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職當然是應該的,然現今社會對男人而言,期盼自我覺察脫離傳統觀念參與家庭,是需要有人提示與示範的,而「妻子」正好是較適任的催化角色,為什麼呢?因為一方面她較熟悉情感表達,二方面男性很希望藉由照顧孩子得到妻子的讚賞(婚姻關係裡夫妻地位如果較平等的更是如此)。

DSCN5452.JPG

分享我的奶爸生活
除了全職、兼職工作,我還是奶爸。(家庭主夫一詞似乎是指全職在家持家的先生)。舉凡清潔掃地、採買下廚、洗衣床單、水電維修、幫小孩洗澡、陪睡、接送...家務85%的事都是我在負責,當然主要開銷也是我繳。
會這麼做其實並非性別意識的覺醒,而是生活經驗的養成,18歲北上開始獨立生活,從打工中學習如何與社會相處。年輕時因為生活必須與好奇心,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一點點,有興趣的事就多做點,可以省錢的資訊就多研究一點,慢慢地知識與觀點就比較全面性,於是「奶爸角色」在我的世界裡不算特別,就是種很普遍的選擇而已,不是我太太不能做,而是我做的更好。
工作這麼累,放鬆則找時間偷閒畫畫、看動漫、旅行、創作故事。生活是經由經驗、資訊、思考所做的自由選擇,人生大概就這麼回事。
底下漫畫是自嘲自己的辛苦,不見得有人會真的看見那些付出,尤其是奶爸。

 

專訪文章:

奶爸難為?從《超人特攻隊2》看超能先生如何做好父親的角色!

刊於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2018.8.7.

 

「現代奶爸」的觀察心得
被專訪後另外寫成的重點...
1.主動來諮詢的奶爸幾乎是沒有(至少我沒遇過)。原因可能是:(1)有性別意識或主動從事父職者,本身就會主動學習,從網路找資訊或請教妻子,因此不需要諮詢。(2)被動從事父職者(多數為雙薪家庭中因妻子較忙或妻子負責主要經濟者),常模仿傳統角色,缺乏思考,以過時方式教養孩子,如過度強調父親的權威,不吸收新資訊,於是也不需要諮詢。

2.如何催化「奶爸」的誕生。
(1)妻子是催化關鍵角色。
男性育兒比起女性,有很多先天及社會文化的限制,要克服這些不利讓男性覺察育兒責任與本能,妻子的催化很重要。這點稍後詳述。
(2)喚醒過去經驗:
想讓男性主動育兒,藉由敘說他自己的童年經驗,以對話找出理想父親的形象與童年遺憾,能逐漸喚醒情感關係經驗,思考何謂「好爸爸」。
(3)從習慣來培養:
男性不擅語言,但可藉由肢體語言,負責某些生活瑣事,包括抱抱、睡前親吻、幫孩子洗澡或陪睡,都能與孩子建立關係。除了扮黑臉外,當父親也可以是玩伴,會一起玩,就有親密感,也會喚起照顧責任。親親、抱抱孩子時,起初也許會尷尬,但身體感會帶動情感,雙方都會喚起親密的感受。
從習慣來培養,每天固定作幾樣,男性也能利用繪本說故事,回答孩子的問題,逐步增加說話的關係。

3.「妻子的催化」對男人的意義。
父職當然是應該的,然現今社會對男人而言,期盼自我覺察脫離傳統觀念參與家庭,是需要有人提示與示範的,而「妻子」正好是較適任的催化角色,為什麼呢?因為一方面她較熟悉情感表達,二方面男性很希望藉由照顧孩子得到妻子的讚賞(婚姻關係裡夫妻地位如果較平等的更是如此)。
(1)對男人而言妻子的讚賞很重要,因為「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來得早與情感依附。男人不像母親懷胎九月,對他而言,孩子起初是另一個客體,需要隨時間相處才會出現親子關係的情感與認知。
(2)當男人當了奶爸,妻子給予示範和鼓勵,以催化、教化、潛移默化的方式肯定、公開讚美等行為訓練,讓男人覺得作了很有成就感。起初是這樣,隨著父子情感的增加,慢慢地就不需要刻意這樣做了。
(3)最後一點,「夫妻獨處很重要」,作母親的很容易以孩子為重心,而忽視與先生的相處,這會讓先生忿忿不平情緒壓抑。記得要留一些時間當妻子,讓男人覺得他這個「先生」還在,而不是只剩一種叫做「爸爸」的工具人。
.
現代奶爸的理想前提當然是希望男人自我覺察與經營家庭,然現實是「很難」,除了等社會作性別平等教育外,我認為,其實女性可以催化自己的先生,潛移默化,讓他對於育兒感興趣、有成就感,相信也會刺激他進一步自主學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