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演講【當亞斯人來到地球】

時間:2H

介紹亞斯伯格特質的心理歷程,如何所思所想,在情緒上又如何受到特質阻擋影響。

亞斯只是一頂帽子,他還是他,要個別差異作理解,他有自主性,允許他做決定與自負結果,我們找好自己的定位,從旁協助即可。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理心,empathy,又譯為「神入」,意指進入案主的位置,同理思想邏輯,共情並理解他情緒的由來,感同身受。我則稱「起於情,同此理」,對於某些失控或不自知的行為能理解為「這麼做一定有對方的理由及情緒」。目前已知的同理心2類型為「認知的同理心」和「情感的同理心」。

產生真正同理心的前提是案主願意敘說,敘說時對方會釋出情緒與對事件的理解,我們才能從故事裡聽出隱身的情感與對他的意義,然後才能與哀傷的人同哀哭,但又不至於一同陷入泥沼出不來。換個文化的語言來說,就好像具備「上身」又能「退駕」的能力。

同理,必須在關係裡,「你想聽,他會說」,讓案主知道我們願意理解他,讓案主知道我們不會被拖累,願意承接這些隱身的情感,願意和他一起面對未知的未知。

pexels-photo-6383158.jpeg

同理心,empathy,又譯為「神入」,意指進入案主的位置,同理思想邏輯,共情並理解他情緒的由來,感同身受。我則稱「起於情,同此理」,對於某些失控或不自知的行為能理解為「這麼做一定有對方的理由及情緒」。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情大略:

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女高中生沙優(17歲),未成年又無處可去,她提供做愛與男人交換住宿,直到他人覺得風險大於利益時,沙優就必須再流浪尋找下家。

被稱為大叔的吉田(實際上26歲),在告白失敗後那晚撿到她,帶回家住,展開一連串的普通生活。

原以為是搞男女曖昧的故事,結果是勵志成長類,逼近(心靈上的)寫實。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我的生命作對照,是阿妮瑪的英雄這一段,是替我解釋了那時生命轉折的好詮釋。

/tmp/phpHLh7At  書中螺旋上升(非直線)概念的生命階段

#看書心得,用我自己的理解與詞句來寫。

莫瑞以榮格的深層心理學(往內探究)觀點,提出「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要瞭解這個概念,我覺得大家可用『艾力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作為對照與呼應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然後我就舉手了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重大事件 減壓座談】班級輔導PPT

原著:黃龍杰《搶救心理創傷~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

因應此次重大事件而做的減壓演講,不是活動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故事很細節,彷彿在看電影,但講這段話時她卻微笑著,而且不掩飾、不做作,彷彿看破人生的靈魂。小女孩必須早熟才能生存,而她不怨不哀接受這命運,是這樣老練到令人心疼,這是潛意識的求生策略,她只是矇矇懂懂,才會給人裡外形象落差這麼大。理解並意識到此,心理師都快哭了,強忍淚水,靠!這是什麼世界啊...

突然,眉頭一皺(一道閃電擊中),事情不單純。

「好,心理師知道了,故事先講到這邊。」心理師冷靜地說。

「疑?為什麼?我才講到國小耶…」案主說。

 /tmp/phpuGHJdk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畫《JOJO冒險野郎》第一部裡,迪歐(Dio)是個養子,成績與表現皆優異,卻始終對主角有瑜亮情結。養父母對迪歐視同己出,但他自卑的內心卻逐步偏斜走向黑暗,不信任他人,他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結果變成吸血鬼,殺了養父母,成為強悍又孤單的大魔頭。迪歐的強大讓他想支配全世界,什麼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力量掩蓋了孤單感,從頭到尾都是獨角戲。

/tmp/phpMZKAyG
photo:pexels

『依附關係』
心理學裏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旨在探討人際關係,源於兒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的親近關係與模式,匱乏時將造成信任、安心及依賴等心理功能的缺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子小學三年級,有次半夜兩點多痛醒在哭。當然我也醒了,問他怎麼了?兒子用手摀著左耳,說這裡痛。

耳朵痛得莫名,沒有前因沒有徵兆,這是最令人害怕的痛,兒子表達欠佳,無法陳述細節、哪部位痛、程度、頻率、像什麼般的痛…就是「很痛」而已。我阻止自己歸因是他平常亂挖耳朵弄傷了活該,大半夜能做的,是安撫、解釋、嘗試減少疼痛,等待隔天一早再帶去看醫生。

我帶他到客廳休息以免吵到其他人,花五分鐘細細問診,是怎樣的痛(抽痛、絞痛、刺痛…),也輕觸會痛的位置。好像是耳朵裡面發炎,我用手電筒照,非專業的看不出端倪,即使自認還有醫學常識,但實在沒辦法。兒子還是不舒服,我想就直接吃止痛藥吧。藥效發揮要20-30分,先讓他看一集卡通,轉移注意力,我則趁機上網查看相關症狀,推理可能是中耳炎或下顎關節拉傷引起,但這也是猜的。

卡通演完後止痛藥發揮藥效,兒子舒服多了,我跟他解釋耳痛的可能原因及後續發展,然後我們可以怎麼應對,這不算嚴重,所以先睡覺再說。我陪兒子上床,等他睡著了才離開,然後繼續上網查並思考究竟怎麼回事,累了才去睡。

2021.3.13.刊登於  獨立評論@天下 「被照顧的經驗」很重要,若是錯過了,就現在開始學習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分享我在面對孩子時使用的視野與觀點,我習慣從根本的源頭理解起,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這個觀點是「系統觀」。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tmp/phpQTWyDM

ADHDAD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注意力不足」,指的是「操控能量的不足」,當孩子能控制自己在不喜歡的情境下不作亂,他才算有注意力去控制,當孩子能決定哪些資訊要、哪些資訊不要,他才算有注意力去選擇。缺乏注意力,會變成所有事都平等關注(會累死),會被情緒帶著走(情緒是立即的,想要舒服或不想要不舒服,因而「衝動」顧不了後果)。

在看ADHDADD的孩子時,跟看所有的孩子一樣,別忘了系統裡還有其他因素存在,最重要的三個觀念是「兒童心理發展」、「性別特質」和「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

1.「兒童心理發展」12歲以下兒童的發展,每一年都進步很多,並在青春期達到生理成熟,開始想要自主(卻有不成熟的決定)。因此教養方式也要隨著生理與心理發展而變動,不是一招闖天下。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