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別的選擇,這麼做對大家都好,所以就算自己覺得事後很不舒服,甚至是感到痛苦,都要咬著牙做下去。表面上理性戰勝感性,但用的卻是強制忍耐與壓抑

這個決定是理智上「做了該做的而已」,像是執行責任,情感上沒有歡愉,甚至覺得痛苦。
二選一的思維讓很多事要直接「取捨」,不過,我們的生活一定得這樣嗎?

/tmp/phpDEx9Nu  
做決定的困難
有時候,困難來自於人們把它「二分法」了,有這個就沒那個,有那個就沒這個。感覺矛盾,但又非選不可,最後只好做「覺得正確卻又感到痛苦的決定」。這個決定是理智上「做了該做的而已」,像是執行責任,情感上沒有歡愉,甚至覺得痛苦。
二選一的思維讓很多事要直接「取捨」,不過,我們的生活一定得這樣嗎?提醒自己區辨這個習慣,拳頭一握說「我全都要!」,往兩全其美的思維去不是更好,讓自己選擇時也是愉快的。


什麼是「覺得正確卻又感到痛苦的決定」?
就是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別的選擇,這麼做對大家都好,所以就算自己覺得事後很不舒服,甚至是感到痛苦,都要咬著牙做下去。表面上理性戰勝感性,但用的卻是強制忍耐與壓抑。舉例來說:
A.你替重病末期的家人拔掉生命維持器,不想只為延續生命卻無尊嚴,雖然不能再看見他你很難受,但這才是最好的決定。
B.你意外重傷,必須截肢才能提高存活率,所以就算聽起來很可怕,你還是做出正確的開刀決定,咬牙度過這一階段。
C.你喜歡的對象拒絕了告白,你做了能做的事,剩下的是給對方自由,即使你很傷心,也不知道不可再糾纏不清。
這類「覺得正確卻又感到痛苦的決定」對你是矛盾的,而若要超越這個矛盾,你會發現,你是為了不遠的未來「那個更值得的目標」,所以「現在忍受這個矛盾」。像是:
A.你是為了讓家人有尊嚴地走,而做出的選擇。
B.你是為了未來還能活著,人生還有要做的事,而做出的選擇。
C.你是為了對方,讓對方有選擇的自由,你只給祝福,而做出的選擇。
「覺得正確卻又感到痛苦的決定」也是一種犧牲,為著更遠大的目標,或為了他人的感受,人性才會違反本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然而,這類狀況都是很特殊的、很少見的,因為你不會一直遇到重病臥床家人的抉擇時刻、不會老是發生意外要截肢、不會一直輕易跟人家告白又被拒絕(櫻木花道有,但那是漫畫人物)

警覺「重複模式」的出現,做點調整
因此,如果你的日常不斷出現必須做出「覺得正確卻又感到痛苦的決定」,就要有所警覺此「重複模式」。
「二分法的思維」裡,你可能習慣自己下決定,不麻煩別人也不交流,以想像的觀點承攬一切,然後過度努力、過度壓抑。因為二分的取捨,才總是「既然不能那樣,只好勉強這樣」。
日常的生活情境與人際關係,並不需常被迫二選一,你可以遵循「兩全其美」的原則,讓你做出的決定能皆大歡喜。
(1)如果你面對的是事情:先對自己誠實
請記得保持彈性,即使不如預期也沒關係,順著事情發展,調整自己的心態,不需執著「一定要完美」
例如:不必過度扮演某個社會角色,夠好就好。
以前心理師為了演好小主管的角色,就告訴自己再怎麼被曲解、做的很苦,也要完成角色職責、鞠躬盡瘁,結果搞得好像壯烈犧牲、捨我其誰的自我強迫,差點憂鬱症。
後來想想,當初怎麼會為了工作而強壓自己的情緒呢?原來,是剛出社會時「需要他人的認同」,結果過度忠貞,而忘了「自己想要怎麼樣」。
「兩全其美」,對內是指能甘心樂意、不過度勉強,懂得保護自己,對外則是在能堅持自己的方向,完成目標和理念。真有衝突的時候,就以自己為優先吧。
(2)如果你面對的是人際關係:試著跟對方坦誠
請記得保持交流。人與人之間是連結的,放下「害怕對方的情緒,不敢面對,乾脆自己下結論,然後又覺得只好這樣了也沒辦法」的空想,然後「多問幾句對方的感受與想法!」,即使對方回應不如預期也沒關係,你正在練習關係磨合。
例如:與朋友有所誤會
自己不敢溝通,卻想著「好吧,他在幹什麼我不知道,不過若是他不想要我這個朋友,也只能祝福他了,這是我能做的事」。
甘安捏?看似瀟灑的決定,卻痛苦萬分。
「兩全其美」,是指主動交流與溝通,問自己「我對這段關係怎麼想?我要繼續嗎?」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主動態度」最重要;也去問對方「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知道對方的想法,有更多參考資料,說不定就會有新的互動方法出來。

當你總是在做「覺得正確卻又感到痛苦的決定」時,請警覺地問自己:
「只有犧牲、忍耐這條路可以走了嗎?」
「我想要是什麼?我可以主動,怎麼做?」
千萬不要被動地以為「我只能這樣二選一,沒什麼好溝通的了」,記得「兩全其美」的原則,主動思考與溝通,創造選擇,總是會有辦法的。

PS:你是不是也常做出「覺得暢快事後卻感到後悔的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