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這樣,不是講邏輯,而是要任性地感受被愛的感覺,才會安心。
從結果來想像,他一個小小孩要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即使大人覺得沒什麼),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吶。
輯一:【妹妹的堅持】
我家3歲妹妹,躺床上一直睡不著。我問她怎麼了。
她說:「你剛剛兇我。」
我想了一下,她可能是指睡覺前沒刷牙被我大聲的事。「可是,是你不去刷牙我才生氣的啊…」我試著說明事件的邏輯。
妹妹不吭聲,持續嘟嚷著「你剛剛兇我…你剛剛兇我…你剛剛兇我…」,完全無視剛剛的邏輯順序。
「那你要怎樣才可以睡覺?」剛剛催促孩子上床的情緒已經降低,我沒有再爭,直接問她。
「你沒有跟我說『對不起』。」妹妹說。
「可是…明明是你先…」我心裡這麼抱怨,但覺得也沒什麼好計較,做錯事要說對不起,雖然我覺得沒錯,但是她要這樣才能好好睡覺,不如就為「聲量太大聲」道歉吧。
「對不起。」我說。
然後她不再繃著臉,讓我抱著,一下就睡著了。
孩子就是這樣,不是講邏輯,而是要任性地感受被愛的感覺,才會安心。
「孩子就是這樣,要任性地感受被愛的感覺,才會安心。但你家卻沒有,你反而成為你爸媽的爸媽,在照顧他們的生活與情緒,角色顛倒了。你內心的孩子其實也想要任性,感受爸媽愛你的感覺...」我對個案說,「你可以保護他們,但你也儘管承認自己的需要,『被照顧』是很自然的需求,沒有關係的。」
。
輯二:【給哥哥的象徵】
我家兒子未滿3歲就得上幼兒園,沒辦法,雙薪家庭白天沒人可照顧。
兒子性格敏感膽小,「分離」對他是很大的焦慮。到幼兒園上課的適應期很長,每天早上都是十八相送,必須哄他(下班很快來接)、鼓勵他(好棒棒)、利誘他(給糖),但一點用也沒有,我一轉身他就哽咽啜泣,我不捨,留下繼續安慰,好說歹說。結果我上班連續遲到兩週,還被主管叫去約談。有時我真的心急又要遲到,也會生氣兇他,結果還是一樣在哭。老師勸我讓他哭,說一般而言大概哭到九點多(我們7:30到幼兒園)他的心情就會收拾好或哭完,順著課程與同學互動忘記分離。是這樣沒錯,但當父母的還是心酸難受。
「學校好玩嗎?」下班接的時候他都很高興。
「好玩。」他說。
「明天再來上學好嗎?」我順著問。
「好。」他說。
但隔天早上還是一樣十八相送。
今天如常,他又哭,可是我不能再遲到了,於是我轉身快走,但背後傳來啜泣與鼻涕聲。我嘆了口氣,雖然一切都是過程,還是希望趕快過,他哭我也快要哭(要被公司列入黑名單了)。
我拿出一包卡通面紙,粉綠色包裝,先抽出一張幫他擤鼻涕,然後整包放他手上。
「沒關係,害怕就害怕,哭就哭,等下哭完就用它擤擤鼻涕喔。爸爸去上班了。」我平靜地說,跟他再見,就不回頭了。
下班後接他,見到面時都會抱抱,之後他從圍兜口袋把面紙還我。
「有沒有用啊?」我覺得張數沒有減少。他搖搖頭。
此時班老師剛好來,我順便問她兒子的情況。
「還好啊,也是哭一哭,上課後就跟大家玩成一片了。對了,那包面紙是你給的喔,他一整天都抓著它,好像寶貝一樣呢。」老師說。
兒子面對分離情境時,面紙不再只是面紙,而是父親的象徵緊緊抓著,無意識給予自己勇氣。從結果來想像,他一個小小孩要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即使大人覺得沒什麼),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吶。
我摸摸兒子的頭說:「你真的很努力吶」。
我想,我也是能體會那些靠自己、獨立長大的孩子的隱藏心情,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們需要有人看見他們與替他們說出這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