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基本歸因誤謬,只從「一個人的內在因素」去解釋「他的行為」,而不管所處情境、環境與條件。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CyxWUSd585g
不瞞各位說,我有兩副眼鏡,因為老花眼。
起因是兩年多前,看東西開始霧霧的模糊不清楚,即使把鏡片擦乾淨、充分睡眠也沒用。霧霧的影響讀書看字,整天感覺不舒服。終於我去大醫院眼科檢查,醫生說沒有乾眼症,眼球外部也沒痕跡,他知道我是坐辦公室的,於是下診斷:「電腦用太久,加上中年,你有可能是眼球老化提早報到。我建議另配一副老花眼鏡近距離用。」雖然不想承認自己老了,但也沒別的理由好解釋。
戴上新眼鏡果然清楚多了,眼鏡行老闆順便幫洗原來那副眼鏡,他拿起鏡片對我說,「欸!這鏡片磨損得很嚴重喔,換一副新的吧,不然你看東西都會霧霧的喔。」
眼睛看不清楚,既不是眼鏡髒污、眼球受傷,那大概就是這個人的老化可以解釋了。人們習慣從所看見的、所知道的來解釋事情,殊不知那些不知道、沒看見的影響更大。我們對一個結果的解釋,只看見「那個人」,但沒看見「那個人身處的那個情境」,於是說:「都是他自己咎由自取。」如果他健康一點、如果他勇敢一下、如果他反抗一些、如果他堅持意志力一會…我們忽略了外在情境對人的感受和行為的影響。行為是多重因素共同催生,不是只有「人定勝天」。
所以我有沒有老花眼?所以兒童能不能反抗施暴他的人?所以這個失敗算不算是承辦人的錯?不必那麼快對自己及他人下判斷,認為「一定是我/他不努力、不積極」,這不是事實,這是人的基本歸因誤謬,只從「一個人的內在因素」去解釋「他的行為」,而不管所處情境、環境與條件。避免偏誤可從問句開始,不要問「我/他為什麼這樣?」,而是問「是什麼使我/他變成這樣?」
TIP: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指人們在評估他人的行為時,總是傾向高估為個人因素的影響(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動機,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