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的腳本理論並非嚇大家命運已定,其實是兩個概念,人類童年早期本來就只能依靠他人去認識世界(回到客體關係論的範疇),離開母體後文化社會家庭裡無不各種劇透,從中學習或受其影響很自然,重要的在後面,能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脫離既定的無用腳本,主動創造自己的新劇本。
我自己整理三個階段,是人們從經驗到的故事或腳本尋求「意義」的學習過程,例如說孩子想吃眼前的棉花糖,但卻得不到他要的,他會怎麼「解釋」這個不滿足呢?
點燈人與脫稿玩家
在小王子去過的行星裡,有顆行星只有一個「點燈人」,他有份工作,在太陽下山時把燈點亮,在太陽出來後把燈熄滅。小王子問點燈人,你為什麼要點燈和滅燈呢?點燈人回答說:這是規則。小王子不明白,點燈人說,沒什麼不明白的,規則就是規則。
我想點燈人是NPC--非玩家角色,只是遊戲程式裡的一個角色罷了。
2021年電影《脫稿玩家》則講了相反故事,一個老是被搶銀行的銀行員蓋伊(NPC)奇蹟地看見了不可能出現的夢中情人,他突然不甘現狀,想要滿足跟她在一起的願望,接著陰錯陽差地反抗了既有行為模式,拾起玩家專用墨鏡而看見「真實」。他與情人接觸後,被告知要提升角色等級才有後續,於是他尋求成長,原先每個NPC只有被設計好的幾頁程式碼,他卻持續躍升至幾千頁的程式碼,成為人工AI,能自主學習。最後還主動創造,與NPC社會群體共創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點燈人是固定的腳本、無趣的故事,而蓋伊卻是脫稿的腳本、有趣的故事。蓋伊的好友拒絕他的邀請而寧願躲在舊有模式裡,是蓋伊決定了自己故事的發展,那麼,是蓋伊的「性格」選擇改變的嗎?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蓋伊的性格是天註定才有好故事嗎?
性格受早期腳本影響
「性格」是一種態度,是怎麼看待世界與經驗的角度。性格除了先天,更需要後天培養,由成長中的事件當養分,事件是客觀的,但個人怎麼對此經驗「產生解釋」則是主觀,並累積形成「私我邏輯」—「個人看待世界運作的因果觀點」。情緒感受也是重要變項,會篩選對事情的資訊,繼而轉變事件的解釋,像是「任性」就是果決地只顧慮自己。
人類在經驗與資訊流裡的學習,不會都靠認知力逐一拆解再決定,這樣會被累死、拖垮,人類擅用簡單點的整體形式:以「情節(PLOT)」來吸收,「生活故事」裡有劇情展示社交因果與選擇結果,進而形成當事人的「人生腳本」。
伯恩的溝通分析,便是分析會談中的社交行為,深入分析想法和情感,找出每個人給了自己什麼腳本,找出特定的自我狀態(父母自我、兒童自我及成人自我),並意識這些對自己的影響,脫離束縛重新選擇,當個脫稿玩家。
簡要地說,受早期經驗/教育影響,成長時被內建了程式,那些來自文化、社會及父母的價值藉由各種生活情節構築了你的人生腳本,用個隱喻,你是台筆電,一開機就受內建程式及常駐程式的影響,接著程式與需求互相回應形成了快捷反應,而性格(人格結構=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及兒童自我)像是CPU,是來運算與執行的。例如兒童不被允許失敗,可是總是會出現幾次失敗,便逐漸形成「輸家的腳本發展」,當事人再認同這個腳本、認為「我就爛,就是那個樣子」,重複了自我預言的結果。腳本就像是自動鋼琴,演奏者早已寫好曲譜,接下來是照著演而已,讓人以為「這是命啊!」,伯恩甚至認為兒童6歲前已定終身,因為那時人生腳本已經確定,日後只是驗證結果而已。
被動到主動,性格自主歷程
伯恩的腳本理論並非嚇大家命運已定,其實是兩個概念,人類童年早期本來就只能依靠他人去認識世界(回到客體關係論的範疇),離開母體後文化社會家庭裡無不各種劇透,從中學習或受其影響很自然,重要的在後面,能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脫離既定的無用腳本,主動創造自己的新劇本。
我自己整理三個階段,是人們從經驗到的故事或腳本尋求「意義」的學習過程,例如說孩子想吃眼前的棉花糖,但卻得不到他要的,他會怎麼「解釋」這個不滿足呢?
