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欲望」,你給他什麼他很隨機接受或搖頭,他放棄學習,未來沒有目標,生活態度過一天算一天;他會把握現在,今朝有酒今朝醉(被動的享樂),但也不積極

要濕掉的柴火重燃,需要正確的步驟,以及更重要的耐心。

 

DSCN2604  

放棄「主動性」的孩子

你會發現有的孩子「沒有欲望」,你給他什麼他很隨機接受或搖頭,他放棄學習,未來沒有目標,生活態度過一天算一天;他會把握現在,今朝有酒今朝醉(被動的享樂),但也不積極;那些必要的生活常規對他無意義,能拖延幾件、少做什麼也算賺到,以「逃避」為主。孩子在校最「不想寫作業」,因為無意義,會用各種方式忘記,晃過一次就賺到,不認為是本分。

(這裡排除引人注意、違法犯紀的孩子,他們仍有主動性,只是行為負面,譬如偷竊、說謊、暴力是為了得到什麼而積極運用,也是負面的主動性。)

你罵他也沒用,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如此,也說不出來,被家長和老師歸咎是個人偷懶、投機,結果更挫折。處罰則更糟,他不會聯想到把事情做好,而是為了逃避處罰,做出更多元化的負面行為。

沒有動力的孩子是所有類型中最難帶的,激不起火花、沒有興趣學了什麼,甚至不想與人建立關係。沒有動力等於放棄生活,好像你要拖著他沉重的身軀走動一樣,苦口婆心也沒用。過去是填鴨式教育,這但連「填」都填不進去。

喪失動力的兩項原因

喪失動力的孩子,大約有兩個方向去推測,原因不同,協助方式會不同。

1)嚴重心理創傷:被暴力、被性侵及長期情緒漠視

這一類大家耳熟能詳有概念,孩子被暴力、被性侵及長期情緒漠視後,身心幾乎都當機,也無法再信任他人與建立關係,心靈封閉。創傷過於龐大,孩子一夕之間會改變,能明顯分辨(EX:愛笑的孩子不笑了),有些倖存下來還未當機的孩子則選擇壓抑、強顏歡笑,暫時不會爆發,但仔細觀察行為模式還是能找到受傷痕跡。孩子長大後,創傷會在某個時間點要他還它一個療癒的。

2)隱形障礙:心理學習工具障礙

這一類大家概念較少,因為無明顯異常,且行為從小就這樣糟,若孩子偶爾表現好更被視為「你看,果然想做就可以,都在偷懶、投機」。隱形障礙是心理學習工具障礙,這包括智能障礙所引起的整體能力(認知系統與情緒系統)低落、過動症的注意力不足、泛自閉(亞斯)的情盲(認知系統強、情緒系統不能用)、學習障礙,這些被擋住的神經系統看不見,孩子自己更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成果就是學習效率低落,且大家都說他是偷懶、投機,不知名的挫折與被指責,他也只好承認自己是爛咖,喪失動力、放棄學習。

隱形障礙不如創傷一次來大的,是長期累積的,小學階段勉強可以度過(靠死背),但到了國中,環境變動、課業難度及人際關係三重壓力,幾乎這個點都會爆發出問題。若小學沒發現,到了國中才要調整,會遇到神經系統的慣性難改,還有認同問題,看不到證據,孩子也不覺得自己「有神經系統問題」。

以「實用性」做引導,耐心重燃孩子的動力

過日子的孩子不會考慮未來,是短視近利觀點,有棉花糖就立刻吃,不會再等時間一次拿兩顆(而且不相信那個說好的大人),「衝動」也就難免。

根據此特性,「立即回饋」的訓練性質較具吸引力,尤其是「實用性」。實用性指的是生活智慧,學了馬上用得到的,通常是課業之外的東西(課本無用論)。實用性+立即回饋,有做就會有收穫、或馬上有讚美與肯定。也因此兒童期的訓練,用「點數交換獎賞」的制度是有用的。

到了青少年期,物質獎賞他們不希罕了,若要發揮「實用性」的引導與訓練,要多利用社會和生活情境,EX露營的知識與能力,實作後才明白學哪些知識是有用的,像是森林小學的經營理念,知行合一。其他如夏令營、科學營、各項競賽,這些具挑戰性的非物質成就,都可拿來刺激喪失動力的孩子。

如果在城市,則可就地取材,各種遊樂設施、商場買東西、勞作類的、廚房煮飯、唱歌跳舞,更甚「電玩類」也可以,如寶可夢遊戲機台,能引起孩子興趣並立即回饋都可以運用。當然,不要忘記,方法的設計是讓孩子獲得成就,而無形的肯定、讚賞、陪伴才是真正恢復他們內在動力的力量。

或許會有人質疑「用電玩」好嗎,根本沒用、不正經、還會上癮,不,不會這樣,一來必須設計制度且堅持讓孩子在範圍內使用,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孩子都在過日子放棄希望了,最要緊的是拉他起來「救命用」,生命的主動性比什麼都重要,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家長和老師也要認知到,實用性的引導需暫時放掉對課業的期待,並允許刺激的轉換期間孩子需要慢慢的試探,就如要濕掉的柴火重燃,需要正確的步驟,以及更重要的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