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不喜歡去協調的事。
(一)
主管突然不作了。於是臨時被交代了一件很大的活動案,之前是別組的業務。
我的下屬是S。我雖不願意接受這任務,但心想在這裡也作不久了,便勉強答應。另外也叫S跟我去學這件事,下一年再交給他,然後自己可以走人。
這是我最不喜歡去協調的事。
(一)
主管突然不作了。於是臨時被交代了一件很大的活動案,之前是別組的業務。
我的下屬是S。我雖不願意接受這任務,但心想在這裡也作不久了,便勉強答應。另外也叫S跟我去學這件事,下一年再交給他,然後自己可以走人。
我不認識他,但他(案主的父親)卻知道我是誰,並且對我有敵意。我是來代班的心理師,他對我顯得有些做作。
(一)
我是來代班的心理師。協會指派我去家訪。
我順便帶著妻小來找案主。地點先去醫院,案主是小孩。
有一種病,叫做「別人覺得你生病」,所以他被叫來了。「非自願」指的是當事人還沒想要進入諮商,除了被帶來,非自願的其他心理狀態是什麼,若能大致瞭解才能從他們的處境一起看待「被帶來的諮商時間內可以作什麼?」
我的目標是「讓他說話,彼此沒有壓力,完成這節諮商體驗」,當然沒有要達成什麼或符合帶他來的那個人的期望,這真的很重要,才能代表心理師立場是不受動搖的,這節諮商只有「你跟我」,有緣認識、說說話、聽聽故事,不要有壓力,心理師也是,不必給自己壓力,作能作且歡喜甘願的事,不要被非自願影響。要不要繼續談或進入諮商,最後只是個邀請,並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彼此越自在越好,若心理師被非自願者激怒了,就有可能什麼都不作等對方反應,結果浪費了這段時間。
「非自願案主」是誰
「非自願」指的是當事人還沒想要進入諮商,除了被帶來,非自願的其他心理狀態是什麼,若能大致瞭解才能從他們的處境一起看待「被帶來的諮商時間內可以作什麼?」,有時候,只是單純邂逅與聊天,投入種子,等待天時,不必一直帶著「改變」的使命感。【相關文章:《初次見面:踏入諮商室的基本類型》】
裡面成功的達人是「浩角翔起」,就是電視裡的明星,他們等級很高很受歡迎,浩子很兇,不同於電視形象,不喜歡我們這群弱小的人擋路;阿翔是大明星常有片子拍。一些前輩叫我們選邊,西瓜倚大邊,有一次在圓桌開會,阿翔說要找我拍片,前輩說那代表成功。
我在RPG的遊戲世界。
我是等級0的。
1.等級0的害怕。
我們一群人被安排躲到比較安全的避難所(房子),沒多久,災害的濃煙越來越多處,宛如龍捲風直立,越來越多越近。我們被通知要離開避難所逃向更遠的地方。
遠處正有重大災害發生,濃煙竄起。
我們一群人被安排躲到比較安全的避難所(房子),沒多久,災害的濃煙越來越多處,宛如龍捲風直立,越來越多越近。我們被通知要離開避難所逃向更遠的地方。
領隊是一位女士,不是救難隊員,只是被安排負責帶我們逃亡,我們之中有我的家人、老婆婆及一對年輕母子,這些我都認識,另外有些我不認識的。我們坐遊覽車離開。
在電影《墊底辣妹》裡,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沙耶加無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母親都是允許且接受的。沙耶加與好友同歡作樂,化妝打扮、唱歌跳舞,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沙耶加雖然被愛,卻不確定自己有何優點,學習有什麼用,人生缺乏目標。
什麼是「父性」心理原則?「父性」簡單來說,是未來式的,是一種有條件的期待,因此會有計畫、秩序及延遲滿足等概念。如果拿來跟母性相對,父性則會顯得嚴格或有限制。因此「父親」與其說是種角色,不如說是代表「父性」的心理原則。「父性」教導與引導孩子走出家庭,走進社會,在人際領域生存,父親在前面帶頭陣與這個世界相處,成為一個榜樣,領著孩子向前。
