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漢恩(Rosenhan)假病人實驗,談標籤化的傷害

標籤化是狹隘與偏見的,精障者大多數受苦於內心強大的衝突而脫離現實,這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並沒有故意傷人的理由。但我們多數人不清楚,也因害怕而不願理解,加上幾則標題聳動的新聞,選擇了驅離他們。

廣播單元音檔:10分

202006.jpg  

某市精神康復協會擬建立重返社會的社區家園,讓一些復原良好、不需要機構服務的精神障礙者入駐社區,像一般人一樣,學習生活自理及人際關係,白天出門上班、晚上回家園休息,假日則返家陪伴家人。
都還沒入駐,社區居民就強烈反彈,認為精障者應收容安置在公宅、擔心這群人情緒是不定時炸彈,嚴重影響社區安全,有的反對者甚至潑油漆、破壞大門。
把精障者=失控傷人,這是「標籤化」,迅速分離異己者,也是刻板印象與偏見。精障者真的跟我們很不一樣嗎?每個人對於異己者都會害怕,因為對「異己者」無知,不知道怎麼應對,怕傷到自己,於是標籤化,寧願錯殺、不願放過,然後把他們隔離以保護自己。

假病人實驗:誰能真正診斷誰有病?
社會一直對精神病充滿偏見,過去還動不動就強制住院,收容安置。1972年,羅森漢恩(Rosenhan)在醫生面前自述聽到怪聲音,「有人一直在我耳朵旁,發出『砰、砰、砰的聲音』…」,他還蓬頭垢面故意連續五天不洗澡、不刷牙、不刮鬍子。醫生很快地判他住院,診斷為思覺失調症。
羅森漢恩及其他7人約好,一入院就不再假裝自己有幻聽症狀,沒有怪異行為,以平常模樣度日。期間醫護人員並不覺得奇怪,還這樣記錄:「病人與人有交談行為、病人有書寫行為…」當羅森漢恩表明其實是裝的,想要出院,反而被醫護人員判定妄想,還很愛說謊,給他們吃更多的藥、被關得更久,最後他們只好乖乖配合,承認自己有病,一個多月後才以「暫時好轉」的理由出院。
標籤化讓人一旦認定你有病就不會更改設定,有趣的是,裡面的真病人卻馬上就懷疑他們:「你沒有病!你不是記者,就是教授,你是來視察的。」
羅森漢恩把報告公布,惹惱醫學界,醫院還發起戰帖說之後一定會完全揪出「假病人」,三個月後醫院宣稱在193位病患中抓到了41個假病人。不過,羅森漢恩說他誰也沒有派。
實驗揭露了當時的精神病學知識並不完整,而醫護人員對症狀偏見與太快貼標籤,造成被診斷的人長期污名化及負面影響。現代精神科反而不輕易下診斷,會多方考量與多次覆診。

破除標籤化:多接觸與看見
標籤化是狹隘與偏見的,精障者大多數受苦於內心強大的衝突而脫離現實,這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並沒有故意傷人的理由。但我們多數人不清楚,也因害怕而不願理解,加上幾則標題聳動的新聞,選擇了驅離他們。
交換立場想想,如果我們的家人也在其中,也被如此標籤化呢?精障者在社會面臨的困境實在需要每個人的接納。
社區居民的不安,可由精神科醫師與進駐機構向居民舉辦會議解說,精神疾病的心理狀態並不是「瘋子」;同時也邀請居民到機構實地參訪精障者的生活,了解機構功能、精神社區復健是在做什麼,與狀態較好的精障者面對面,多接觸與看見真實,就不會心生恐懼與排斥,甚至進一步透過開二手店、協助送餐、分信或清潔工作回饋社區,達到雙贏。
生心病的人都需要社會與心理的支持,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是由所有的關係共同塑造,他們即我們,對精障者而言社區支持更是復原關鍵。

 202006-2張老師月刊.jpg  202006-1張老師月刊.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