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是2019年上半寫的,主要是彙整與高風險及特殊家庭的工作經驗
這塊領域的工作,和諮商室裡典型的心理晤談差異頗大
因為案主非志願、沒工作人口多、環境的現實考量(例如單親家庭,照顧者怎麼同時自我成長又工作又家務又正向教養...)、心理條件的限制(知識與不足因而求問題快速解決、傳統概念與社會角色的束縛...)...其次是夫妻問題(貧窮夫妻百事哀、關係衝突與怨恨...) ,最後才是過去經驗引起的心理創傷及逃避習慣。
大方向是:1.理解對弱勢不能只看心理層次,而要擴大到整個生活圈,他們之所以沒選擇並非單單是心理退縮而已,是什麼讓他們寧願待在熟悉的錯誤裡。
2.傾聽、理解、建立關係。類似焦點與敘事觀點的作法,回到他的生命裡找動力,而不是窄化在討論錯誤或做不到的事。
3.生活穩定,是首要條件,如何協助案主解決正在面對的問題,轉譯是要能聽懂的比喻及具體策略。
原講義是五部分,後兩部是以青少年及老人為例,不過這兩個群族之前也講過了就不再放。
弱勢議題的諮商方式仍在修改,輔導者/心理師的中介、轉譯位置很重要,要又專業又親切,對於被壓傷挫敗的人們給予傾聽、同理及輔助,對於過於強硬又會卡關的觀念則要使出專業,讓過舊的觀念自行潰散。結構化很重要,讓案主要能有所遵循,並鼓勵他們在結構化裡生出新意,真正變成「成人」。
諮商關係的建立通常需要時間,弱勢群族則需要更長的陪伴,但免費資源無法諮商次數這麼長,因此「創造出成就」是更重要的指標,為往後埋下自我成長的種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