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被邀稿文章,談論性別與暴力。(文章的補充說明)

討論的案件是當嫌疑犯長得很帥或很漂亮時,觀眾反而焦點不在犯行或小心自己的生活上面。這個現象不分男女都會有的,日本電影《殺戮重生犬屋敷》的男主角隨機殺人,但他長得又酷又帥,不明所以的女性民眾也是先討論顏值而不管他有多危險。

這屬社會心理學現象:(1)電視裡的事件離我們太遠,產生旁觀者效應(2)視覺訊息(觀者的第一手經驗)優先於報導內容(第二手)而讓人輕忽了。必須警覺到與自己相關時,才會突然醒過來認真研究這件事對自身有多少影響。

從此點來看,新聞播恐怖情人是女性時,男性醒覺「這其實是很可怕」的時間會比女性面對男性恐怖情人要來得長(不好意思,沒有找研究數據佐證)。推論是,這類事件相對比較少發生,而且男性體力上似乎能保護自己...這其中隱含了很多性別與權力的訊息。

文章撰寫較不朝性別權力角度(這部分確實很多,但討論起來就會戰起來),我選擇從其他方面讓讀者觀看男性處境,也讓男性讀者有所回顧--為什麼我會開玩笑帶過,講講幹話就算了。

2019.5.31.刊於關鍵評論網 當恐怖情人的受害者是男性,留言卻是「很可愛、想被她殺掉」

男性遭女性恐怖情人殺害,男性在底下的留言竟是

最近有一則時事發生在日本,在東京新宿區自家公寓裡,21歲女子刺殺一名熟識男姓友人,以菜刀刺入其腹部數次,男性重傷有生命危險,她則渾身鮮血坐在公寓門口,目擊者報警將之逮捕。新聞發佈時僅知女方在卡拉OK BAR上班,男方在牛郎店上班,案情朝情殺方向偵察。警方初步調查,女子承認:「喜歡他喜歡地不得了,沒有辦法。」、「把他殺掉之後,我也要去死,所以用菜刀刺他。」

新聞畫面女子被逮露臉,在日本推特引發熱議,因為「她長得很可愛!」,網友戲稱為病嬌女現實版。病嬌(ヤンデレ)是人物性格的形容詞之一,是由病態(病んでる)和嬌羞(デレ)兩詞所構成的合成語,廣義的解釋是人物處於精神疾病狀態下和其他人發展出愛情。

詳細事件經過還不清楚,也或許有很多故事可推測,然有趣的是當「男性遭女性恐怖情人殺害」(此事件暫時使用「女性恐怖情人」一詞,代表使用暴力強行欲求),底下留言完全不若「女性遭恐怖情人殺害」的「恐懼」反應。

「很可愛,被捅也不是不行」、「史上最可愛的殺人魔?」

「太可愛了吧我的天啊,除了會捅人以外根本理想型

「拜託~捅我」、「想被她殺掉」

「一副反正我爽完的樣子,看了都覺得興奮」

「還好我長得醜」

以上類型留言佔蠻多比例,也多數是男性(註1),他們關切的重點不在情殺事件、受害者,反倒集中在女性(兇嫌)長相、身材,甚至「捅」是性的雙關語,嘲笑女性都倒貼了誰叫你不滿足對方呢。

對於生活常規被破壞,人們通常會感到害怕、恐懼,替受害者悲傷,對加害者憤怒,然而換男性是親密關係底下的受害者時,似乎就不同了。『男性也可能遭受女性恐怖情人殺害!』這事件沒有引發後續關注,也鮮少同理男性受害者處境,連男性同袍都不相挺,這個社會現象是怎麼回事?

