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 Feb 24 Thu 2022 16:28
【諮商理論】我的裡面有「他們」--不是多重人格,是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 Feb 16 Wed 2022 09:42
【心理師的念能力課】心理師能力的系統說明(獵人梗)
。
- Feb 14 Mon 2022 09:06
【親職】幫忙孩子收心,預期環境轉換與經歷過渡期
2022.2.12. 關鍵評論網:『跟大人收假上班一樣厭世,如何幫孩子調整回到上學的生活心態與作息?』
- Feb 13 Sun 2022 16:25
【人性】傾聽他人主要是「認同情緒」,不是論斷是非
- Jan 14 Fri 2022 12:30
【諮商實戰錄】情緒/情感的涵容與回映─案主的開竅不是對真相的理解
事情與問題其實很簡單,但有些人他們隱藏的是未曾處理的情緒,我們不是去抓犯人,說「你怎麼不這麼做就好了?」,而是去探求「他們為何看不見它的原因?」是什麼情緒隱身其中,主動涵容、回映解說。
案主的開竅不是對真相的理解,而是情緒上被人理解的的紓解。看不見的、不在第一現場的,那些才是重要,助人者需要特別留意。
「為什麼你看不見問題就是這個?」
「為什麼你不知道離開家裡就好了?」
- Dec 30 Thu 2021 15:29
【諮商實戰錄】如果小時候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的人,該怎麼做呢?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
受傷的人需要他人幫忙,但也很現實地,求助的第一哩路必須要自己走,「自己也要幫自己」,開啟那個門,爾後別人的幫忙也才進得來。關係是互相的,如果過去受傷有個洞,我們依然需要關係彌補,而不是推開關係。先談「自己如何幫自己」吧,將它具體一點化為知識與行動,大約是以下幾點:
前情提要:「無條件的愛」VS「無條件的關懷」
「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此愛源於父母自嬰兒誕生那一刻。新生兒什麼都不會,只會哭,照顧者必須同理與解讀他的需要,餵他吃喝、擦屁股,甚至在未發聲前即滿足他。孩子逐漸長大,一切都在學習,父母繼續照顧與引導,接納孩子情感與想法,包容他所有行為,無怨無悔付出。即使嬰幼兒無能,照顧者也不會嫌棄,就是喜歡他接受他原本的樣子。
- Dec 24 Fri 2021 15:00
【社會心理】認識《煤氣燈效應》,脫離關係裡的控制
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控制對方,繼而操控情感,就被命名為「煤氣燈操縱法」(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的操控在關係中十分常見,或許操作者並非蓄意籌劃,但依然造成受害者強大損傷,對受害者傷害最大的是:「本來你是相信自己的,後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要防範或脫離煤氣燈的影響,都需要與「關係外的其他人」接觸,如果對方不願意讓你接觸,或限縮你的支持網路,那就是快逃的第一步了。要記得「操縱是能夠被打破的」,先求助找回支持網路,並練習從小事開始,相信自己有做決定的能力。
什麼是《煤氣燈效應》?
電影《媒氣燈下》(Gaslight)講述一個原本美麗、自信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女主角,在丈夫縝密的心理操縱下變得懷疑現實、質疑自己,最後精神上幾乎被對方控制的故事。男主角則藉此來掩飾自己的罪行,並謀奪妻子財產。
- Dec 23 Thu 2021 17:07
【諮商擇學理論】創傷的復原歷程
創傷會有的歷程:
縮在自己的世界,並想像一套看似有理卻是逃避的方式去戰勝它。結果幾乎失敗,卻不檢視合理性,執意一直重複,像是悲劇的賭徒。但這還算好,連想像的戰勝都沒有直接放棄的則是更嚴重者。
《刀劍神域第二季:第14集》
朝田詩乃在11歲時因正當防衛撿了搶匪的槍擊斃對方,卻在鮮血與殺人的震撼經驗裡得到創傷。此傳聞讓學校人際歧視、排擠,她只好轉來東京讀書,想重頭來過。
- Dec 10 Fri 2021 16:44
【邊緣性人格思考筆記】邊緣性人格的概念化與依附關係解方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一堆碎片。碎片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被主體分離出來,在那裡崩潰。部分崩潰總比整體崩潰的好,這是保護機制。情緒能量過大,防衛機轉只好推出替死鬼。
依附關係要做到有連結、安全依附、身教示範,而且會面臨過度依賴的索求,治療人員願意給多少,界線很重要,坦誠更重要,BPD需要的是真實人類的互動,而非是完美演出但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沒有核心的碎片群
邊緣性人格(BP)一詞指的是「人格未成形」,可以想成「沒有主核心」。
- Dec 10 Fri 2021 16:39
【實踐大學微風尋語電子報第44期】鬼打牆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