第一階:被動解釋
起初他自己無法解釋,感受與認知都發展不足,於是關係裡的重要他人替其說明,如父母、照顧者、血緣關係。孩子參閱大人的世界觀得以成長,被大人安撫情緒而得到安全感,他才慢慢地會有自我,有對世界的觀點。
但也有被強灌價值的缺點,當大人說「讀書是為你好」的時候,便是視孩子為無能者,要孩子全盤接受安排。
第二階:主動解釋
生理逐漸成熟,能力發展起來,知道的資訊也越來越多,上學後還有老師、同儕可以參照。若有足夠安全感,孩子的自我就開始主動解釋他所面臨的經驗了,產生因果連結,並從練習中進展出非線性的因果關係。一、二階是不斷交織的過程,第一階的作用逐年變少。
最高比例的主動解釋在青少年期,他要拆解父母給的腳本與價值,解釋「我是誰」,這不容易,但他必須定位。此時若知識涵養不足、背後支持不足,青少年還是能解釋,但容易偏差(以為世界就是這麼窄)。
主動解釋的認知定型,我是誰、世界友不友善、怎麼與之互動、價值信念…「性格」大致就底定了。
第三階:選擇與創造
生活一直來一直來,前兩階是人們「被迫」要解釋「這些臨到自己的經驗」,然後繼續生活,不然還能怎麼辦。第三階則是跳脫這個框架,主動迎向這個世界,他不是去問「我是不是吃虧」,而是「我有沒有學習到新東西」。個人不斷擴充新知,增加彈性,「他做出選擇」,每件經驗經他手都能創造意義與價值。
即使有所抱怨(情緒),他也會繼續做完手邊的事,並賦予手邊的事新的意義,如「我趕緊做完,有剩下的時間做別的」、「我如何讓無聊的事變有趣一點」、「我可以選擇我想學習的主題來辦活動」。
第三階的心態,來自對舊腳本的脫搞,而一旦脫離,他依隨的就是己心,靠自身轉變,所有事都可以學、都可以選擇,也接納自己的情緒,接受現實,找人幫助。
伯恩的治療理論
腳本理論,很像敘事理論,影響人們如何建構生活,如何看待自己。
伯恩希望人們理解早期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縛,有哪些「腳本裝置」,並反過來擅用這些元素為自己量身打造,自己才是導演、演奏者或設計師。瞭解腳本,才能從中找回「真實的自我」,成為自主、有活力與創造力的人
治療初期的腳本分析,有點像個案概念化,治療則像是協助案主分辨「分離、排除或整合的三種自我狀態」,與個案的成人自我結盟對抗父母自我,允許兒童自我去做什麼。這在諮商很常見,我們文化中的情緒,例如生氣,就不被允許,內建說怒氣是一頭野獸,無論自己權益如何被侵犯也不能發作以免大毀滅,以致壓抑過頭身心受創。治療要在其中傳遞當事人「能力、允許和保護」,讓個案改寫對憤怒的腳本:我可以表達我的生氣情緒,用適當的方式,因為我是重要的。
回到「性格決定命運」,那麼誰決定「性格」呢?
是你自己。
蓋伊依隨己心做了冒險,脫離常軌,因為他想要不同,他不想要重複的過一輩子,改變不是從悲觀的青蛙變成樂觀的青蛙,而是青蛙變王子。
要擺脫腳本的束縛,要先從意識到腳本存在開始,而學習從不會太晚,即使過去有很多障礙,從現在起仍有選擇,當你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時,命運的齒輪就開始轉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