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早期研究情感的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在1957-1963年以一系列的恆河猴動物實驗肯定了「愛與依附」的重要性,後期他的學生更發現沒有母親的小猴,除了餵奶與毛巾布外,成長過程還需要「接觸、動作及遊玩」三種與愛有關的行為,才能滿足靈長類動物的心理需求,也是社會學習與自我發展的基礎。缺乏動力的孩子背後都會發現他們與父母的連結薄弱,他們在心理上是自己一個人過生活。

20170413.jpg

缺乏動力的孩子怎麼了?

大四的學生來晤談,她壓力大到說不清楚,也不願麻煩別人,實在是走投無路才來試試心理諮商,她說,走進來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學生在新生入學時碰過一面,有印象,她個性獨立、堅強,認真向學,是領導人物。她知道該怎麼做,卻在畢業之際感到茫然、對未來一點動力也沒有;學生習慣自責,總覺不夠努力,人際關係有問題。她朋友多,但沒有信任的,她生活總是一個人面對,想辦法解決生活大小事,一路上明明還好,卻在畢業前感到洩氣,不知道該為了什麼前進,她出現憂鬱傾向,也想到死亡。說到她的原生家庭,她說父母認為她年輕氣盛、不懂圓融,給的建議不是潑冷水就是批評,她不禁懷疑父母真認識她這個人,在作些什麼嗎?所以即使心情低落,也會向他們求援。

學生的主訴並不清楚,但明顯地喪失動力,對人生興趣缺缺,生活裡每件事都變成壓力了。缺乏動力的孩子近年遽增,有的國高中就沒有活力,生活缺乏目標、早早放棄,有的知道該作什麼卻提不起勁,表現不好更加自責。這些莫名的無心無力是怎麼回事?其實有一個共通點:「孩子在心理上是一個人長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怎麼帶學齡前的小小孩出國,而且是自助行,小小孩的心理特性又是什麼?

我們決定先從簡單的開始,首站是香港,距離近、語言通,又有迪士尼樂園。自助行避免不了的交通轉乘及步行,就試著規劃與走看看,算是試試水溫,認識孩子與父母在旅行中彼此的界線與極限是什麼,也分享首次旅行後的規劃與心得。

DSCN9790.JPG

 

小小孩的心理特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兩對父母來諮詢教養問題,第一對的母親接受法院裁定而來,她過度管教,小孩作功課延遲便施體罰,越罰越重,身體傷痕被小學老師發現而通報113;第二對是父親管不動國中兒子,他沈溺手機遊戲,偷錢買點數,父親不處罰,苦口婆心講道理,但兒子頂撞父親依舊故我。

這兩對父母剛好是兩種極端,母親沿用舊思維,使用愛的教育,棒下出孝子,生活大小事什麼都管;父親童年被管怕了,不想複製過去,深怕兒子受傷,補償太過變成濫好人。前者母親過於權威,後者父親沒有權威。

jakob-owens-M0M-FR2iedk-unsplash.jpg

父母是權威,不是威權

現代教養原則多要父母當孩子朋友,然權威一定不好嗎?一定沒有作用嗎?我們先來區分「權威」與「威權」的差別。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母親帶7歲孩子來諮詢,說孩子會咬指甲,她知道這是焦慮引起,擔心自己是否在哪個細節犯了教養大忌,導致孩子如此創傷。孩子在諮商室裡活潑好動,當然不太理睬陌生大叔,這家庭如普羅大眾,母親為主要照顧者,父親工作忙但假日會陪孩子打棒球,家裡規定吃晚餐時不可以邊吃邊看,不可以跳沙發,有規矩有處罰,所以,到底怎麼了?

