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Harlow)的恆河猴實驗---有奶便是娘?不,愛是唯一

「肢體接觸」才是影響感情或愛的重要因素,而且完全凌駕於吸奶的生理需求:「有奶不算是娘,有愛才是」,後更說明「與照顧者的接觸、動作、遊玩」,才能滿足自我成長的心理需求。

廣播單元音檔:9分

202005.jpg  

「都吃飽了嗎,要收走了喔」學校營養午餐時間結束,老師正要打包,只見小娟盯著那桶湯。沒多久,小娟到廚房「阿姨,我來了。」剩菜被包起來遞給她,「你要小心拿喔」阿姨說。
小娟是小學中年級,爸爸是工地工人,她羨慕球場上打球的同學,不過她得回家照顧生病臥床的媽媽,放學她走路回家,馬路險峻。小娟回到老舊公寓,在灰暗的家裡她先打電話向爸爸報平安,可是爸爸在忙沒接。
爸爸深夜回到家,把客廳電燈打開,小娟在長椅上睡著了,他幫她蓋被。小娟可能做了夢,老師問她「你的願望是什麼?」,小娟說「我想…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餐。」
爸爸坐在睡著的小娟旁吃著冷飯菜,看著小娟的圖畫作業,裡面全家人一起吃著晚餐。

猴小孩的剝奪實驗:有奶不算是娘
小娟故事是家扶基金會的宣傳廣告,父母忙工作或生病,顧不得孩子,有的像小娟自己在家,有的是安親班兒童,孩子雖然都能吃飽,但父母無法陪伴。故事很催淚,完全引發我們內心「孩子需要人陪」的認同。
1930年代可不是這樣,當時心理學界多以營養取得的觀點解釋「孩子為什麼黏著媽媽」,因為媽媽給我們奶喝。嬰兒看到母親豐滿的胸部、深色乳暈和突出乳頭,感覺飢渴,所以攀附母親身上,專家認為依附行為都是為了消除欲望,「有奶便是娘」。
1950年後期,哈洛(Harlow)推翻此說法,他以恆河猴做實驗,將出生沒多久的一群幼猴改放籠裡,內有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食物取之不盡,但是觸感冰冷與剛硬,另一隻是布做的母親,乳房裡沒有奶,但笑容可掬。幾天後,幼猴知道母親不會出現了,便把感情轉移至布製假母猴,牠們爬到布猴身上,趴在胸前,以細瘦的手撫摸它的臉,輕咬它的身體,或在它腹部背度磨蹭。幼猴肚子餓時,會跳到鐵絲的哺乳機器,吃飽了就又回到布猴柔軟的懷抱,享受安全感。哈洛統計幼猴行為繪成圖表,發表「肢體接觸」才是影響感情或愛的重要因素,而且完全凌駕於吸奶的生理需求:「有奶不算是娘,有愛才是」,後期更細部說明「與照顧者的接觸、動作、遊玩」,才能滿足自我成長的心理需求。


育兒啟示:怎樣算兒虐
哈洛顛覆了1930~50年流行的無情育兒主張,當時盛行母親只能定時餵奶,並建議孩子哭時不要去抱、避免被孩子操弄,還有人說睡前親吻道晚安是溺愛,握手致意就可。哈洛卻主張孩子有需要就毫不遲疑抱他,肢體接觸不會寵壞小孩,反而讓他們安心,這也影響當時孤兒院的養育方式,知道給棄嬰喝奶是不夠的,他們還要人擁抱搖晃,有人注視,對他們笑。
不過哈洛也飽受批評,他的實驗剝奪了幼猴的依附關係,長大後牠們都壞掉了,無法與猴群相處,甚至退化、憂鬱。從此我們可知《兒少保護法》明定受虐的三種類型:身體虐待、疏忽照顧及精神虐待,「不能漠視兒童的情緒需要」更是重要。萬一早期創傷怎麼辦?所幸哈洛再發現,幼猴成長時只需要每天與真猴子互動30分鐘,神經系統就能學習、恢復正常,這令人欣慰,表示一個孩子被毀掉沒那麼簡單。
家扶影片開頭就假借他人問小娟爸爸「小孩放學後都在幹嗎?」,都是在提醒我們每個人。

202005張老師月刊.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