第一面向:男性不知道怎麼談私人情緒,尤其是公開場合。

「連男性同袍都不相挺?」,我的理解是,即使社會風氣改變,不懂情緒表達的男性還是不懂怎麼談私人情緒,尤其在公開場合。我說一件個人經驗,每次過年回南部我們都有高中同學聚,大概5-6位約在某同學家客廳敘舊,我們開著電視(但沒人認真看),喝茶嗑瓜子,論時事與成就。我們都是交情二十多年的朋友,我以為敘舊應該談個人感受、想法、家庭經營,卻總是談自身之外,這樣的聚會每年一次,每次4小時以上。我能懂即使沒談上什麼,聚會是同學情感聯繫的一種方式,只是我覺得耗時間,也不知道大家到底過得如何,後來有一次自告奮勇提出疑惑,率先報告我的婚姻家庭、生活挑戰及個人感受,並表示想聽聽其他人的,雖然現場僵了一下,然他們都有回應也說了自己,真的有彼此交流的感覺,讓我很滿足的回家並期待來年。結果來年故態復萌,又回到舊模式。

男性不懂怎麼談感受,除了情緒教育問題,還有文化觀念束縛,我們仍是遵守私人情感不重要(兒女私情是小事、男兒有淚不輕彈),憂國憂民才能悲情(家國事大、悲從中來。政客常演)的傳統觀念,尤其在公開場合,性別角色、社會期待跟情緒表達彼此關連,一句「你好可憐喔~」對男性而言是很大的心理障礙,更何況是涉及「恐懼」這種軟弱無助的影射。

也許男性也想知道怎麼辦和正經討論,但在網路公開場合下,自以為幽默的焦點轉移先出現了,避重就輕,風向一旦歪了後續就很難接。如果有人起示範作用,自我揭露,談「我也有相同困擾,怎麼辦?」也有人回「這是很重要的事,大家一起討論」,我相信就能扭轉局勢。不過,誰要當第一隻羊?

第二面向:性別特質發展出不同的暴力優勢

接下來談談暴力。「暴力」,是為了控制權而產生強加於人的行為,帶有故意侵犯或傷害他人的心理。

性別特質讓生理發展的順序不同,男性先是動態與體力,女性則是感官與語言,生理優勢引導能力優勢,類似「性向概念」,英文性向高的人學習英文就又快又好。能力優勢加上性別角色與社會期待的融合發展,造就了男性女性的刻板形象,包括從攻擊性轉為暴力的不同型態。

男性之間常是直球對決,常見肢體暴力、言語暴力(辱罵、暴怒發飆),在軍隊裡就是如此,比拳頭大小也比權力大小,也如父親教訓兒子時用體罰。女性則常間接交手,是多重向度同時進行,常見冷暴力(排擠、歧視)、言語暴力(洗腦、混亂),也如母親處罰女兒時用冷漠態度。

我多談一些女性常用的暴力型態,因一般較少被談論,不是可見的形式。公共電視《畢業生》系列影片《自然捲》談國中女生小團體的友情模式,被排斥的胖女生被嫌棄外型、不夠聰明,轉學生必須參與排擠、歧視、背叛秘密的方式傷害她,才能交換條件進小團體,也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這類精神性且利用群體關係的霸凌和威脅是隱藏起來不可見的攻擊行為,需要多重能力同時執行。日本漫畫《被病嬌女瘋狂求愛》也如此描述,雖然是設計的劇情,然可抓出女性暴力是工於心計、語言引導、情境規劃及長時間的安排等能力以滿足她的情感需求。這類暴力(非身體可見的傷害)比直接暴力傷害更深,更不容易痊癒,因為它不容易覺察,會令受害者覺得混亂,認為是自己的錯。性別文化與社會期待的組合是通則推論,不見的每個人如此,然不管暴力型態是什麼,我們都應該警覺此特徵:「加害者一致都會倒果為因,合理化自己的加害,認為被害者是罪有應得」。

第三面向:暴力是一個進程,每個人都可以警覺其預兆

「人類並不善於暴力。」當代社會學大師柯林斯(Randall Collins)主張無論潛在條件或動機為何,暴力都是例外狀況,並非常規,人類天性會讓他們感到緊張和恐懼,設下一個制止的屏障。暴力之所以仍然出現,是一個發展進程,而其中一個出現的形式,必須是發展成「殘暴對懦弱」的相對位置。

