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里夫(Sherif)強盜洞公園實驗--團體間的衝突與合作

「競爭動機」來自在有限資源裡誰能拿得最多,競爭是雙面刃,能導致衝突也可以促進合作,比較重要的是,該如何使用競爭感讓人們彼此合作呢

廣播單元音檔:9分

202007.jpg  

小智高一暑假參加了父母幫他安排的特色夏令營,那是現下正流行的戶外探索,學習當一個懂露營、釣魚、採菜、野炊和求生知識的自然系小孩。不過小智個性害羞,他擔心新的團體生活很難適應。
營隊第一天小智被分到飛鼠隊,他們一起取了隊呼,並和其他四隊進行比賽看誰能最快時間達標,第一名就能先挑選豐富食材當晚餐。戶外探索在設計下變成遊戲,小智與隊員緊密合作,在加油聲中產生友誼,壓根兒忘了自己很內向。營隊的最後一天,主辦單位讓所有小隊通力合作,將成果變成一場大型發表會,並邀請家長來參觀,孩子都玩得不亦樂乎,也都交到好朋友。

強盜洞公園實驗 團體動力怎麼產生?
從青少年的戶外體驗營,到近幾年綜藝節目外景實境遊戲的崛起,我們都能發現「分隊競爭」在人際團體間的潛規則和心理動力,競爭雖會導致衝突,但也能促進合作。
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Sherif)於1954年以實驗探索這個歷程,他讓22位11歲的男孩分成兩個隊伍,實驗在俄克拉荷馬州強盜洞州立公園附近一處夏令營區進行。兩隊活動的小屋各自在營區的偏遠地帶,雙方起初不知道還有另一隊。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建立同志情誼,在共同生活與利益下,兩隊男孩很快對同個小屋內的人產生依附,建立夥伴關係,心理學稱此為「內團體(in-group)」,俗話則稱「自己人、小團體、同一國」。第二階段是讓兩隊意識到對方的存在,謝里夫鼓勵兩隊角逐獎賞和戰利品,果然在競爭下,他們對敵隊陣營產生成見,歧視他們遠不如自己,甚至轉為行動而有叫陣、辱罵、打鬥及突擊小屋等攻擊行為。實驗最後階段,研究者介入,告知營區供水設備突然出問題,破洞太大,單靠任何一隊都無法獨力修復,接著研究者安排兩隊分工、通力合作搶修,在更大的目標下,團體間的衝突降低了,而合作過程中雙方因為接觸認識逐漸打成一片,產生正面的團體間態度,原本的內團體甚至被打散,大夥都是共患難過的兄弟。

啟示:如何營造團體合作
「競爭動機」來自在有限資源裡誰能拿得最多,競爭是雙面刃,能導致衝突也可以促進合作,比較重要的是,該如何使用競爭感讓人們彼此合作呢,要怎麼應用在公司組織及班級經營呢?營造團體動力或許該有順序,先讓小團體自然形成,成員互相照應,讓個人有所依附及安全感,接下來端出重大使命,表示同船共渡,讓不同小團體共組大團體。此時領導者角色很重要,要有明確的規則與分工,同時還要激勵(帶人要帶心),才能讓團體間服氣並一起合作,一旦有好的開始,就能藉由成就感自動維持團體動力。

 202007張老師月刊.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