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信念】諮商室裡的幽默、悲喜劇原理  

「幽默」:當下嘲諷自我或處境,讓彼此會心一笑。放鬆後通常能帶來新的啟發。

諮商時的某些情境,我的確會這樣做。這沒有完整、成熟的論述,只是分享這個作法。

#信念來源:

參考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先生的「情境悲喜劇」原理,他指出,悲喜劇的混雜有其作用,喜劇形式讓悲劇的「悲」「感受」起來沒那麼悲慘,並讓當事人逐漸接受,就如荒謬到極點我們反而笑了一樣。莎士比亞也有悲喜劇,他的創作主旨和重心在於揭露現象、提出問題,顯出生活真實的面目,而不在於解決問題。他在喜劇形式裡表現悲劇性的矛盾衝突,在沉鬱、陰暗氣氛中突然讓你會心一笑。悲喜劇並非解決問題,只是交替形式揭露衝突根源,提醒我們思考。

諮商時以幽默及笑話緩降嚴肅性,遇到瓶頸、卡關時(有時是案主,有時是心理師),幽默可以緩和氣氛,讓諮商關係或議題衝突不是只有痛苦及緊張,過僵的認知也會因料想不到而暫時鬆懈,得到轉換角度的空間。

 

#經驗分享:

通常初次諮商不太會做,也要考量案主性格,關係稍穩定後,才知道說話的拿捏。走不下去時先幽自己一默,再繼續面對現實。

例一:

案主一直問我諮商是否有效,是否浪費他的時間成本。背後卡著某種焦慮,但當時他不聽說明也無法釐清其焦慮。

「好吧…」我嘆口氣,「這樣吧,『諮商無效,保證全額退費。』……不過這裡是免費諮商,所以沒錢退給你。』

前句認真後句歪出去,他笑了,再討論背後焦慮時有了些空間。

例二:

案主當時執著有人比她更窮苦,故自己不能要求太多,不能把「照顧自己、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人更重要。

「嗯,『想為別人犧牲奉獻,可以考慮作社會公益,但我們在諮商,還是請你為自己多想一些。』」

她笑了,這是一種誇張比喻,點醒要付出還有別的方式,有空間就能想想什麼是她抗拒的。

例三:

案主因對話議題陷入焦慮,他習慣反應更煩惱與哭泣,幾分鐘後我干涉,企圖整合他的認知面與情緒經驗,當然,沒那麼順。我們停下來,稍有沉默,這空檔有點尷尬,我下意識伸手進褲袋拿面紙,這個大動作讓他問:「你要做什麼?」

我拿出面紙,它在我視線中間停住,「呃…還能做什麼?變魔術?」我接住說,「好,面紙有3張,信不信我把這3張變不見,只剩面紙外袋。」我擺出魔術師的架勢。

他說不信。

我就變給他看,用手快速抽取3張面紙往後丟,噹噹噹!手上剩空面紙袋,「變好了!」

他笑了,說無聊,說這梗早就知道。

我聳聳肩,冷笑話而已。繼續聚焦剛剛的焦慮經驗。

 

幽默不能傷及案主,有些案主很敏感,或某些議題具嚴肅性,那就不適合使用。

我是喜歡幽默的,稍微中斷低靡氣氛,讓會心一笑提升一點能量。

 

2021年

現在我對這個做法有更多的想法,更後來出現了心理師迷因/梗圖

如果要我教「幽默」,我覺得要點不難:

1.不用太注意面子。

沒什麼不能講或被講,只是點出事實,點出自己沒做好的事實,坦然接受。而且與其被講,乾脆自己講。

2.幽默不是貶抑。

幽默只能自貶,但過度自貶時對方也不好受。

3.不要使用負面詞彙

點出不足的事實,但不用批評人身、負面語彙

藉由第三者的事物來比喻,讓認知轉彎,不僵化,重新換角度思考

 

備註:悲喜劇

台灣劇場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悲喜劇作品:

1.〈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有DVD可看。

2.〈屏風表演班〉的《風屏表演班》三部曲「西出陽關」、「哈姆雷特」及「京劇啟示錄」,尤其「京劇啟示錄」講父親的故事我哭好幾次(2013年李國修辭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