父親缺席了,或者父性心理缺席了,孩子雖然可以被母愛無限包容,但難以長大,因為沒有人催促他脫離母體,向前邁進成為大人,可能就此成為「媽寶」。梶原千遠在《拒絕長大的男人》書裡說道:『會培養出「什麼都不想做」的男性的家庭,一定是父母雙方都缺乏父性,而且是嚴重缺乏。』
父親也需要被了解,主動和父親和解吧,我們來學沙耶加所做的事:(1)了解父親這個人(2)觀察求證(3)和解不一定需要語言。父親不是天生的,男人在心理學習的路上都是不容易的,如果父親能有機會被了解(或和解),即使笨又頑固的男人,一旦被溫柔對待,有了安全感,他也會開始學習,成為父親,並發揮父性的關鍵性與獨特。
那天她們又在走廊聊天,我在同樓層但不同空間寫資料,她們對話居然清晰地一清二楚在我耳邊。
我彷彿一直知道,過去離職的A同事在下面的樓層工作。那個樓層是國小,她離職後去哪裡工作。
我並不是真的那麼關心她的事,過去也不熟,但現在替她位置的B同事跟她能說能聊,她們偶爾在那樓層閒聊。我只是旁聽到一點點有關她的事情。那天她們又在走廊聊天,我在同樓層但不同空間寫資料,她們對話居然清晰地一清二楚在我耳邊。
原來,離職A同事跟她先生處不好,可能是婆媳問題(共事時她一直很高傲),一直生不出第二胎。她的黑髮即使去燙了金色捲髮,看起來也像褪色的褐髮,完全是她沒精神的關係。她感覺孤拎,雖然外表專業但沒有說話的對象,她向B同事說了很多生活上的細節與委屈(我沒有記下),但沒有哭只是抱怨,B同事雖然都在聽,但我也明白那也只是社交禮儀。
廟裡無神亦無招待人員,但有4種自助修行方式。我見到一些裹著浴巾的民眾來去自如(不是信徒,比較接近觀光客),也有一些當義工的素衣阿婆、阿姨。修行一切都要自己來。第一種方式是「泡澡」。是公共澡堂式的熱水澡,在2F,視野不錯,水算燙。
(一)
在鬧區附近的森林公園
一群人在排演,我也在其中,互不認識,演什麼不清楚
早期研究情感的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在1957-1963年以一系列的恆河猴動物實驗肯定了「愛與依附」的重要性,後期他的學生更發現沒有母親的小猴,除了餵奶與毛巾布外,成長過程還需要「接觸、動作及遊玩」三種與愛有關的行為,才能滿足靈長類動物的心理需求,也是社會學習與自我發展的基礎。缺乏動力的孩子背後都會發現他們與父母的連結薄弱,他們在心理上是自己一個人過生活。
缺乏動力的孩子怎麼了?
大四的學生來晤談,她壓力大到說不清楚,也不願麻煩別人,實在是走投無路才來試試心理諮商,她說,走進來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學生在新生入學時碰過一面,有印象,她個性獨立、堅強,認真向學,是領導人物。她知道該怎麼做,卻在畢業之際感到茫然、對未來一點動力也沒有;學生習慣自責,總覺不夠努力,人際關係有問題。她朋友多,但沒有信任的,她生活總是一個人面對,想辦法解決生活大小事,一路上明明還好,卻在畢業前感到洩氣,不知道該為了什麼前進,她出現憂鬱傾向,也想到死亡。說到她的原生家庭,她說父母認為她年輕氣盛、不懂圓融,給的建議不是潑冷水就是批評,她不禁懷疑父母真認識她這個人,在作些什麼嗎?所以即使心情低落,也會向他們求援。
學生的主訴並不清楚,但明顯地喪失動力,對人生興趣缺缺,生活裡每件事都變成壓力了。缺乏動力的孩子近年遽增,有的國高中就沒有活力,生活缺乏目標、早早放棄,有的知道該作什麼卻提不起勁,表現不好更加自責。這些莫名的無心無力是怎麼回事?其實有一個共通點:「孩子在心理上是一個人長大。」
那是開門暗號,然後我尾隨進入了那黑暗的涵洞。
我每週會在學校值兩個夜班,很是無趣,但值班時固定會有兩位美女來遞送例行公文,其中一位長的像明星隋棠,雖然並無交集,但勉強可接受這樣的日子。
.
有一晚我去稍遠點的廁所時,剛好看到人事室的L(資深人物,很政治、刻板公務員,我認為他是爛人)在跟資源回收部拿累積的舊自由時報,那是一種暗號,我曾在廁所裡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