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是種合作關係,是互相的,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是醫療系統或社會救助,也真的這樣認定使用,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像看醫生:「只說症狀,坐等指示,坐等服藥」,所以當事人雖然來了,但還沒意識到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行動,通常也就沒有什麼效果。

2020.2.2. 刊登於【關鍵評論網】:想要改變不該「把自己交給心理師」,而是彼此合作

20181101_154652  

張三路上扭到腳,步伐踉蹌,但他努力維持正常姿勢繼續走路,他知道腳受了傷,只是咬牙撐著。幾分鐘後他終於痛到不行,於是不管他人怎麼想,坐在路邊休息。受傷部分開始發炎,張三很痛苦,但他不主動求助,因為外表無明顯傷口實在很難說明,又要別人幫什麼忙呢?他坐在那一籌莫展卻強顏歡笑,避免自己看起來太奇怪。

直到李四經過,他不認識張三,只是因為工作關係剛好來回這條路幾趟,他觀察到張三一直坐在那,感覺不尋常。看著看著,加上李四古道熱腸,猜想張三可能發生了什麼,終於去問他:「我看到你一直坐在這,有需要幫忙的嗎?」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人生的第一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世界;

那麼,人生第二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自己。』

/tmp/php7HHPLn  

『如果說人生的第一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世界;那麼,人生第二個二十歲,是用來認識自己。』

這是書籍背面斗大的一句話,跟我自己的人生理念不謀而合。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與老師的互動一直很微妙,從過去威權時代「老師」是學校的權威,孩子交給學校就是聽老師的,那時家長會說「老師,若他不乖厚,盡量打沒關係…」,後來時代轉變太快,少子化、兒童創傷及人本教育議題,老師權力弱化,某部分家長也突然變為「直昇機父母」、「恐龍父母」,老師怕家長告,家長也怕老師弄孩子,從此家長與老師之間要怎麼溝通變成必修功課。

 以「行為事實」為依據的溝通,不僅可以為孩子建立秩序,同時更是老師保護自己的方式,有了立場才能理直與家長協調。家長也是一樣,以行為事實向老師求證,同樣才有立場請求老師能怎麼協助孩子。 

同步刊登  2020.1.23.獨立評論@天下 『 親師溝通有理說不清?來自心理師的三個建議』

DSCN8605.JPG  

家長和老師關係的變化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建構理論】

是認知論的學派,叫做「個人建構論」

這個理論比較不談情感情緒,純粹解析所有事物直到可用向度去區分,去構成一種解釋

EX:物理上,如何分辨每顆石頭的不同

EX:情境上,我會慌張跟不會慌張的差別在哪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系列講座為心理學學科概說。即以2小時時間,整理並簡述這學科的主要論點,讓讀者能有系統與方向去吸收教科書裡的各部細節。

『人格心理學』:人如何對他所處的情境反應?「那個一致性且穩定」的部分是什麼?「人格」是什麼?他像什麼、如何變成這個樣子,以及他為何會這麼做。他是藉由什麼而組織成一個整體。

(上):以類型論、特質論為主,由內在的各部分組成一個人格;人格圖像類似以太陽為中心+八大行星的太陽系。
(下):以整體論、建構論為主,人格會主動組建,以一定的向度或區力;人格圖像類似一整塊的星雲,怎麼運作的不容易說明但就是運作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輩的恐懼,來自對時代的有限認知,什麼粉都是一時的,家人才是永遠的,請找機會談談彼此的恐懼,並讓長輩在資訊時代覺得自己有價值。

選舉後,原本堅持為對方好而激動的撕裂已沒有存在的理由,關係要回歸正常,多些惦記,像吵架後和好得到建設性的理解。

2020.1.14. 關鍵評論網 溫和版本:理解選後失落的韓粉長輩:談談彼此的恐懼,讓關係回歸正常 

/tmp/phpMRnEtn  

一、家人是永遠的。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這個心理師的養成之路--個人議題、理論與實務》2小時


1.心理師的學習故事與發展: 從大學、研究所、出社會與職場、人性觀察、自我成長與創新
2.個人理論重要概念: 核心理論、組合技、倫理、諮商關係、轉譯、心理歷程、系統下的人
3.台灣心理師的現況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尤里卡」是希臘語,意指發現靈感時不由自主發出的驚嘆聲。

底下說明實際的操作方式。

20190426104611579310_watermark

 「尤里卡」

是希臘語,意指發現靈感時不由自主發出的驚嘆聲。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割手是無言的情緒行為,不責備就是一種同理。

要慢慢來,年紀越小的孩子能口述的線索越少,大人不要自己激動起來,越激動反而孩子驚覺到事情大條,越害怕就更說不清。

割手

最近幾年很多孩子割手被送來輔導室。

看到割手切勿驚慌,通常很少是重要部位(動脈區)或深割到肌肉組織(這就要縫),除了止血消毒包紮外,也要留一些時間、空間幫孩子梳理「你怎麼了?」。梳理,是辨識孩子情緒種類,協助孩子找出情緒因果,最後可以談困境的解決方案。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生若是一個故事,你會怎麼區分章節呢?試著用「時間軸」、「重大事件」或「深刻情緒」為題來書寫,回憶越細越好,或許你就能說出「我是」。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slh4q0k5hqk

201912.jpg  

國一放學回家,窗外魚塭夕陽西照,空蕩蕩的房子炎熱安靜,身處偌大空間讓我感覺渺小,覺得人的一生跟其他生物沒兩樣,傳宗接代、生老病死,我只是眾數之一,沒我也沒差,不如不要浪費地球資源,此時死的意念冒出,令人害怕。我不理解發生怎麼,忍到母親返家才哭,那種虛無感不知道是什麼。

人真的複雜多了。較高等的動物頂多擁有服務本能的情緒,就算是黑猩猩的智商,最多類似五歲小孩,且學不會語言與書寫。然而人類不但擁有生物基礎,還有感覺、意識、學習、記憶、動機、情感、智力、人格、壓力、社會行為及心理異常,是普通心理學》裡羅列出的人類因素。「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心理學延續哲學繼續回答這些提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