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柏(Kohlberg)的道德兩難故事:「道德」的發展與思辯

『如果你有三個孩子,但只有兩顆櫻桃,你要怎麼分?』
這是常見的生活情境題,你或許有以下方式:(1)猜拳決定(2)表現好的孩子吃(3)年長的讓年幼的,然無論哪種都帶有某項準則,且難免有人犧牲,當下沒得吃。
「道德」,便是我們如何產生準則和價值,以決定自己行動的對錯觀。

廣播單元音檔:14分

202003.jpg  

「漢斯偷藥的兩難」:道德發展階段論
漢斯的妻子罹患罕見疾病瀕臨死亡,唯一的希望是某藥劑師剛發明的藥物。此藥價格高昂,藥物成本只有200美元,但藥劑師要賣2000美元。漢斯想盡辦法也只籌到1000美元,他請求能否先吃藥再支付餘下的,然藥劑師還是拒絕了。漢斯絕望後開始考慮偷藥。
你對漢斯的行動有什麼看法?理由是什麼?
這是心理學家柯柏(Kohlberg,1958)設計的道德兩難故事,針對84位男孩在20年的不同區間,問他們如何選擇、所考慮的點及如何認為自己信念是正當的,最後從結果推論出「道德發展階段論」(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共有三層次六階段。受試者若回答「若妻子過世,漢斯會很傷心」這是第一層〈只想著個人的得失〉,若回答「藥劑師太過份,即使偷也是情有可原;法律禁止偷竊,偷就是不行」則是第二層〈以行為後果或法律秩序〉判斷,若回答「偷竊確實不對,但對心愛的人也不可能見死不救,會後悔一輩子,我贊成他偷藥」,則是第三層〈全盤了解後以自我信念做出決定〉,也算是一種自我認同(Identity)。
Kohlberg的研究受同時期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觀察兒童團體遊戲時所啟發,他認為男孩會從遊戲與爭辯中發展抽象規則並遵守,而女孩是變動的,只要能讓大家開心就是個好規則,他最後定義「道德發展」為歷經探索、尋找、認同及參考他人,最後產生自己的信念、態度及價值。


另一層道德:關懷倫理
Kohlberg弟子Gilligan卻發現不同結果,對女性而言,所謂的「善」不是絕對的,不是普遍原則及自我選擇,而是「關係裡所有人都能接受、都能滿意的才是善」,女性也不是沒有自我,而是「關係中的自我」,當大家滿意後肯定了她,她才會覺得自己作了正確決定,然後才得到自我認同。只是這過程也有代價,女孩容易壓抑自己的聲音。
尋求讓多數人能獲得幸福的方法,稱為「關懷倫理」,這個想法超越好、壞的二分,Gilligan認為「成熟的『關係中的自我』」是道德發展的最高層,「超越對錯,你好我也好」。
「道德」,所謂的行為是否正確,男性傾作秩序及規則的維護者,而女性則認為所有人能和諧接受也能認同的結果才算。道德不該曲高和寡,而是與生活相輔相成,「以責任和關係發展出的照護行動」,和「以信念為釐清道德正義和權益規則」一樣重要,才能針對人和情境多面向、多重考量做出適宜的行為。
「兩粒櫻桃怎麼分給三個小孩呢?」
你可以事後補償更多,或讓三個孩子協商哪種替代方案,「如何使每個孩子都滿意,沒有人犧牲」這種道德思維---適切地解決了生活問題,且沒人抱怨。

 202003張老師月刊.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