二季:第14集》

朝田詩乃在11歲時因正當防衛撿了搶匪的槍擊斃對方,卻在鮮血與殺人的震撼經驗裡得到創傷。此傳聞讓學校人際歧視、排擠,她只好轉來東京讀書,想重頭來過。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質與性格有何不同?

特質是客觀中立、部分(part)的;性格是主觀、整體(whole)的。

諸多特質結合起來就是性格。特質會影響性格養成,性格也能調整特質影響的程度。

一個人是怎麼想的?從其特質可以猜出端倪,但一個人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性格上則是多變的。所以,人是捉摸不定的,也是有趣的。

/tmp/phpRRPB1V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理諮商」是種合作關係,是互相的,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是醫療系統或社會救助,也真的這樣認定使用,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像看醫生:「只說症狀,坐等指示,坐等服藥」,所以當事人雖然來了,但還沒意識到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行動,通常也就沒有什麼效果。

2020.2.2. 刊登於【關鍵評論網】:想要改變不該「把自己交給心理師」,而是彼此合作

20181101_154652  

張三路上扭到腳,步伐踉蹌,但他努力維持正常姿勢繼續走路,他知道腳受了傷,只是咬牙撐著。幾分鐘後他終於痛到不行,於是不管他人怎麼想,坐在路邊休息。受傷部分開始發炎,張三很痛苦,但他不主動求助,因為外表無明顯傷口實在很難說明,又要別人幫什麼忙呢?他坐在那一籌莫展卻強顏歡笑,避免自己看起來太奇怪。

直到李四經過,他不認識張三,只是因為工作關係剛好來回這條路幾趟,他觀察到張三一直坐在那,感覺不尋常。看著看著,加上李四古道熱腸,猜想張三可能發生了什麼,終於去問他:「我看到你一直坐在這,有需要幫忙的嗎?」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建構理論】

是認知論的學派,叫做「個人建構論」

這個理論比較不談情感情緒,純粹解析所有事物直到可用向度去區分,去構成一種解釋

EX:物理上,如何分辨每顆石頭的不同

EX:情境上,我會慌張跟不會慌張的差別在哪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體上,不妨將「網路心理諮詢」(包含信件、LINE即時通,或語音、視訊)當成正式心理諮商的前哨,先行釐清自己想要什麼、確認想要談的方向、不吐不快暫時舒緩情緒。如果從未試過諮商輔導,學生時代也沒去過輔導室,網路心理諮詢不用面對面可讓你不必那麼緊張。拿個比喻來說,大概是「試吃品」的概念。

【諮商擇學理論】我的網路心理諮詢須知

在與心理師進行網路諮詢時,有幾個原則要先認識。

一般心理諮詢是面對面,心理師收集資訊的方式為1.語言內容2.非語言訊息:包括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情緒感受及當下互動氣氛。然進行網路諮詢時,只剩文字語言可當訊息來源,比重佔了8-9成,因此文字訊息的描寫很重要,越具體越細節越好,否則模糊概念會被對方腦補+誤解。

整體上,不妨將「網路心理諮詢」(包含信件、LINE即時通,或語音、視訊)當成正式心理諮商的前哨,先行釐清自己想要什麼、確認想要談的方向、不吐不快暫時舒緩情緒。如果從未試過諮商輔導,學生時代也沒去過輔導室,網路心理諮詢不用面對面可讓你不必那麼緊張。拿個比喻來說,大概是「試吃品」的概念。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場對心理諮詢初學者、助人志工的演講。鼓勵大家都可以做助人者。在短期的諮詢裡,如何讓自己有個架構、目的清楚地幫助當事人。

重點摘要如下:
1.助人歷程的信念:對當事人採取「傾聽、肯定、激勵、重整資源」,助其產生新的行動。
2.記住「無條件的關懷」,以當事人為中心,不批評與建議。助人者不是大改、教訓當事人的過去,而是協助做調整。
3.談話過程若有50分,請記住至少30分用於傾聽與詢問。只要關心當事人的遭遇,專注傾聽,就一定有效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諮詢」是什麼?可上網搜尋關鍵字得到不少說明,我這裡所要闡述的,是在此服務中所研發出來的,屬於『我個人化的心理諮詢』。

個人化的心理諮詢是配合民眾特性而逐步發展的,這些民眾有一半比例會把心理師當「醫生」,以過去就診的經驗來談:講症狀,坐等醫生發問、診斷及給處方籤。民眾對心理諮詢並不熟悉,聽護士或家人建議來的居多,常是看熱鬧心態,抱著「說也沒有用、應該無效」的想法,因此「如何問題解決或找到希望」會比解釋「何為心理諮詢」更有意義,我通常會順著他們的認知,回應他們的需要,給予具體指導。民眾若經由被傾聽,心情抒解、得到肯定或進一步啟發,我覺得都算成功了。

既然以看診的比喻民眾較快吸收,底下就發展出類似醫生的看診程序(其實很像焦點解決短期諮詢的作法再經過文化包裝)

【諮商擇學理論】「我個人化的心理諮詢」

在新北市衛生所的駐點服務已經10年,駐點服務為政府免費資源,每次50分,每人每年限4次,定位為「短期心理諮詢」服務。然很可惜自2019年我的值班減少僅剩一個點,每兩週僅服務3人次,之後就誰也說不定,因此我想趁機寫下在這個點的諮詢心得。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諮商長、短期的區分是治療的兩端:

短期性(特殊事件、具體策略、焦點解決、關係調整)VS. 長期性(整體生活、人格改變、關係質地、人生意義)。

minimalistic-composition-scandinavian-style-with-dried-flowers-vase-candles_169016-13102.jpg

第一次諮商(初談intake)會了解案主來的目的、問題與處境。

1.目的:有的案主可能連自己怎麼了都表達不清,因此必須先傾聽、整理及詮釋,才能確定他的需要與可能諮商方向。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跌一跤就爬不起來」是真的,很少人能面對這些一夕改變的事,而且持續變動。

然而,人生終究要繼續,生命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不到最後一刻不會明白,「此刻好好活下去」是我們的任務。

如何與傷口共存的心理重建,是共處,是指調整生活順位的改變。失落經驗很重要,是不能忘記的一部份,但只是第二順位,它們不能侷限你的第一順位。

2018.4.21.刊登於【關鍵評論網】:與傷口共存的心理重建:「跌一跤就爬不起來」是真的

0101.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