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經驗如同積木,以圖來看,各個經驗儘管在各項度不同,但主體仍是可以整體運算的。所經歷的事與主體互相建構(這裏有點複雜,先跳過)形成「個體」--也就是「我這個人」。
圖片的譬喻是,我說出了目前「我是-6」,是統整後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哭了」。
在時間的流動下,我們每個人都會體驗到不同的經驗
經驗裡包含訊息與情緒,由認知面、情感面辨識與處理,並與每個人的「主體/核心」做交流回饋,最終定出「判斷」:「認為它是什麼?對我有什麼影響?我想要做什麼?」
先假設將各個經驗簡化,並設定有一個被判斷後的總數值(如圖),這些經驗如同積木,以圖來看,各個經驗儘管各項度不同,但主體仍可以整體運算。所經歷的事與主體互相建構(這裏有點複雜,先跳過)形成「個體」--也就是「我這個人」。圖片的譬喻是,我說出了目前我是-6,是統整後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哭了。
而缺乏主體性的狀態下會如何呢?
- 各個單獨的經驗不會有準確的數值出現,可能僅有很極端的+、-。
- 負面經驗的影響尤其巨大,刺激物的聯想會引發個體不知道怎麼處理後續的恐慌反應,為避免如此,個體可能會瘋狂地逃避壞經驗,無意識行為化,進入惡性循環。
- 各項經驗無法整合,仍然散裝存在,因此正向經驗無法被使用以支援個體應付負向經驗。類推,因此無法建立穩定的關係,包括信任感、安全感、對未來的預測。
- 因為沒有主體,像是沒有「頭」一樣,很容易被負向經驗的情緒吸走,化為情緒本身,變成無意識地滿足情緒所需,並且不想負責(因為沒有主體,顯得無措無助,或者怪是對方引發情緒。最後會惹毛對方、破壞關係)。
簡化一點說,很類似「邊緣性人格」的缺乏主體性,沒有穩定強健的人格,就算可以分析利弊,但什麼都無法決定。
。
恩,解決方案是:一言難盡。
像養一個孩子般,慢慢地從低階功能到高階功能逐步培養,並以安全與信賴的關係為背景,練習整合與做決定,等待時間。
找諮商專業試試,需要穩定的人/關係攀附,他的「自我/主體」才能逐漸自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