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onyourmark027.jpg

#困局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就是孩子,該教導或教訓的,本來就是要教,但要留意「完整的事實」,因為他們情緒上的恐懼會影響表達,所以一定要平靜詢問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都清楚了再教。
請父母跟師長要再次記得,我們是權威人士,我們怎麼塑造詢問孩子的氛圍,孩子才有相對自由的回答空間。一開始就興師問罪,即使我女兒平常伶牙利齒,在當下也是害怕說不出話,孩子感覺恐懼而混亂僵化說不出話,甚至會說謊。通常孩子不受教,是因為被誤解,情緒很悶自然聽不進去。
家長是保護孩子的角色,正確態度是把事件完整清楚,讓孩子需求有合理的出口,就能搭配合理的管教。
身為家長的我們不客氣地捍衛自己的孩子吧。去捍衛時要講理,就算大聲了一點也要有禮貌。

168016119313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情緒勒索」呢?
就像「強盜擄人勒索」那樣——拿你重要的,去換他想要的,具不成比例、威脅性的交換,不做就毀壞你重要的。
情緒勒索也是這樣,當他被拒絕而易怒、被否定而崩潰,便利用無形的情緒(心理層次),如「你在乎的關係」、「你擔心對方會難過或生氣」來要求你。
他把「自已情緒」、「跟你的關係」當成工具勒索,要求你滿足他的需要。若不從,威脅關係斷裂或讓你承受他情緒爆開的後果(大發雷霆的破壞、自我傷害),導致你不得不以恐懼屈服的心情答應。
有關「情緒勒索」的問答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成人ADHD的回饋中,發現即使是心理諮商時,他們仍然會「常態性分心」,多少影響對話和學習,會漏聽某些關鍵部分。

以意識面為「電腦畫面」做比喻,ADHD會一直出現「主視窗」跟「副視窗」,同時有兩件事(或以上)在大腦裡運轉,但副的不會壓過主的。

ADHD工作記憶體.jpg

ADHD(過動)的關鍵核心是『注意力不足』,舉例來說類似只能使用六、七成的注意力容量(只是譬喻,每人不同),所以無法足額分配。人性裡情緒是老大,負責需求與提醒,僅存的注意力直接被情緒帶走,立即滿足情緒,故稱「情忙」。
整體理解上要融合性別生理特質(無聊所以過動、過度注意他人情緒而焦慮或僵住)。也要觀察兒童發展(大腦其他區塊成熟後可抑制)、成長經驗是否被理解與引導,才導致有不同行為表徵。同樣ADHD亦無類型,個別差異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覺察」是一種心智能力,它需要以下幾種機制同時作用:
1.「覺」--從情緒面內發的感覺、感受,並成為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2.「察」--從行為面確認自己真正的意圖,人們往往實際行動後,才從作為中回看自己真正的心意和接受度。
3.「自我(解釋)」:從認知面結合「覺」與「察」的所有資訊做一種解釋。

投影片22.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若適應失敗,一類歸於「不懂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找不到新的參數、新的角度,而流於重複、例行,事前材料、步驟什麼都一樣,結果當然也差不多。但因為落入盲點,又太想得到,就會撞得頭破血流。
另一類是「不知從錯誤/失敗中學習」,意思是缺乏自我覺察、沒有病識感,當不認為自己能調整與控制時(認為自己是不可變的),為了生存,反倒會去「要他人改變」來滿足自己。

305464.jpg

遇見一般的錯誤/失敗,生物的戰或逃機制,『戰』是硬凹、否認「不是我的錯!」,『逃』則是「好了啦,我再也不碰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把本書重點簡化為三個大步驟:1.覺察「羞恥感」的影響  2.培育「心像」來幫忙  3.有意識的修復它

305228.jpg

最近蠻多書在談過去創傷,甚至是多重、複雜性的創傷—也就是童年時遭遇的虐待、忽視和家庭失能帶來的有毒壓力,會徹底改變大腦結構,談那些創傷來自何處(根本不是孩子的錯),但會對成人的現在造成各種潛意識的影響。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五年級時從籃球社團到加入籃球體育班,一開始都算配合努力,也頗有能力,是先發球員之一,但隨著練習時間加長,訓練內容有難度,開始逃避,請病假不練球,數次請家長跟導師說要轉班,導師和教練則努力挽留。
當大家都鼓勵她繼續上場時,輔導老師反而要做相反的事,以學生看重的事為焦點,我們先從非自願立場開始尋求同盟,不以回球隊為目標、不直接談面對挫折
316557286_6046592838693399_2103809665629008840_n.jpg
Q:
學生五年級時從籃球社團到加入籃球體育班,一開始都算配合努力,也頗有能力,是先發球員之一,但隨著練習時間加長,訓練內容有難度,開始逃避,請病假不練球,數次請家長跟導師說要轉班,導師和教練則努力挽留。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只是個孩子》是本童話,符合大家心中的美好預期。
《又見席拉》則是紀錄片,作者忠實呈現席拉6歲的那五個月,以及重遇後13歲到18歲的兩人關係,這次沒有糖衣,而是人性、現實、療傷、掙扎與重新開始的糾葛

301293.jpg

《她只是個孩子》談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童年被母親拋棄,然後在吸毒的父親身邊生活,被漠視、被父友人猥褻性侵…她的憤怒向外破壞,綁了五歲男孩,嫉妒他如此美好而差點燒死他,轉社福制度最後送到桃莉的特殊兒童班。
桃莉沒有放棄,她嘗試打開席拉心扉,並發現席拉有高智商更覺疼惜,但沒多久桃莉被告知政府不打算繼續開班,再五個月就收班,她也要重新找工作。桃莉沒有中斷她要做的事,繼續讓孩子感受愛,並預備好之後讓孩子銜接到好友學校繼續好的教育環境。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年。10月上映以下有劇情。(防雷線)
建議先去看電影再來看我的分享
我是以「心理復健、治療創傷」的角度來重排劇情的
男性面對失落悲傷,他會氣自己無用,陷入憤怒和無感,跟女性陷入哀傷出不來剛好相反,也因為這樣要治療男性是困難的,劇中三位女性像是阿尼瑪(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共同協助了男主角。
《救救旱鴨子》首輪電影交換券贈票活動開跑!-電影神搜.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