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戀物的行為,並不是病,反而是增強內在力量的無意識行為。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tMNAIPUVEFc

201904.jpg

我家小孩出門過夜,他的小行李包一定裝了以下:枕頭、毯子、布偶(通常是恐龍),那是他們心愛之物,沒有的話會睡不著,也無法買新的取代。在卡通【史奴比】的人物裡,有一位奈勒斯(Linus van Pelt),他幾乎隨時隨地都抱著一條毯子,吸著大拇指,感覺享受其中,這種看似戀物的行為,並不是病,反而是增強內在力量的無意識行為。
這些被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別說是孩子,大人有時也需要,如:從小到大的舊棉被、舊娃娃及機器人、帶有特定氣味的毛巾,這些寶貝雖然陳舊,但有其道理,它們陪伴人們度過關鍵時刻,可穩定情緒、增加控制感和喚起美好回憶,是勾起「自我撫慰」的線索,自然對它戀戀情深。自我撫慰是很重要的心理機制,情緒低落時人們都需要藉由想起過去曾擁有的美好,像充電一樣,得到安心感,再重新出發。
自我撫慰的啟動與外在物質是相連的,我建議不妨為自己建立這類的安全感儀式,如視覺線索的紀念照片、聽覺線索的熟悉歌曲、嗅覺線索的安心氣味、觸覺線索的柔軟布料、味覺線索的懷念食物…。我還蠻喜歡手指揉搓外套內側那個滑滑的襯底,很舒服,可以緩和我的緊張,即使不明所以,但這種感覺讓人安心。 

TIP:過渡性客體
是孩子當初離開照顧者預備獨立時,一個滿足需要、心理安全感的情感替代品,常會以毛巾、被子、枕頭、布偶等柔軟質料,讓孩子可以擁抱與操控。這是必須且積極性的發展過程,可提升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