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特殊教育的網路群體裡,很多是父母聚在那討論他們的亞斯孩子該如何教育,彼此支持不為人知的辛苦。亞斯特質是遺傳來的,父母也從孩子確診後反觀自己,發現自身也有亞斯特質,重新認識自己與人生。但有少部分反過來的情況,沒有遺傳到亞斯特質的孩子,卻生活在父母雙方都有亞斯的環境裡,在情感上他抓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在認知上家裡理性邏輯與社會人情世故明顯不同又不相容,導致成長中他常感到孤寂、無措、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這個生命。

孩子的視野

孩子是跟從家庭長大的,他所處的家庭即是全部的世界,父母身教的價值觀與行為對應也昭示了何謂生活對錯與做人信念。

這世代的親職教養,提供了以往數倍之多的資源,網路可隨時查詢與交流,只要父母願意主動去找,無論孩子是什麼狀態,通常會有人回應。各種因素無法調整教養的父母,雖然仍會用體罰、精神壓力(把你趕去睡公園)之類的傳統管教,然若太過頭,那些具體的身體傷痕、言語羞辱的聲量,就會有線索讓老師、鄰居及醫護人員即時通報,讓政府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介入(不是把父母抓去關啦,而是提供家庭諮商、資源媒介等服務,嚴重者會安置孩子到機構,但就長遠來看,先各自生活面對自己的議題,日後再回歸也是好的)。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人之後才要評估亞斯特質很難,因為學會生存的他已發展了一套自己的「社會面具」,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矩的樣子(但可能內在壓力很大,一直在忍耐)。因此評估仍有其必要,否則要面對的人際困境越來越多,很容易陷入融入不了社會的自責。

底下四大項是從外在行為做自我評估,暫不牽涉動機的探索,也因為如此,即使四項皆符合也不能百分百肯定是成人亞斯,因為非亞斯的男性也會走這路線。但若是成年女性下列四項皆符合,有亞斯特質的機會就很大了。

5074248.jpg  

一、社會溝通困難

社會溝通指的是人際社交,並非僅有事情、論理,其中的情感交流才是重點,例如「吃虧就是占便宜」,表面上吃虧,但對方「欠的人情」會在「日後的時間」還,所以吃虧不見得是吃虧(但也有風險,對方根本不還,就是吃虧了)。這個「不明說也不確定的社交人際潛規則」便是社會溝通的一部分,而且此定義是雙方都懂,在共識的前提下交流。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HD 和 ASD 的伴侶組合,兩個情緒系統的隱形差異與解方,是互補還是互嗆?

其實,ADHD 和 ASD 是很常見的家庭組合喔。

在晤談時常遇見這樣的關係,比例超高,我是從他們的孩子帶來看 ADHD 或 ASD 後推回去的。

只是他們都是未被覺察的、未被正式確診的成人。

/tmp/php73ZuDq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人際上,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笑裡藏刀」?「笑裡藏刀」是矛盾的雙重訊息,表面善意、裡面惡意,如何判斷?一般來說並不容易,因為藏起來的、假裝的、看不見的,都很難在當下捉摸。能在當下令我們起疑的,只有感受上的「違和感」,然這種感覺不好說,類似「怪怪的」,覺得對方應該是友善的,但又感到毛毛的攻擊意味,整體不一致,可是又沒有證據…

亞斯人會使用「觀察」,類似電玩裡與BOSS一對一決鬥時的操作法。需要觀察BOSS的行為模式、必殺動作、何時發動的時間(預兆),收集夠多資料後,掌握對方行為出現的時機,然後1.閃躲2.應對(回擊)。

於是針對特定的某個人(甲)會產生一套特定的觀察結果(甲的攻略法),對於另一個人(乙、丙、丁…)都要另外再發展他們的應對。而應對的行為,也需要再設計過,因為甲可以接受你這麼做,乙就不一定了。最後,發展的行為模組要常常練習,才能在面對面時自然發出,否則都會慢很多拍。

top-view-copy-space-lemon-wedges-with-lime-cutting-board-gray-background_s.jpg

在人際上,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笑裡藏刀」?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斯人心理歷程 短語錄】

試著以簡馭繁說出亞斯特質的各項表現,尤其是心理歷程。

其實可以寫很多,這是一口氣想到而寫的,大概就是最重要的意思吧。

21263463.jpg

亞斯特質的其關鍵核心是「情緒系統」被影響,所以對自己的情緒和他人情緒在接受、辨識、解讀及表達上都會有盲點,簡稱「情盲」。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的複雜等式,如何解釋意義 A、B、C,解釋的依據又來自文化背景、社會情境及關係深淺。資料判斷後,最後才由「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喜好/顧慮」,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

