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295339579_1930792473791832_2993705621232477452_n.png
這幾天兒科醫師的人設,卻出現教養暴力的反差,讓大家跌破眼鏡
醫師上網書寫的目的複雜又矛盾,可能有掩飾、合理化、討拍、拯救人設,但也有警醒自己、某種求救的含意(自被通報後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荒唐)
我常有機會輔導加害人親職教養,在聽了他更多故事細節後,也能明白他們衝動前的困境。不過「心裡的認錯」十分重要,要有「無論如何,那對孩子就是傷害」的意識,後續信念及行為才會改變。認錯並不容易,如果當事人過度自卑,他就會保護自己強辯當時是不得不的選擇。家暴是違法的,由法律制裁,但在諮商輔導下則不會硬要他無地自容。
我趁這機會問起家裡兩孩子(10歲、12歲):記得爸爸修理你們的事嗎?什麼時候、什麼事、如何被打?
女兒的事我有寫在書裡,她中班時因不去洗澡被衣架打屁股共三下,紅腫趴著睡,我感到後悔,道歉的方式是幫她塗蘆薈、陪睡安撫。她回憶此事只記得有被打,其他通通忘記,可見後來應該過得蠻愉快?
兒子的事我記得打兩次,也是幼兒園時,第一次是衣架打屁股三下(內),第二次我們都忘記了,但他記得是「拿長長的植物」(是阿勃勒的豆莢,很脆,一下就斷了),也是打屁股,也是生活紀律問題。
不過兒子還提一件事,在那時間點附近,爸爸拿洗澡的塑膠水杓,憤怒敲地板,大聲地把水杓敲裂,不是打他們,但是很生氣,而這看起來反而比較可怕,印象深刻。
失控的體罰就這三次,當時在「情緒中」,事後自己也嚇一跳,我平常不會這樣的,是有讀心理學的呢。
從以上經驗我想分享幾個觀念:
一、打小孩絕對沒用!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你當初「要他改變什麼行為」?完全無效、絕對沒用,只有恐懼的自動回憶
我推薦最有效的教養如下:
1.以身作則
自己先做到,才能「教」孩子做。
2.訊息分享
講清楚為什麼要做、不做的後果。 
3.平等對待
讓孩子有所選擇、大人不遵守時也要被罰
以上都做,最後等時間發酵,教養就會真的滲進去。
 
二、失控暴力怎麼來?
這歷程我也有寫在書裡。多數父母是「先失控」,然後「衝動」選擇暴力
失控怎麼會發生?
第一要素:是大人的各方壓力未解,最後一根稻草才是孩子不守規矩
@大人的壓力源包括:擔心孩子造成他人、學校麻煩,急著矯正;自己沒時間也沒有方法可以教,於是「打是最速效」的行為消滅法;孩子是特教生,例如自閉或過動,更是困難教養;生活壓力—經濟、身心疲倦、無支持系統、婚姻衝突…自顧不暇。
暴力產生的第二個要素:「權力關係不對等」。
所以有人打小孩、有人欺負動物,就是沒人打館長,簡單定義叫「遷怒看對象」。
失控暴力怎麼來?
『當事人生活壓力爆了,情緒失控被引發,剛好出現最後一根稻草,整個氣就往孩子身上去了。』看似親職教養問題,但實則當事人自己的各種問題,如果不處理這一塊、重整生活形態,即使法律懲處,下次當事人還是會再爆。
 
三、改變:對暴力的自我覺察
「覺察」,是了解自己做了什麼事(行為)、感受為何(情緒、需求)、因果為何(做了什麼引起什麼的認知),下次可以怎麼辦(調整舊的,嘗試新的)。
這一系列的動作並不容易,也需要很多條件。我先簡單講如下:
1.信念
是「信念」在支持你、教你事情應該怎麼看待
信念由諸多訊息而來,當然也會有錯誤的,因此要多吸收知識、增加討論,信念才會有彈性,像是「不打不成器」就只是過於簡化的「教條」罷了,並非信念。
我的信念是「不欺負比我弱小的」,所以不該打小孩,不用力量屈服他人,勝之不武。我也會這樣教小孩,比你體格小的就不能還擊,去找別的方法,不然要打架可以,找比你體格大的(我知道他不敢)。
2.矛盾的體驗
信念嚴格來說是紙上談兵,沒有臨場體驗就不知道實際上會如何,有時候人會說的一口好棒球,上場打擊率卻是0
我說不打小孩,但還是失控了,所以那個時刻是怎麼回事?理論與實務要結合就是這種相悖雙標時。
我要特別強調「注意失控」,而不是「打屁股」,因為失控會破壞自己所有的理性規則(等於解開了拘束器),人在冷靜時才會懂得合理處罰。
覺察只能學習+練習,覺察在情緒100%失控前的跡象、線索為何,提前踩煞車。否則一旦坐進失控的跑車裡,你只剩等它油耗盡了而已。
@失控前的跡象:腦中破壞一切的想像畫面、身體緊繃握拳、怒吼、眼睛用力瞪對方、辱罵不饒人的言語、重複又來了的既視感…
發現後不要自以為可以控制,先離開現場!(逃避是可恥的但有用)
等情緒冷靜後再來處理。
覺察並且改變,是不去逃避矛盾的體驗,一步一腳印去調整自己,讓那個自己相信的信念而真實,例如「學習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給他們好的童年」。
 
「失控地打屁股」這件事,在一個心理師的經驗裡也需要三次才真正醒過來,才真正面對自己的矛盾(可見前兩次也許在逃避、壓抑、自以為是…),懂了教養孩子不是一招闖天下,不行了就再學與問,但跟我內在的狀態要分開處理,否則孩子真的很無辜。
這個歷程,不僅是教養,其實所有要改變的事都是一樣的。大家一起努力囉。
 
請支持《教養,夠好就好》一書
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6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