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題目是2017年在高中的演講,我稍微再修飾過。
「情緒障礙」的範圍很大,此次演講以實用性為主,因此分為幾個方向進一步應對:
A是評估,B.C.為介入與協助的軸向。
A.評估:需要理解生理結構的限制,取之替代的方式是…
B.情緒教育:觀念與策略,以教育為主。
此題目是2017年在高中的演講,我稍微再修飾過。
「情緒障礙」的範圍很大,此次演講以實用性為主,因此分為幾個方向進一步應對:
A是評估,B.C.為介入與協助的軸向。
A.評估:需要理解生理結構的限制,取之替代的方式是…
B.情緒教育:觀念與策略,以教育為主。
兩種壓迫分別是「加害者壓迫她去做她不願意的事」及「逼個體損尊嚴低頭求生存」。
我們可以在故事看到『無論如何,我都沒有選擇!』,也可以看到『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若還能有選擇,我認為是一種「抵抗」。
抵抗的兩個步驟:內在確信、在有限中做選擇
我要講的是『無論如何,不要放棄抵抗』,我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無論如何,我都還能有選擇』。
抵抗那些強壓於你的,不是要你推翻、重建那個環境、那個人,而是抵抗你太快陷於無助逃避負責的情緒裡。當你的內心不是真正被屈服,抵抗就會開始,你就能在有限中找到你的選擇。
他一個人做生意很辛苦,每天備料,一早起來桿麵、包餡、煎包。他賣工人、上班族跟學生,從早賣到晚,在攤子前邊包邊煎邊賣,汗流浹背。每天工作模式都一樣,回家倒頭就睡,他自我安慰,即使辛苦,為了家人也要撐下去。
找錢時他的白手輕觸她纖細手掌,她是他的心靈寄託。
許久沒回家,他才知道家裡負債,也長期被逼還債。
他一肩扛下,跟債主協商,用賣水煎包的盈餘固定還錢,保證不烙跑。
這個人在旅途中深陷泥沼,本想靠自己爬出去,但一直沒辦法,總是失敗,越陷越深,他待在發臭的氛圍裡自我厭惡。
終於有人經過,是個專業,他向其求援,歷經4個人。
助人是種同在的態度,老實說,無關專業。
這個人在旅途中深陷泥沼,本想靠自己爬出去,但一直沒辦法,總是失敗,越陷越深,他待在發臭的氛圍裡自我厭惡。
笑話怎麼來的?它讓你本來以為是A,卻在結果被轉向B(而且也說得通),同時知道那是語言遊戲,你不自覺會心一笑,沒有壓力。
引發笑點的心理歷程叫做「認知扭轉」或「認知轉彎(Turn)」。
我個人覺得很棒的人物典範是藝人吳宗憲,多數時候是轉了很多彎又令人好笑的臨場功力,但少數會取笑他人則不太好。看了本文後,可以再確認看看這個笑話的點怎麼製造。
本文同步刊登:關鍵評論網2019.7.14. 活用這幾種「認知扭轉」,你也能輕鬆戳中別人的笑點
罷工有沒有可能遭濫用?每一件事都有可能被利用與黑暗面,更因此我們都要好好瞭解怎麼回事,不要太快短視近利,不去思考,單純S-R反應(EX:因為被空服員罷工,害我買機票出不了國…),近因看起來是空服員,但其實是背後的制度所致才對。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基準,所有人都在追求制度改善,整體社會才會向上,否則「不爽不要做」的結果,每個人都會淪到高工時領低薪(因為永遠有替代人力在補,老闆永遠不缺人…),當社會逐步往下,只有資方獨佔金字塔頂端。
我是已買長榮機票的心理師,我支持罷工,希望社會每個行業都能邁向更合理的工時與報酬,每個行業真的都需要,包括心理師這行。
我的資方經驗:小組長與兼職員工
此題目是2010年的演講,我稍微再修飾過
前半部是青少年常見心理處境與問題,後半部是輔導策略
誰來做輔導?當時設定了父母角色、輔導老師、電話輔導員等可能人員。
輔導方向是:我們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當青少年的「貴人/麥田捕手」,讓他們知道即使走錯也有人陪伴與引導。
我自己的寫書規劃:(有興趣者可私下聯絡)
目前較有規劃的主題是:
《男性成長書》
章節草擬如下:
她是家裡老大,她童年一直沒有感受被愛,並不是說她的父母怎麼了,而是她沒有「家」的感覺。她感覺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學業、職業、責任,一個人生活很悶。
當年齡再大一些,在社會跌跌撞撞也久了,人會興起「回家」的念頭,畢竟跟社會比起來(程度負8),家人關係(程度負5)似乎還好一點(好吧不一定),而且「血緣」是一種信念,期待無條件被接納的關係。可是一回家,與父母的關係還是跟童年一樣,完全沒有變,壓抑、責任、被指責,難得想重新來過,沒想到還是不知道怎辦才好。
『過去不知道怎麼回去,未來不知道怎麼前進,現在不知道怎麼獨處。』憂鬱症不是突然天上掉下來的,是壓抑與無助慢慢累積成的。
孩子就是這樣,不是講邏輯,而是要任性地感受被愛的感覺,才會安心。
從結果來想像,他一個小小孩要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即使大人覺得沒什麼),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吶。
輯一:【妹妹的堅持】
我家3歲妹妹,躺床上一直睡不著。我問她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