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仁廷心理師
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26)
- Oct 28 Sat 2023 00:06
【親職教養】親子吵架的話--語言的破壞力量

- Oct 28 Sat 2023 00:03
【親職教養】給某案母親的教養建議
- Jul 15 Sat 2023 09:55
親子教養【當幼兒被老師不當體罰】幼兒心理衛生資訊+家長可以做的事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
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
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 Jul 03 Mon 2023 11:54
【親職教養】避免親職暴力,如何自我覺察?

- Apr 11 Tue 2023 16:07
【親職教養】孩子有情緒,大人如何保持冷靜?
- Mar 30 Thu 2023 15:27
【保護孩子】當你接到老師來電轉達對方家長的指控
- Aug 19 Fri 2022 19:44
【親職教養】名偵探系列~『孩子突然說要自殺!』偵探事件簿
「沒關係,反正我就去自殺…」暑假時,兒子突然回這樣的話,讓父母嚇了一跳。
- Feb 14 Mon 2022 09:06
【親職】幫忙孩子收心,預期環境轉換與經歷過渡期
2022.2.12. 關鍵評論網:『跟大人收假上班一樣厭世,如何幫孩子調整回到上學的生活心態與作息?』
- Jul 19 Mon 2021 01:46
【公主、王子、皇后與她們的長工】打小孩的衝動
衣架打下去是悶悶的一棍,沒有聲音,這種的最痛。我看到女兒的表情,知道會痛,但不到一秒,她居然大聲回話:「一點都不痛!」
「!!!」不痛是怎樣?這個倔強是對大人的挑釁嗎?我的理智此時斷線。
「不痛?!」於是我抓她過來,再打一下,「怎樣?!會痛嗎?」,她不吭聲,我用了三分力再打第三下…這時,她終於大哭,我停手。
故事:我當然也打過小孩。
- Apr 09 Fri 2021 10:21
【親職筆記】王子、公主、皇后和他們的長工
「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然後我就舉手了…」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 Mar 17 Wed 2021 16:06
【親職教養】孩子與家庭間的各種互動關係
漫畫《JOJO冒險野郎》第一部裡,迪歐(Dio)是個養子,成績與表現皆優異,卻始終對主角有瑜亮情結。養父母對迪歐視同己出,但他自卑的內心卻逐步偏斜走向黑暗,不信任他人,他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結果變成吸血鬼,殺了養父母,成為強悍又孤單的大魔頭。迪歐的強大讓他想支配全世界,什麼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力量掩蓋了孤單感,從頭到尾都是獨角戲。
photo:pexels
『依附關係』
心理學裏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旨在探討人際關係,源於兒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的親近關係與模式,匱乏時將造成信任、安心及依賴等心理功能的缺乏。
- Mar 16 Mon 2020 14:39
【親職教養】耐心重燃「放棄主動性的孩子」的動力
孩子「沒有欲望」,你給他什麼他很隨機接受或搖頭,他放棄學習,未來沒有目標,生活態度過一天算一天;他會把握現在,今朝有酒今朝醉(被動的享樂),但也不積極
要濕掉的柴火重燃,需要正確的步驟,以及更重要的耐心。
放棄「主動性」的孩子
- Feb 26 Wed 2020 09:05
【親子教養】種瓜得瓜的穩定制度:以「獎勵制度」的設立為例
獎勵制度的設立,來自心理學行為學派的學習原理,可針對特定行為作增強及制約,養成習慣。獎勵制度不像一般認知的那樣簡單:「月考100分就得100元」,越簡單的等式卻不考慮個別差異及複雜情境,孩子就會以大人不贊同的方法達標,如作弊得滿分算不算?若大人說不算,孩子則會反駁你「當初沒有說」。很多社會公約認定的規範,不能期待孩子事先知道,因此設立獎勵制度必須精算,符合「公平、公正、公開」。實際作法有底下幾項:
1.基本需求不能少
獎勵是額外之物,不能剝奪孩子生活基本權益,食衣住行育樂基本款要有,這是親職的基礎,不要與利益混在一起。基本要求同基本需求無償必須完成,如寫功課、收拾房間、協助家事,因為他是家庭一份子。
2.獎勵就像是「獎金」
- Jan 20 Mon 2020 15:23
【親子教養】老師、家長不要怕,請以「行為事實」彼此溝通
家長與老師的互動一直很微妙,從過去威權時代「老師」是學校的權威,孩子交給學校就是聽老師的,那時家長會說「老師,若他不乖厚,盡量打沒關係…」,後來時代轉變太快,少子化、兒童創傷及人本教育議題,老師權力弱化,某部分家長也突然變為「直昇機父母」、「恐龍父母」,老師怕家長告,家長也怕老師弄孩子,從此家長與老師之間要怎麼溝通變成必修功課。
以「行為事實」為依據的溝通,不僅可以為孩子建立秩序,同時更是老師保護自己的方式,有了立場才能理直與家長協調。家長也是一樣,以行為事實向老師求證,同樣才有立場請求老師能怎麼協助孩子。
同步刊登 2020.1.23.獨立評論@天下 『 親師溝通有理說不清?來自心理師的三個建議』
家長和老師關係的變化
- Jun 19 Wed 2019 09:32
【親職教養】父母與孩子互動的小故事:堅持與象徵
孩子就是這樣,不是講邏輯,而是要任性地感受被愛的感覺,才會安心。
從結果來想像,他一個小小孩要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即使大人覺得沒什麼),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吶。
輯一:【妹妹的堅持】
我家3歲妹妹,躺床上一直睡不著。我問她怎麼了。
- May 14 Tue 2019 19:20
【社會觀察】孩子為什麼會偷竊?預防與相處原則
「偷竊」本身是不好的,他大概知道,如果為此還不顧風險,那就更值得探究背後是什麼東西了。孩子大概自己不會懂那麼多,我們探究的是「什麼驅使了他?理解偷錢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功能」。
大人想的都是阻止行為本身,卻沒想到行為之外的功能、原因與如何替代,「阻止不讓該發生的發生」都是很耗力的。所以換一個角度,自問一個問題:「孩子好端端的,為什麼他去偷竊?」
本文同步刊登2019.5.10.「關鍵評論網」-- 發現孩子出現偷竊和說謊行為,該怎麼辦?
