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是心理的基礎」。觸覺有個特殊性,它會帶著你的身體與世界做聯繫,想是你躺在公園草皮,望向天空,風吹拂著、感覺大地的濕潤與青草味,你會產生「近體空間」,好像把身體感擴大巨大(如圖:須佐能乎)聯繫著你和世界。
最近翻看了一本《觸覺不思議 : 從觸感遊戲、感官實驗及最新研究,探索你從不知道的觸覺世界》,讓我回想起有關觸覺與心理的關係。
「生理是心理的基礎」
我們的身體是中介工具,負責連結外在與內在,外在的刺激經由身體感官訊息接收、傳遞、轉譯,再由個人主觀轉為一種人際意義。如:「在冬夜裡散步他悄然牽起她的手…」,她接受到「牽手的觸感」,傳遞至大腦感覺溫暖,轉譯為他對她的滿滿愛意。
認知外界事物時,由兩種以上感官進行共同感覺,如「玫瑰甜美的香味」。過去大學時讀這領域,是讀《知覺心理學》及《生理學》,原文,英文都翻譯不完。
所有的感官覺,「視覺資訊」會優先於其他感覺先佔據、先被處理。人類的視覺相當發達,立體、廣域、顏色、細節、閃光,並與視覺訊息的接收形式有關:「一目了然」,轉換的程序較少。「知覺-心理」的概念後來應用到『EMDR眼動心身重建法』和『NLP神經語言學』。
觸覺的應用
我們來看附圖,觸覺的作用。
1.「觸摸元素」:硬軟、乾濕、粗細、冷溫。
2.「觸感會影響心理」。例如我們手握熱咖啡,做判斷時會比較正向。觸感如「溫暖」也會拿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態度、表現,如身段柔軟、溫暖的話。
3.「心像」--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解釋,我另修改較易懂的說法
心像(image)是由意識形成的圖形,可產出某個人,也可以產出某種事物,有時義同意象。心像是一種知識表徵的方式,是類比表徵(analog representation)。人們需要巧妙操作「空間的訊息」時,常會不自覺地使用心像,心理移轉(mental rotation)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你可以想像一顆骰子在心中旋轉看見六個面的樣子。
心像對具體名詞(concrete noun)的記憶特別有幫助。心像可視為是心裡的圖畫或景物,但與實際的圖畫或景物不同;心像缺乏細節、內容,也可以超越外界的實質性,如可以想像水泥牆裡藏著一棵白菜,或想像自由女神頂著一部鋼琴。
基本上,心像是心理運作的結果;個人可以透過努力,而形成一幅與客觀外在世界不盡相符的心像。
此圖在說感官的運用非常重要,甚至需要各種不同知覺,曾能組合成一個心像。類似「冥想」、「想像式放鬆法」皆須如此。
天生視障的朋友所形成的心像,就會與明眼人的不同,沒有視覺資訊,觸覺刺激就是判斷實質物體模樣的僅剩刺激源,於是「瞎子摸象,各自表述」。明眼人的大象心像是視覺、聽覺嗅覺形成,少數體驗摸大象者才加上觸覺。
4.「體感覺」。這個詞所代表的,是即使停電你也可以用肥皂洗身體的意思。你認得你的身體,也知道它的感覺。
身體知覺是一切的基礎。只要讓身體參與其中,就能引起主體性關連的感覺。例如泡澡,深入浴缸裡,身體與水會感覺融在一起,甚至因果關係誤認,以為是你操控著水,有一種世界因自己而改變的感覺(稱為「主體支配感」)。
「觸覺領域」的擴大
觸覺有個特殊性,它會帶著你的身體與世界做聯繫,想是你躺在公園草皮,望向天空,風吹拂著、感覺大地的濕潤與青草味,你會產生「近體空間」,好像把身體感擴大巨大(如圖:須佐能乎)聯繫著你和世界。
觸感具有結合「空間認知」與「時間認知」的能力,也能回憶起擁抱、親親的感覺,表示知覺在歸納時一定會揉合情緒+原始反應,才會形成對個體有意義的資訊。所以失去觸感,等於失去了自己和世界的連結。
用擁抱拯救世界
書中提及某實驗,先讓受試者感到心情低落和挫折,接著提供泰迪熊讓其觸摸,之後再問「還願意再參加實驗的挑戰嗎?」,有觸摸過的受試者有明顯比例願意再參加。實驗提出:『人在對自己失去自信、感到不安時,會從觸感中尋求某種慰藉,透過皮膚,物理上的實感而保持冷靜,具體地確認「自己正被他人所接受」的感覺。』
觸摸絨毛毯、玩偶都有同樣用意,當然更好的便是與重要他人的搭肩、握手、擁抱,更能傳遞「被接受」的感覺。
你說,用擁抱是不是能拯救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