年輕母親百思不得其解,也很緊張,她常看親職教育文,閱讀網路百家,她將那些觀念比對自己的狀況:會不會體罰害了孩子?他對弟弟總是大力拉扯是什麼問題?訓練孩子自己睡是不是有分離焦慮?…作父母要注意的事好多,年輕母親越審視自己越感到焦慮。

其實,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W. Winnicott)說過,「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mother)。」就行,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夠好的父母,孩子就可以成長為他自己。如果條件許可,當然可以盡其完美,但如果有生活上的限制,就不需為了完美而過份焦慮,因焦慮而有的行為會適得其反。那「夠好的」教養是指什麼,底下列出六項大原則:

 DSCN7167    

一、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關愛。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指的是12歲以下的孩子。兒童長得很快,身體成長與大腦發展一年就可以差很多。等進入國中,身體構造才真正成熟,大腦功能才真正完備,接著進入青春期,發展焦點轉向人際同儕及異性追求。針對不同的發展重點,家長在兒童期要預備的,不是贏在起跑點上,而是隨著兒童身心發展的腳步作適性教育,配合「身體活動」及「性別差異」兩個關鍵打好基礎。心理健全的發展根基在生理上,基礎打穩了,就有自信及安全感,才能繼續面對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挑戰。

DSCN2731   

一、盡情身體活動

現代兒童發展多強調心理發展,然而兒童期的孩子,並不是只說「我愛你」就能明白,他需要「被擁抱」,靠身體接觸才能「體會」被愛的感受,「身體」對兒童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接受器。兒童學習以「體驗式」為主,要眼見為憑、要摸了才知道,這是一種「動手作的知識」,而不是邏輯上的知識<備註1>。有些被稱為早熟的孩子並不是真懂意義,而是精熟模仿與背誦罷了。

那麼,怎樣讓身體這個受器盡情發展、發揮功能呢,好簡單,讓他們去「野」吧!也就是「玩耍」,而成人角色只需像小說《麥田捕手》主角在最後所做的:看著孩子玩耍,守在界線上即可。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備註2>,認為兒童在玩耍下會發展獨立、探險、創造、使用工具及學習負責,而成人的責任是教育,兒童身體活動所產生的經驗,仍須由我們給予教育、紀律及引導,助其組織與整合,他們才會將這些外在體驗,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心理概念,如自信心、作決定、成就感等。簡單一點地說,小學階段所強調的五育並進:德、智、體、群、美就有這樣的用意。智能只是身體活動的其中一項,加上大腦發展速度較慢(12歲才能完備),這階段實在不需贏在起跑點上,而才藝班最好也是引發孩子學習興趣就好。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帶小朋友來諮詢說,孩子升小一後出現變化,對課業、分數突然很緊張,回家寫網路測驗不小心算錯還發脾氣;天天抱怨導師不喜歡她,孩子有上過小學先修班,程度已經不錯,還是遭導師數落;孩子校內畫畫比賽得過名,卻被導師在課堂批評畫得差,讓她很受傷。媽媽曾探聽過這位導師,任教多年,五十多歲,以認真嚴格聞名,因此她猜測導師有可能因材施教,期盼比較高,她也擔心是孩子加油添醋、甚至說謊逃避責任,或者有其他狀況,先認為是自己家的問題,所以先來諮詢。

DSCN2603  

媽媽本來要我跟孩子談,確認孩子有沒有問題,我先讓小朋友在我們面前畫圖、偶爾插話、自由進出,然後繼續諮詢。母女關係很好,無話不談,孩子在校也有三五好友,飲食、睡眠沒有問題,但慢慢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

我問小朋友其他同學有沒有類似的待遇,她說也有。媽媽間接透露導師的幾件事,包括要求小一要能舉一反三、批評孩子、感覺「態度很硬」等等,她想導師這樣對嗎,但也不敢表達,他們現階段先鼓勵女兒忍受挫折,增加正面思考,看能不能克服逆境。

談到此我大概心裡有底。我向媽媽說,孩子沒有問題,我觀察她在諮商室的言行舉止都很好,加上母女無話不談,學校壓力有出口宣洩就不太會影響身心。但從她不想上學的反應來看,恐怕是撐太久快不行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