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現在大家所認知的「心理學」以為等同「諮商輔導」,或者精神疾病相關知識、坊間面相術識人術等。其實不是喔,「諮商輔導」只是心理學底下的「應用分支」而已,只是目前它是顯學,所以被大家注意到。「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想法與行為的科學,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釋,以及預測與應用。

學科:1.『生理心理學』2.『發展心理學』3.『人格心理學』4.『社會心理學』5.『認知心理學』6.『心理測驗學』7.『變態心理學』8.『其他應用類別』:選修科目

諮商輔導:『精神分析』取向、『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取向、『人本/意義』取向、『家族系統』與『後現代取向』

pexels-photo-5699456.jpeg

(一)心理學的領域與學科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別的選擇,這麼做對大家都好,所以就算自己覺得事後很不舒服,甚至是感到痛苦,都要咬著牙做下去。表面上理性戰勝感性,但用的卻是強制忍耐與壓抑

這個決定是理智上「做了該做的而已」,像是執行責任,情感上沒有歡愉,甚至覺得痛苦。
二選一的思維讓很多事要直接「取捨」,不過,我們的生活一定得這樣嗎?

/tmp/phpDEx9Nu  
做決定的困難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底下為接受訪問的題目,我自己另外以文字作答。

很多人會盡量讓生活維持原狀,以期解除警戒後可以銜接原來生活進度。然而疫情警戒一長,我們要有所認知:必須「選擇什麼是優先,什麼放掉一點沒關係」。

*心理面:「第一原則」--什麼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頭。後面要做的事不可抵觸這個原則,自然就會有做事的順序性出來。

pexels-photo-545014.jpeg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應過程,主要耗費一天半,而且過程一直覺得餓,少量多餐,我認為可能是身體需要熱量燃燒抗毒。我全程沒吃退燒藥,雖然身體不舒服,但不致影響精神與生活,而在發燒時,覺得發昏時就直接去睡覺了。退燒藥及普拿疼都是緩解症狀的藥,覺得不舒服就吃,倒也不必預防性服藥。

大部分副作用的症狀都差不多,也就這樣而已,有機會預約到疫苗就去打,不需害怕。 

2021.6.10.獨立評論@天下 【投書】一個心理師的疫苗接種觀察

/tmp/php9Kc2NO  

隨著各國疫苗逐漸到位,指揮中心也將陸續公布全民免費接種COVID-19公費疫苗順序。現階段開放之公費接種對象,以雙北地區屬於第一類至第三類未曾接種第一劑疫苗之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為優先接種對象;雙北以外之縣市則以未曾接種疫苗之第一類醫事人員為接種對象,並將視疫苗接種進度,逐步開放至第二、三類及機構對象。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伸手去拿旁邊的手機,卻摸到一個「頭」。雖然眼睛有打開,但沒轉頭,「頭」是觸覺說的,其實應該是個「後腦杓」的觸感,一個頭的型,起初我以為是家人來了,但順著摸下去,在脖子那有橫溝可以「扣住」,而且感覺很輕。

/tmp/phpIsmFCg  

睡不好,凌晨3點及5點醒來,想著等下6點多就要醒了,乾脆到客廳坐著睡比較涼。
坐在沙發上夢見很多奇怪的夢,其中一個是,我在河上的矮橋邊(類似威尼斯的水道)等一群人結束活動再離開,結果從旁邊來了國中生游泳訓練隊,她們穿企鵝玩偶裝,在水面上搖擺行走,蠻好笑的。接著整個畫面晃動,矮橋變成座椅,視野變成螢幕視框角度,好似我在坐雲霄飛車似的,速度很快地被帶去看上下左右翻倒的夢裡各景色,但我知道我人還倚在矮牆上...
夢境很多不逐一記了,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夢見WU,是一個很久之前談過的學生,後來畢業後七、八年間回來找2、3次。醒來後居然看FB的按讚通知她在第一位,所以出現頭像,也太巧了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約十年前的社區個案,回想時印象深刻。
一年能談四次的心理諮詢,因當時一個月僅值一班,因此每次諮詢約間隔一個月。

/tmp/phpphAfSW  
(一)
女孩大約25歲,沒有主訴問題,過去曾因憂鬱症看過身心診所,因為工作(僅有打工)斷斷續續,經濟受限,且藥效普通,後來自己停了。女孩不知道要談什麼,但認為應該要談(之前醫生建議),好吧,那我就聊聊天,認識相關她的一切,看看最後是否能抓出什麼。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人問,以心理師的專業來看,如何度過疫情期間的恐慌、焦慮呢?

/tmp/phpQdzCSM  

這個其實網路上已經很多心理師提供了,這邊再貼一個常見的『自我安定技巧』:「安、靜、能、繫、望」(連結:https://heho.com.tw/archives/171689)
那麼,心理師自己怕不怕呢?
也是會怕,但更怕與孩子關在家裡好幾天…XD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檢查一個未滿一歲小孩的傷,他判定,這是從高處落下才會有的傷勢,而小孩尚無法自己爬到高處。所以他通報,讓社工介入此事。孩子的接觸者,白天是褓姆,晚上則由父母接回,因此兩方都可能是造成傷害的人。

「有啊,我們很震驚啊,可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先把孩子治療好才比較重要。是誰造成的,可以等調查報告出來再說。」志明平靜地說。春嬌也是同樣看法,「褓姆也說了不是她做的,沒證據前不能先認定是她的錯」。

太冷靜了,人類在至親遇到傷害時,常是慌張與非理性,這樣應答彷彿不是在對自己的孩子…

pexels-daniel-reche-1556707.jpg

醫生檢查一個未滿一歲小孩的傷,他判定,這是從高處落下才會有的傷勢,而小孩尚無法自己爬到高處。所以他通報,讓社工介入此事。孩子的接觸者,白天是褓姆,晚上則由父母接回,因此兩方都可能是造成傷害的人。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以三種項度來形容情緒在「非口語的溝通元素」的書。底下分為三類指標:身體外部反應(肢體語言和動作)、內部感受(深藏體內的反應)、心理反應(思緒)。

/tmp/phpkKGMFF  

「我很生氣!因為…」這類描述情緒因果的直述句,通常需要刻意去覺察與整理,才有辦法從口語表達。
可是若只靠對白,只是字詞的認知,將無法創造完整的情緒「體驗」。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增:2021年5月版,疫情三級警戒----【相信專業、配合防疫】你可以恐懼,但不要從眾,繼續相信指揮系統

1.『相信唯一訊息來源:「疾管局衛福部」公告』2.『相信專業、配合防疫』3.『目前防疫不是生活的全部』 

/tmp/php3XW6Fp  

我也來寫一波,寫完發現自己不適合寫衛教文。

1.『相信唯一訊息來源:「疾管局衛福部」公告』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