MmXV4Md-xC8.jpg

亞斯的認知是優勢

但在人際互動上,在社交系統裡卻是見樹不見林。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著用一張圖解釋ADHD的注意力機制。
共有四個階段,其中各個階段可能都會顯現障礙,並在結果面有相同的「注意力不足」影響。
此四階段是「心智歷程」,從(一)內外在的訊息(二)篩選(三)處理程序(四)執行。以料理的比喻來說,(一)是材料(二)篩選(三)要煮什麼、順序為何(四)按既定步驟執行
ADHD的注意力不足,在心智歷程中我簡分為三類(雖然可以分更多注意力的相關,如持續力、轉移力、記憶力,但太繁瑣了先不說)。不同類的注意力不足,要輔助的方法也不同,必需要留意。

/tmp/phpU8NItT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HD是先天的注意力不足,又分為過動型、不太動型及兩者混合型
其最大困擾是注意力不足,導致情緒面的處理歷程不足,進而衝動或不動。情緒是社交最關鍵的互動元素,弄不好人際關係就不好,而人際關係不好就如阿德勒所說,所有問題都源自人際關係。

/tmp/php1y344a  

我們把ADHD的心理機制想成這樣:
1.注意力挑選資訊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協助成人亞斯面對焦慮,底下是給社會人的分享:

成人亞斯很多觀念已定型,價值觀已存在,如果沒有讓他服氣,就不會有新觀點產生。

社交社會的日常是亞斯系統內的特殊現象,講理合邏輯才是他的日常。

1.建立友善關係;2.設立共同目標;3.教導大原則;4.把大原則變成實際作法

pexels-olga-1146242.jpg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EP上與孩子有關的溝通資料

(括號內為家長摸索出來的建議,仍以尊重老師為住)

/tmp/phpKOQfUf  

(一) 孩子表現特性

1.感官:資訊的接收、了解與傳達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組笑話裡所隱藏的「前提」,本身不在笑話的文字裡呈現,而是潛藏每個人心裡的資料庫而產生「預設」,這是什麼?其實就是「社會共識」,俗稱「通常」。

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如過去對「紳士角色」認定是幫女士開門、拉開椅子、女士優先等行為。社會共識是種約定俗成,不會特別開班授課,不會明講。那大家怎麼知道的?人們會由認知與情緒系統共組的直覺學習,觀察反應,探討看不見的地方到底發生什麼事,理解約定俗成的可能原因,然後模仿後應用驗證。直覺學習是全自動的,互動與成長中自然就知道這些事也學習到位,就像我們到別的國家後懂得入境隨俗一樣。口述笑話類型多屬這一類,表面上對話無誤,誘使隱形的社會共識啟動,卻在後面大逆轉引發笑點。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元且複雜的,可見的認知線索反倒只是表象而已。

%2Ftmp%2FphpZAkSS6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頁AS」及「一頁ADHD」是企圖以組織性及簡述性,向案主及案主家人快速說明的工具

有感多數人不是真的知道「此特質」所帶來的「一髮牽動全身」的影響,最後還是以為「個人意志力能戰勝一切」

其實不是,如果未經早療,這些特質自己也會服務個體、適應生活,但「不是適應社會」就是

因此自青少年期,如果無人走在前頭引導、好好說明、接納支持,單憑意志力,真的是很難適應社會的

底下兩張圖皆為概念說明,詳細如何仍須「視個人背景、成長經歷、環境支持及智力程度」等個別化來進一步舉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述:人類心理由「認知系統」、「情緒系統」,以及較難討論的「直覺系統(一瞬間由認知+情緒的合體技)」組成。至於「靈」及「潛意識」本來就建立這些系統之上,故不討論,在這些系統之下的是生理系統,如大腦皮質或海馬迴,若嚴重受傷,系統則啟動不了。更簡單的比喻,生理系統是電腦的硬體,心理系統則是軟體,且能進化為進階版本,心靈系統則超越具體比喻(以宗教觀點,是神的一部分),是人類獨有的。

多數適應不良或不符社會規範之行為,皆與情緒系統有關,這並非個人因素而已,有的是生理系統(如神經傳導問題)、有的是心理系統受到障礙(如過去創傷、社會文明的壓抑-報喜不報憂之類的…)。這些障礙,社會並無給予相應的「教育」讓人們有基本工具去應付,反而是更錯誤的抑制(不要想就好了、不知足)及歸因於個人(都是你自己的問題,別人都不會)所致。多重因素引起的就要多重資源與多方支持才有解方,請務必記得這一點,這也是當自己過不去時,尋找他人支持或找專業協助的必要。

1314014228.jpg

BP:無頭人(無核心)

3類特質人格:AS(亞斯及泛自閉)、ADHD(過動及注意力缺乏)及BP(邊緣性人格),他們的共通點是「情緒系統受到不同阻礙」所產生的各項行為表徵,當然不是故意的,但也是可以調整/替代的,山不轉路轉,那條路要視特性轉適合的方向。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對象,主要放在未成年者及父母身上,提供教養原則與方式。

扣除年齡發展,如果孩子還未具備基本功能(EX:溝通、自我規則的建立),通常為情緒卡關影響。請改採「正向教養」,讓他「做自己」優先於「符合社會規範」(但並非放任),有了自信,後面才會順利發展,之後才有能力調整而適應社會。

成人者也可以看,學習掌握特質。要能自己教養自己,給自己肯定、鼓勵,建立紀律與互動的新習慣。

一頁亞斯介紹.png

新名詞簡述: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人期對自己還是莫名困惑,究竟怎麼了?

