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然後我就舉手了…」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我差點噴出茶,苦笑,兒子據實以告家裡的日常。
「老師突然就說,『OO爸爸真厲害!這就是我要說的主題,來,我們為OO爸爸鼓鼓掌!』」兒子說。
「原來,那是我的功勞,為什麼會鼓掌給你聽啊?」我哈哈大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啊?」兒子不知道這到底有什麼…
我想,老師可能在教家庭分工吧,卻遇上我家這個大反例。
「長工」不是浪得虛名,舉凡家事:洗衣、煮飯、清潔、洗床單、買衛生紙都是我,而修繕水電、修理小東西、傷口處理、打蚊子蟑螂的也是我,最後買玩具、安排旅遊、陪孩子玩及繳各項費用還是我。
那我太太做什麼?檢查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足球課及各式LINE群組的聯絡代表,剩下的還真是只有躺沙發玩手機(據她本人說法,因為電視被孩子霸佔,不然可以多增一項看電視)。
專業工作很多,我不會沒事找事,而是現代男人不好當,這些生活技能順勢地自己做起來了。
說到成長史,我是台南人,讀大學時獨自北上,先從學校住宿起,學習用有限的預算生活,衛生紙一次買一包,張數要精打細算,也要常常收集折價券及通曉特價檔期。轉到校外租房時,老舊公寓要裝冷氣,房東說沒空,也是自己找水電行買中古機,再自行買電表接線。
那時家樂福量販業者剛進駐台灣,我還特地騎機車去搬貨,尤其是一箱30包180元的泡麵,可以分著吃兩個月。量販店就是我的百貨公司,二手用品到暢貨中心買。生活也不是全省吃儉用,為避免生活無聊,開始種花植草養魚、煮咖啡、研究茶葉、逛博物館、到唱片城聆聽各種CD,偶爾參加營隊、課程和活動,工作賺錢後也跟風環河騎自行車、滑翔傘及自助旅遊。
經營一個家不容易,成家後過去的十八般武藝都用得上,也因為什麼都會一點點,就習慣什麼都自己做了。自己做沒什麼不好,把它變成喜歡的樣式、有掌握感,真太忙再請家人分工。
人要做這麼多事,當然無法面面俱到,因此我都靠「大原則」做事,最重要的原則第一優先遵守,其他的跟著它後面,自然就會排出做事順序。
這也就是我之後要分享的內容了:心理師爸爸的親職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