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他們」是個案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被阻斷的情緒多是負面的、被排擠的、不被接受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把這些從意識裡「切分」出去,讓生活裡沒有情緒,只要遵循角色與任務生活就好。
個案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童年的孤獨,他只能和自己說話,於是被切分出去的情緒化為人物:軟弱無助的小孩、憤怒不公的男性、狂罵粗話的女主管、指責批評的權威者…情緒才是核心,都是個案過去不能面對的情緒,如今通通變成擬人化,強迫自己與自己爭論。

下載 (1).jfif

一、我的裡面有「他們」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好,我是代理師傅林廷。歡迎來到心理師的秘密試驗。
考上心理師執照只是第一關,出社會後做實務工作後還有秘密試驗,需透過各方師傅學習「心理師的念能力」並融會貫通與運用,才有辦法真正與個案工作
什麼是「念」,不是碎念,指的是精神能量,也可以說是「氣」,需打通脈絡與精孔讓氣流動,喚醒心理的各種內在能力,一般可透過冥想來加強。

023684.pn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收心開學這件事,請大人先同理,上學不是什麼理所當然的事,就跟我們收假上班一樣,開工前網路一片哀嚎、厭世四起,然而大人尚有生活和養家的責任,只好怨歸怨,還是乖乖上班。差別是大人會發明自己的「轉移」,減輕開工心情的低落,例如說就有商家趁勢打出「開工日咖啡買一送一」的小確幸,以儀式緩衝大人情緒的起伏。
孩子面對開學也是一樣道理,他發展未成熟,不情願上學的情緒直接變成臭臉,他當然知道生活要繼續,只是不知道怎麼經歷這段過渡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裡,要小孩面對令人誘惑的棉花糖15分鐘不要吃,當然不是只靠「盯著糖看又一直忍耐」的死方法,而是要運用策略轉移注意焦點,成功的孩子會起來走一走,做別的事,並盼望等待後的酬賞。

2022.2.12. 關鍵評論網:『跟大人收假上班一樣厭世,如何幫孩子調整回到上學的生活心態與作息?』

207324.jpg

理解孩子放假的心情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先看見情緒,才處理事情,這同時也能減輕我們承接對方的負擔,意思是同理他的感受,但後續不一定同意他的行為。
「情緒認同」與「行為認同」是不同的兩件事,不僅是承接他人情緒很重要的認知,對於向他人求助的自己也很重要。請區別這個期待,並在尋求支持時先清楚說明,像是使用「求助句型:我很難過,你能聽我講話十分鐘嗎?」,就能明說自己需要情緒支持,而非要對方評理、論是非、幫忙做事,這也能減輕對方負擔,減少被拒絕的機會。

1644736123028.jpg

被拒絕的經驗
我曾在高二時,在禱告室向教會團契學長傾吐苦衷,希望得到安慰與支持,那時因為團契幹部壓力,說一說眼淚都快掉出來。然而學長面無表情、沒有回應,他一改平日親切幽默的形象,反勸我該怎麼改進,甚至針對負面傳聞說教。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情與問題其實很簡單,但有些人他們隱藏的是未曾處理的情緒,我們不是去抓犯人,說「你怎麼不這麼做就好了?」,而是去探求「他們為何看不見它的原因?」是什麼情緒隱身其中,主動涵容、回映解說。

案主的開竅不是對真相的理解,而是情緒上被人理解的的紓解。看不見的、不在第一現場的,那些才是重要,助人者需要特別留意。

199476.jpg

「為什麼你看不見問題就是這個?」

「為什麼你不知道離開家裡就好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

受傷的人需要他人幫忙,但也很現實地,求助的第一哩路必須要自己走,「自己也要幫自己」,開啟那個門,爾後別人的幫忙也才進得來。關係是互相的,如果過去受傷有個洞,我們依然需要關係彌補,而不是推開關係。先談「自己如何幫自己」吧,將它具體一點化為知識與行動,大約是以下幾點:

4034970a304e251ffb89edabaa86c9177f3e5362.jpg

前情提要:「無條件的愛」VS「無條件的關懷」

「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此愛源於父母自嬰兒誕生那一刻。新生兒什麼都不會,只會哭,照顧者必須同理與解讀他的需要,餵他吃喝、擦屁股,甚至在未發聲前即滿足他。孩子逐漸長大,一切都在學習,父母繼續照顧與引導,接納孩子情感與想法,包容他所有行為,無怨無悔付出。即使嬰幼兒無能,照顧者也不會嫌棄,就是喜歡他接受他原本的樣子。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控制對方,繼而操控情感,就被命名為「煤氣燈操縱法」(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的操控在關係中十分常見,或許操作者並非蓄意籌劃,但依然造成受害者強大損傷,對受害者傷害最大的是:「本來你是相信自己的,後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要防範或脫離煤氣燈的影響,都需要與「關係外的其他人」接觸,如果對方不願意讓你接觸,或限縮你的支持網路,那就是快逃的第一步了。要記得「操縱是能夠被打破的」,先求助找回支持網路,並練習從小事開始,相信自己有做決定的能力。

1512547382_90b11683923daf470fe21a4b54702705.jpg

什麼是《煤氣燈效應》? 

電影《媒氣燈下》(Gaslight)講述一個原本美麗、自信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女主角,在丈夫縝密的心理操縱下變得懷疑現實、質疑自己,最後精神上幾乎被對方控制的故事。男主角則藉此來掩飾自己的罪行,並謀奪妻子財產。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創傷會有的歷程:

縮在自己的世界,並想像一套看似有理卻是逃避的方式去戰勝它。結果幾乎失敗,卻不檢視合理性,執意一直重複,像是悲劇的賭徒。但這還算好,連想像的戰勝都沒有直接放棄的則是更嚴重者。

1639970273469.jpg

《刀劍神域第二季:第14集》

朝田詩乃在11歲時因正當防衛撿了搶匪的槍擊斃對方,卻在鮮血與殺人的震撼經驗裡得到創傷。此傳聞讓學校人際歧視、排擠,她只好轉來東京讀書,想重頭來過。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一堆碎片。碎片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被主體分離出來,在那裡崩潰。部分崩潰總比整體崩潰的好,這是保護機制。情緒能量過大,防衛機轉只好推出替死鬼。

依附關係要做到有連結、安全依附、身教示範,而且會面臨過度依賴的索求,治療人員願意給多少,界線很重要,坦誠更重要,BPD需要的是真實人類的互動,而非是完美演出但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

puletteto1400.jpg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沒有核心的碎片群

邊緣性人格(BP)一詞指的是「人格未成形」,可以想成「沒有主核心」。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打牆蠻常發生的,不只是談戀情。

愛與被愛是一體兩面,如果你過去缺乏被愛、感覺孤單,現在可以選擇「先去愛」,從付出與服務他人中學習同理與行動,從對方回饋中感受被愛;如果過去你總是在照顧人,那麼你要練習「被愛」,對關係信任並有所要求,懂得重視自己。如果還是覺得鬼打牆,找不出原因,請找專家幫忙,到學校諮商中心預約晤談。

鬼打牆的戀情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此路不通,得停止陷入一直用力的盲目,回頭釐清因過去受傷而有的鬼遮眼,有意識地學習新的方式打通那堵牆。當你心中誕生自己生命的導演,關係模式就不會隨命運擺盪。

TSJ93_punsuka20150208091008_TP_V.jpg
圖/pakutaso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