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心理學概念】你有沒有「心理的歸屬」?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像個征服百岳的登山客,沿路撿拾彷彿有用的東西放進你的大背包,它越來越重,你的身體越來越累、越垮…

可你的眼睛盯著前面百岳說「還沒,我還不夠…」繼續鞭策自己,無視已受傷的身心

1682471552072.jpg

你在工作上做好被交付的每件事,盡心盡力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朋友傾訴,並不是倒垃圾的意思,應該沒有人喜歡被倒垃圾,而是「一起整理」,所以你說的時候要稍微整理過。

20151025

情緒的原始狀態倒給朋友,那就好像拿一桌打翻的湯湯水水給朋友看,他是你朋友,當然會急著去收拾;或許你說,「我說我的,你不要在意」,那很難啊,朋友關心你,本就會下意識去承受跟你一樣的負面感受啊。
我的建議: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有情緒,大人如何保持冷靜?】本篇站在大人立場喔
大人要學的是「#縮短情緒被激化的時間」
就是你也氣了,但是你很快知道什麼事發生了,然後緩解,做比較適合的處理。

339135938_3382297255356436_598990910738767723_n.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onyourmark027.jpg

#困局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就是孩子,該教導或教訓的,本來就是要教,但要留意「完整的事實」,因為他們情緒上的恐懼會影響表達,所以一定要平靜詢問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都清楚了再教。
請父母跟師長要再次記得,我們是權威人士,我們怎麼塑造詢問孩子的氛圍,孩子才有相對自由的回答空間。一開始就興師問罪,即使我女兒平常伶牙利齒,在當下也是害怕說不出話,孩子感覺恐懼而混亂僵化說不出話,甚至會說謊。通常孩子不受教,是因為被誤解,情緒很悶自然聽不進去。
家長是保護孩子的角色,正確態度是把事件完整清楚,讓孩子需求有合理的出口,就能搭配合理的管教。
身為家長的我們不客氣地捍衛自己的孩子吧。去捍衛時要講理,就算大聲了一點也要有禮貌。

168016119313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情緒勒索」呢?
就像「強盜擄人勒索」那樣——拿你重要的,去換他想要的,具不成比例、威脅性的交換,不做就毀壞你重要的。
情緒勒索也是這樣,當他被拒絕而易怒、被否定而崩潰,便利用無形的情緒(心理層次),如「你在乎的關係」、「你擔心對方會難過或生氣」來要求你。
他把「自已情緒」、「跟你的關係」當成工具勒索,要求你滿足他的需要。若不從,威脅關係斷裂或讓你承受他情緒爆開的後果(大發雷霆的破壞、自我傷害),導致你不得不以恐懼屈服的心情答應。
有關「情緒勒索」的問答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成人ADHD的回饋中,發現即使是心理諮商時,他們仍然會「常態性分心」,多少影響對話和學習,會漏聽某些關鍵部分。

以意識面為「電腦畫面」做比喻,ADHD會一直出現「主視窗」跟「副視窗」,同時有兩件事(或以上)在大腦裡運轉,但副的不會壓過主的。

ADHD工作記憶體.jpg

ADHD(過動)的關鍵核心是『注意力不足』,舉例來說類似只能使用六、七成的注意力容量(只是譬喻,每人不同),所以無法足額分配。人性裡情緒是老大,負責需求與提醒,僅存的注意力直接被情緒帶走,立即滿足情緒,故稱「情忙」。
整體理解上要融合性別生理特質(無聊所以過動、過度注意他人情緒而焦慮或僵住)。也要觀察兒童發展(大腦其他區塊成熟後可抑制)、成長經驗是否被理解與引導,才導致有不同行為表徵。同樣ADHD亦無類型,個別差異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覺察」是一種心智能力,它需要以下幾種機制同時作用:
1.「覺」--從情緒面內發的感覺、感受,並成為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2.「察」--從行為面確認自己真正的意圖,人們往往實際行動後,才從作為中回看自己真正的心意和接受度。
3.「自我(解釋)」:從認知面結合「覺」與「察」的所有資訊做一種解釋。

投影片2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若適應失敗,一類歸於「不懂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找不到新的參數、新的角度,而流於重複、例行,事前材料、步驟什麼都一樣,結果當然也差不多。但因為落入盲點,又太想得到,就會撞得頭破血流。
另一類是「不知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缺乏自我覺察、沒有病識感,當不認為自己能調整與控制時(認為自己是不可變的),為了生存,反倒會去「要他人改變」來滿足自己。

305464.jpg

遇見一般的錯誤/失敗,生物的戰或逃機制,『戰』是硬凹、否認「不是我的錯!」,『逃』則是「好了啦,我再也不碰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