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並非固定不變,隨著成長、歷練與學習,發揮潛力或重新得到解釋,產生新的自我形象,這是持續變化的。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qJ7RcjvqzbQ
「我體力不好。」自我介紹時我常這樣說。小學時一百公尺我跑了二十七秒,是男生倒數第二,連自告奮勇參加大隊接力賽,班導都直接讓我坐下。體力不好、氣喘如牛,新兵五千公尺長跑,我認真練習,當天還是最後一名,邊跑邊流鼻水,喘得很痛苦,兩位班長緊急來陪跑喊加油,真是夠丟臉。上班後同仁羽球競賽才比一場就呼吸急促、喘吁吁,隊長也叫我下來。我從自己的行為表現,認定了自己是誰,是什麼狀態。
「自我認同」指認為自己是誰的印象和經驗,有部分從「別人認定而來」,有部分從「自我表現」回饋而來,日積月累成為對自己的一組評價。「自我認同」=「我是誰」,正向經驗成為自信,而負向經驗則轉為自卑。自我認同並非固定不變,隨著成長、歷練與學習,發揮潛力或重新得到解釋,產生新的自我形象,這是持續變化的。
成人後一次偶然,我突然頓悟「過敏體質」的影響,運動時身體發熱,體溫變化引發過敏,鼻子突然通了開始流鼻水,呼吸受到阻礙,換氣反應影響體能,別人以為我很痛苦,其實是過敏所致。「我是生理過敏,而不是天生體力差!」恍然大悟的解釋,也讓我回想起其他運動的成功經驗,更新了自我認同。(題外話:小學同學會上,短跑倒數第一名的同學竟然當了「憲兵」。)
TIP: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由心理學家艾力克森提出,在其心理社會發展裡,從青少年、青年期開始關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誰」及「自我評價」的心理概念,並持續整個人生。擁有自我認同可以使我們在不同的環境扮演不同角色時,了解自己其實還是同一個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