20歲以後對「自我」還是不甚了解,常覺得不知道在做什麼、想什麼、感受混亂,自我認識沒有越來越清楚,跟以前差不多。

底下提供一種「隱形障礙」的可能解答,請依指示作答
從行為困擾面來看,分為三大類、每類6小項,請在符合的項下圈選,最後在「共同點」4小項下也圈選:
/tmp/phpu0tL8T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例如一句話「拎老師咧~」是何意義?社會人是參照他人情緒與情境反應所得知,是類似抱怨、不高興的綜合性語助詞,之後也拿來模仿應用,但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沒有意義也沒有邏輯,他像是拿到一個東西卻沒有使用說明書,只能自己拆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

/tmp/phpgHV7nV

(一)

歐洲人和亞洲人在工作上初次見面,他們靠著共通的英語溝通。

歐洲人禮貌性的親臉表示歡迎,亞洲人嫌沒禮貌也嫌髒;亞洲人想摸摸歐洲人的小孩說好可愛喔,歐洲人馬上抱走,嫌亞洲人沒禮貌,對兒童不尊重。同樣都是「禮貌」,他們用英語解釋自己的善意:「我在向你表示友善咧,你為何不接受?」,可是又認為對方胡說八道,「你的行為對我來說就不是,強詞奪理」,兩人最後生氣不相往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的思考傾向於從概念進入到細節,從整體延伸到部分,我則是把大量的細節拼湊起來,以形成整體概念。我的思考是從細節到概念。』

天寶.葛蘭汀《我看世界的方法跟你不一樣:給自閉症家庭的實用指南》

文章刊登於關鍵評論網:想讓亞斯人理解「情緒」,先想想你如何向先天視障者說明「顏色」

亞斯伯格特質的卡關.png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亞斯有三種適應社會的表現型態:【掌握型】【配合型】【獨行俠型】,前兩項是隱藏型的,不是那麼容易覺察。

型態的分類,其實跟社會人面對不同情境的表現是差不多的,真正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特質+感受+想法+人生故事+未來期望)。知道自己的核心,自在運用不同型態,過想要的生活。

 20190914_232745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亞斯有三種適應社會的表現型態。

三種型態是以不同比例共存的。「主型態」是哪一種,與每個亞斯人的性格、環境支持、成長經驗有關。此與《獻給不想當邊緣人的你--發揮亞斯特質,在職場、情場化阻力為助力的輕鬆小心機》一書將亞斯分四類型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我比較放在整體面來講,並指出不同型態所帶來的功能。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文哲只是亞斯個例之一」,焦點放在「亞斯特質」的進一步理解,從柯文哲的個例去探索,主動型的亞斯人會走出自己的路:部分還是亞斯,但部分有自己的特色。
因此,「柯文哲到底是不是亞斯?」不是二分法的討論,而是藉由此事讓社會大眾更正確認識何謂亞斯特質與其主動性。
或者更實務一點,「人性」是共通的,我們進一步該探問的應該是「這個人想做什麼?表達這個的意義何在?」,是認識眼前的「這個人」而不是「XX特質」,如此,父母才知道怎麼進一步協助孩子激發主動性,如此,朋友之間才知道怎麼進一步溝通。

2019.9.5 文章發表於《太報》「柯文哲到底有沒有亞斯?」從柯文哲的個例進一步認識亞斯特質的主動性

17972415_996893560412624_8074165112620490355_o.jpg
圖片來源/柯文哲Facebook粉絲專頁

台北市長競選時,柯文哲不同以往政治人物的言行引起社會大眾對「亞斯特質」的關注,甚至帶給兒童亞斯的父母一些希望,然近期2019年的表現,他的主張與說法衝突過去的價值,且失言時會說「我柯文哲講話就是這樣,高興不高興隨便你。」事後則表示「當然有時候我們用字不精確、用詞太狠,我也坦白講,我不是一般的、你們平常看到的政治人物…」,這讓部分民眾認為他以「我有亞斯伯格」的理由模糊焦點,也加深了社會對亞斯人的誤解與貶抑,以為亞斯特質有這樣的個性。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經驗如同積木,以圖來看,各個經驗儘管在各項度不同,但主體仍是可以整體運算的。所經歷的事與主體互相建構(這裏有點複雜,先跳過)形成「個體」--也就是「我這個人」。

圖片的譬喻是,我說出了目前「我是-6」,是統整後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哭了」。

20190801_152849  

在時間的流動下,我們每個人都會體驗到不同的經驗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