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架打下去是悶悶的一棍,沒有聲音,這種的最痛。我看到女兒的表情,知道會痛,但不到一秒,她居然大聲回話:「一點都不痛!」
「!!!」不痛是怎樣?這個倔強是對大人的挑釁嗎?我的理智此時斷線。
「不痛?!」於是我抓她過來,再打一下,「怎樣?!會痛嗎?」,她不吭聲,我用了三分力再打第三下…這時,她終於大哭,我停手。
故事:我當然也打過小孩。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女兒兩歲時。但那時發生什麼事,現在居然想不起來,只記得畫面是在浴室門口,我強迫女兒要遵守生活規矩,但她脾氣鬧很大。
可能女兒原來在玩的遊戲被中斷,我大聲兇她,她也大聲回不要。
再三要求都沒用,我氣到拿衣架威脅要打人,要女兒乖乖遵守規則。這下她不敢回話,但情緒寫在臭臉上,身體毫無動作。
「數到三不去做,我就打下去囉…一、二、…」我很嚴肅地說。
女兒還是不說話,也不動作,眼睛很用力地瞪著地板。
「三!」我上前把她身體轉向,拿衣架用兩成力打在屁股上。
我雖然生氣,但仍知道不能用大人的力度,女兒該遵守規矩,而不是鬧脾氣,給她知道痛就好,希望她能屈服去做。
衣架打下去是悶悶的一棍,沒有聲音,這種的最痛。我看到女兒的表情,知道會痛,但不到一秒,她居然大聲回話:「一點都不痛!」
「!!!」
不痛是怎樣?這個倔強是對大人的挑釁嗎?我的理智此時斷線。
「不痛?!」於是我抓她過來,再打一下,「怎樣?!會痛嗎?」,她不吭聲,我用了三分力再打第三下…這時,她終於大哭,我停手。
我得到力量上的勝利,憤怒終於緩降。但這是空虛的勝利。
這時太太馬上去安慰女兒,也帶她完成她該做的事,然後上床睡覺(寫到這,我還是想不起來到底體罰所為何事)。
我在旁邊看著,直到太太帶她進房間。
不一會,太太出來譴責我說「你太大力了,她的屁股紅腫,有一痕瘀青,現在只能趴著睡。」
「我真的沒有很用力,可能是打三下才這樣,小孩皮膚本來就比較薄,本來就會這樣…」我強辯著。
太太回去房間,我坐在客廳沉澱,為了當規則的執行者,這是沒錯的,我感到理虧是因我不該用大人的力量對付小孩,這很不公平。但情緒退去後,思考焦點從自己轉到了女兒的心理,開始懺悔剛剛讓她受驚嚇,屁股真的很痛、自尊挫折、會不會覺得爸爸很可怕…
暴力的原因
其實兒子小時候也曾被我用衣架打過兩次,發生情境類似,都是強迫孩子遵守規矩、讓他不要鬧脾氣,孩子皮膚真的比較薄,厚度只有大人的一半,打一兩下,屁股皮膚微血管破裂,就顯得紅腫、瘀青。那兩次後我就警惕自己不可再犯,沒想到面對第二個孩子,在同樣的兩歲的關卡時又跌了一跤。
我是主張不打小孩的,因為大人本來就比小孩力氣大,不該用暴力屈服,而是該思考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可實際遇到時,我還是忍不住動手了,到底怎麼會這樣?
在總共打孩子的四次裡,我分析選擇暴力的原因,剛好是四種:(1)孩子在原地不動作,用打的達成目的(2)孩子回嘴挑釁,被激怒而打(3)牙痛不舒服忍很久,孩子剛好犯錯而遷怒(4)夫妻間的不愉快,孩子剛好犯錯而遷怒。每當事後檢討自己避免再犯,下次卻出現新的激發點,防不勝防。
人們使用暴力,一部份來自相對位置(強VS弱),如大人打小孩,因為小孩不會反擊,另一原因則是情緒能量的爆發力,如壓抑太久產生而瞬間失去理智。暴力行為發生後若對方屈服了,產生「錯誤的有效性」,誤認對方的屈服是被矯正的結果,也容易「習慣化」,一直維持這種方便形式的暴力溝通。
要阻止暴力行為的產生,一是靠正確信念,就如我提醒自己「不能欺負弱小」一樣,每次出現衝動時,信念會先出來阻擋,我不能打破自己的原則;另一是靠情緒覺察的練習,實際遇上了才知道情緒是怎麼體驗、怎麼被激起的,不一定每次都是孩子惹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如牙痛)或夫妻間的(如剛意見不合)。
每次衝動打孩子,事後都該自我檢討,釐清行為發生的真正因果,在心裡重新演練一遍,提醒自己不再犯。經歷這四次後,我就學習到暴力的無用,讓孩子心服口服才最重要,之後即使很生氣,也改用別的方式處理。
孩子的愛,才是偉大
沒幾分鐘,我就帶著冰箱裡的蘆薈膏(原本是拿來緩解皮膚曬傷的痛感),帶進去幫女兒塗藥。
女兒的小屁屁上,紅又黑的血痕很令人心疼,無論如何,她是個孩子啊。
把蘆薈塗在皮膚表層,冰冰涼涼,轉移紅腫帶來的不適,趴著的女兒笑嘻嘻地說:「好涼唷!這是什麼~」一副很好玩的樣子,跟我說說笑笑的,一點也不害怕。
大概要過了幾年,我才真正明瞭孩子在情緒當下,身體是被卡住的,她的頭腦也許知道該做什麼,但無法控制情緒,於是身體僵住不動,陷在內心交戰中。大人越兇,越是激發她的情緒能量,讓她不是本能反抗,就是壓抑自責。
孩子是自我中心的,而且才兩歲,對抗自己的內在都一頭霧水了,怎麼可能知道「如何挑釁大人」,我猜女兒的哪一句「一點都不痛!」,更可能是說給自己聽的,她接受父親降下的痛楚,於是她說「一點都不痛!」,類似催眠地說給自己聽,壓制身體的痛,但大人卻聽成「好啊!你針對我是不是…」
大人常常不瞭解孩子,而孩子也無法表達清楚,於是親子之間太多誤解。
然而,孩子是愛父母的,往往當下他們就已經原諒了父母的衝動。
只有大人還很計較,常常說孩子不孝,想起來真是慚愧,我們多應該向孩子練習,無論經歷什麼,愛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