以「家庭暴力」領域來看,暴力衝突在一方獲得支配權前,會先產生一種爭奪雙方注意力的互動儀式,雙方拼命將韻律調整為自己的模式並強加對方,雙方都有憤怒和憎恨,在封閉、私人場所下,其互動累進,情緒不斷曳引,同時相對位置形成(客觀弱勢,或心理上為受害者位置),逐漸湊齊發動條件。但其實受害者的軟弱是「情境性」的,是一種互動姿態,扮演了角色,讓自己無法自衛,並允許攻擊者先發制人。情境引發了力量大者對弱小者使用壓倒性的暴力,然加害者也同樣感到痛苦,因為他也明白那不是他真正要的。

簡言之,暴力的產生是某種長期的積累過程、短期的爆發過程、相對位置等條件綜合結果,是種「時間變化模式」,因此從動機到採取暴力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親密關係暴力亦是,在私人領域內衝突不僅是注意力與控制的爭奪,也涉及男女性各自擅長的攻擊型態,刻板的互動累進、位置的形成,當衝突高漲到一定局勢,多數男性使用可見的肢體暴力--暴怒發飆、動手打人,而多數女性使用不可見的冷暴力--言語挑釁、情緒勒索。男女一般吵架只要相對位置落差不大,形式將只是互毆的概念,限制性的屏障仍在。

瞭解暴力發生的時間階段模式,便能清醒認知何謂危險地帶,覺察其預兆,或者設計實用方法中斷此累進。我們常用的方式如離開現場冷靜、避免言語刺激讓情緒擴大、表面順從再伺機逃走、不要進入受害者位置任其被攻擊都有其效用。暴力需要進程發展,每個人都可以警覺其預兆,避免掉落其中。

那麼,男性怎麼面對女性恐怖情人?

當男性面對女性恐怖情人時,不要過於輕忽,以為「好男不跟女鬥」是傳統,我們要預防的,應該是暴力的進程,而不是自以為優勢的性別位置。

所有恐怖情人都有共同特徵,可逕自參看其他資料,這邊特別針對「女性恐怖情人」作說明,她們付諸肢體暴力確實少見,心理特徵是自卑情結卻又以自大作掩飾,她們無法承受挫折及負面情緒,也不願意低聲下氣(怕被拒絕),從此狀態衍生出「被動式的攻擊行為」,希望自己被滿足。大約有以下特徵:

  1. 『自我中心+受害者姿態』:別人永遠是錯的,她的感受永遠是對的(然沒有具體根據),且她會不明說卻要對方猜透並關注她的需求。
  2. 『情緒矛盾+態度反覆』:常「情緒勒索」以求安撫,若被憐憫則會生氣;曾有「自殺威脅」的實際行為。
  3. 『威脅或毀壞對方的重要東西/關係』:強迫對方拿重要東西/關係與自己作比較,要求對方只能專注她,嚴重時會以破壞東西/關係為手段,也會以相對弱小者(EX:孩子、寵物)為工具要脅。

當男性承受這類情緒暴力時,其實不熟悉也不太懂,因此很容易輕忽,旁觀者更是自以為幽默拿「性」開玩笑作轉移。我的建議,不管標準如何,只要男性覺得伴侶讓你不堪負荷了(持續有怪怪的感覺),就需要回顧與慎思了,也許找人討論、找專家協助,總之不要漫不經心、不以為意,別讓自己落入南方朔(2015)所言:『親密關係裡的暴力,可見度極低,許多人受到歧視傷害,也是有怨無處訴,而且也未必能公開,是一種受害者只得苦水往肚裡吞的受傷經驗。可能的後果是愈吞愈苦,最後是自隔孤立。』

參考資料

1.新聞相關:日本新聞影片連結:http://bit.ly/2HLDnN7

台灣三立新聞連結:http://bit.ly/2VTJt1r

2.Randall Collins2008/2018《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臉譜出版。

3.南方朔,2015,《冷暴力》推薦序。商周出版。

1新聞翻譯、網頁留言部分引用《大摳的秋名山腰駐車場販賣機》粉絲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恐怖情人 愛情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