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成人期對自己還是莫名困惑,究竟怎麼了?

20歲以後對「自我」還是不甚了解,常覺得不知道在做什麼、想什麼、感受混亂,自我認識沒有越來越清楚,跟以前差不多。

底下提供一種「隱形障礙」的可能解答,請依指示作答
從行為困擾面來看,分為三大類、每類6小項,請在符合的項下圈選,最後在「共同點」4小項下也圈選:
/tmp/phpu0tL8T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理諮商概念海報】

這是給學生看的海報

純粹圖案取勝,並以短句解釋諮商概念

以露西的心理諮詢為主題,共計28張概念

圖案是網路抓圖,沒有授權,所以僅供辦公室外張貼而已,這裡也只是分享,勿作他用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很簡單的概念介紹身心症

從壓力的累積、內在防衛系統的負荷過大與過當,繼而造成身心症狀

是一種暫時性的表現,不是瘋了

原版是2013年的演講,刊出前稍微修了一下內容,需要進一步介紹的請自行網路搜尋。

投影片1.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例如一句話「拎老師咧~」是何意義?社會人是參照他人情緒與情境反應所得知,是類似抱怨、不高興的綜合性語助詞,之後也拿來模仿應用,但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沒有意義也沒有邏輯,他像是拿到一個東西卻沒有使用說明書,只能自己拆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

/tmp/phpgHV7nV

(一)

歐洲人和亞洲人在工作上初次見面,他們靠著共通的英語溝通。

歐洲人禮貌性的親臉表示歡迎,亞洲人嫌沒禮貌也嫌髒;亞洲人想摸摸歐洲人的小孩說好可愛喔,歐洲人馬上抱走,嫌亞洲人沒禮貌,對兒童不尊重。同樣都是「禮貌」,他們用英語解釋自己的善意:「我在向你表示友善咧,你為何不接受?」,可是又認為對方胡說八道,「你的行為對我來說就不是,強詞奪理」,兩人最後生氣不相往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沒有欲望」,你給他什麼他很隨機接受或搖頭,他放棄學習,未來沒有目標,生活態度過一天算一天;他會把握現在,今朝有酒今朝醉(被動的享樂),但也不積極

要濕掉的柴火重燃,需要正確的步驟,以及更重要的耐心。

 

DSCN2604  

放棄「主動性」的孩子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特質與性格有何不同?

特質是客觀中立、部分(part)的;性格是主觀、整體(whole)的。

諸多特質結合起來就是性格。特質會影響性格養成,性格也能調整特質影響的程度。

一個人是怎麼想的?從其特質可以猜出端倪,但一個人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性格上則是多變的。所以,人是捉摸不定的,也是有趣的。

/tmp/phpRRPB1V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個善良的老鞋匠靠著做鞋子維持生活,可是年紀越來越大,再也做不出那麼多鞋了,家裡越來越窮。

最後,窮到只能夠買做一雙鞋子的皮(原料),他們很擔心未來如何生活,但也沒別的辦法。老鞋匠把剪好的皮放在工作台就上樓睡覺,第二天發現工作台上放著一雙被完成的新鞋,而且手工精美,也賣到了比平時高一倍的好價錢。

扣去生活費,鞋匠拿賺到的錢再去買新材料,連續幾個星期同樣的事一再發生,放幾份材料就出現幾雙精美鞋子,賣到的錢越來越多。老鞋匠夫妻終於脫離貧困,他們決定找出是哪個好心人幫他們做鞋的。

某天夜晚,他們關燈裝睡,悄悄起床查看,發現兩個手掌大小的小精靈在幫忙(一胖一瘦或一高一矮,個性相異),老鞋匠夫妻看到小精靈們衣服又破又舊也沒穿鞋,他們決定報答這兩個精靈。

老鞋匠夫妻做好兩套衣服鞋子放在工作台,當晚兩個小精靈收到禮物好開心,之後便不再出現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獎勵制度的設立,來自心理學行為學派的學習原理,可針對特定行為作增強及制約,養成習慣。獎勵制度不像一般認知的那樣簡單:「月考100分就得100元」,越簡單的等式卻不考慮個別差異及複雜情境,孩子就會以大人不贊同的方法達標,如作弊得滿分算不算?若大人說不算,孩子則會反駁你「當初沒有說」。很多社會公約認定的規範,不能期待孩子事先知道,因此設立獎勵制度必須精算,符合「公平、公正、公開」。實際作法有底下幾項:

/tmp/phpbLvfyQ  

1.基本需求不能少
獎勵是額外之物,不能剝奪孩子生活基本權益,食衣住行育樂基本款要有,這是親職的基礎,不要與利益混在一起。基本要求同基本需求無償必須完成,如寫功課、收拾房間、協助家事,因為他是家庭一份子。
2.獎勵就像是「獎金」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諮商正往諮商目標走,但是案主覺得不舒服,甚至被侵犯,心理師應該是在做對的事,但是案主內心深處未預備好,感覺被心理師強硬觸碰。

更明確的說法,案主本人也不知道到底預備好了沒。事後案主反悔了,其實是口服心不服。

/tmp/php36I7aL

諮商中的痛苦

先來定義「諮商中案主的不舒服」。諮商正往諮商目標走,但是案主覺得不舒服,甚至被侵犯,心理師應該是在做對的事,但是案主內心深處未預備好,感覺被心理師強硬觸碰。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師診療日記】選擇的時機與作法

PS:這是漫畫

 

情境

案主使出「前後不一致」的說法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