- Aug 20 Mon 2018 11:17
【親子教養】:分享我的奶爸生活與觀察
父職當然是應該的,然現今社會對男人而言,期盼自我覺察脫離傳統觀念參與家庭,是需要有人提示與示範的,而「妻子」正好是較適任的催化角色,為什麼呢?因為一方面她較熟悉情感表達,二方面男性很希望藉由照顧孩子得到妻子的讚賞(婚姻關係裡夫妻地位如果較平等的更是如此)。
分享我的奶爸生活
除了全職、兼職工作,我還是奶爸。(家庭主夫一詞似乎是指全職在家持家的先生)。舉凡清潔掃地、採買下廚、洗衣床單、水電維修、幫小孩洗澡、陪睡、接送...家務85%的事都是我在負責,當然主要開銷也是我繳。
會這麼做其實並非性別意識的覺醒,而是生活經驗的養成,18歲北上開始獨立生活,從打工中學習如何與社會相處。年輕時因為生活必須與好奇心,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一點點,有興趣的事就多做點,可以省錢的資訊就多研究一點,慢慢地知識與觀點就比較全面性,於是「奶爸角色」在我的世界裡不算特別,就是種很普遍的選擇而已,不是我太太不能做,而是我做的更好。
- Aug 13 Mon 2018 11:17
【親子教養】媽媽快崩潰怎麼辦?心理師給媽媽的「自我照顧處方」
耗竭狀態的媽媽多嗎?真的非常多。只是個人問題嗎?不,我不這麼覺得,如果多花點時間理解她們的處境,會發現照顧孩子應該是全家人的事,然媽媽卻彷彿是整個家的承辦人,責任她扛,壓力也在身上。
評估孩子是否健康,「充滿活力」都是第一要素,不必緊張孩子的發展是否輸在起跑點,他自有適應力和發展速度,孩子社會技巧或學業成績慢一點沒關係,往後都可以彌補,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才該優先,因為安心穩定的親子關係才是成長發展的動力。因此與其事事依教養書自我檢討求完美,不如當個夠好的媽媽就好,保持身心自在,因為「有快樂的媽媽就有快樂的孩子」。
2018.8.11刊於天下獨立評論 媽媽快崩潰怎麼辦?心理師給媽媽的「自我照顧處方」
快崩潰的媽媽
- Mar 05 Mon 2018 09:03
【親子教養】說個屬於我們的故事(刊於自由時報2018.3.4.)
我的童年,每週都期待爺爺睡前說故事,他的故事都把我們兄妹三人放進去,變成小飛俠、小叮噹跟小甜甜。他自己編劇情,故事有連續性,也讓我們加入說一說、聽一聽、笑一笑,然後就睡著了。
自由時報刊登連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weekly/paper/1180846
平時工作忙,回家後也要忙兩個幼稚園小孩,管吃飯、洗澡、功課,他們還要看電視、玩玩具及吃點心。從晚上六點接回家開始算,趕八點半前就寢,別小看這些瑣事,像是每天在打仗。爸爸通常得扮黑臉,管教、吼叫跟趕進去睡覺,因此睡前說故事是放下所有壓力,較能展現溫柔爸爸一面的時刻。
我的童年,每週都期待爺爺睡前說故事,他的故事都把我們兄妹三人放進去,變成小飛俠、小叮噹跟小甜甜。他自己編劇情,故事有連續性,也讓我們加入說一說、聽一聽、笑一笑,然後就睡著了。
- Aug 21 Mon 2017 13:38
【親子教養】兒童根管治療:父母心,受不了孩子受委屈
受不了孩子受委屈,是一種預先的情緒感知,也是一種想像力。預先的想像,會替孩子採取事先避免或提早安撫的反應,有時還會一起捲入情緒中比孩子還緊張(不可避免的情境下,EX考試)。
通常媽媽的行動是安撫,使孩子順應情境,而爸爸的行動是破壞與再造,使情境符合孩子的需要。但當情境是不可抗力的,如天災、意外,父母會自責未盡保護責任,而過度同理的父母會陷入情緒漩渦,全家都攪在一起。父母心替其作決定的模式,當孩子長大後就得調整,因為孩子有其自主性,父母若不懂放手,此模式延宕至成人期,缺乏獨立會讓孩子變媽寶,而處理不了空巢感受的父母也將變成直昇機父母。
父母心事件:孩子的根管治療
四歲的妹妹發現蛀牙已晚,看了2家診所都不能處理,只能遠到大醫院的兒童牙科。初次到大醫院的妹妹有些恐懼,當天照X光片的護士冷面不耐煩,使我們重照與等候許久,還勸放棄改天再來,讓我很不是滋味。主治醫師看了X光片,二話不說,表示需要根管治療,可能也看多了,不解釋治療細節及給父母心理建設,只有要或不要的選項。回去後又看了2家診所,還是建議找兒童牙科處理,畢竟根管治療的過程複雜,需有專門經驗及工具。最後,還是選擇去原醫院,不然又要重新評估太麻煩。其中我很在意醫院給的診療須知裡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