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前面收集資料之後,要形成對「問題」及「案主」的兩個初始印象,再依此決定往調適行為或性格改變作對應。在累積足夠經驗後,多數在初談的前10分鐘就會有個假設,爾後的資料收整則是測試及調整方向。

◎「問題的評估」:任何問題或不適應行為都是潛意識對壓力的一種因應。問題的嚴重性只能反映出案主的混亂度,但「人」絕不是「問題本身」,也不是單純要案主振作堅強努力就可以解決。問題需要評估,區分主客觀成分,客觀部份可由人際或社會資源給予支持,主觀部份則是心理諮商要談的。

◎「案主人物小說化」:認識、了解案主這個人,過去如何塑型成他,現在的狀態如何,又想往什麼未來前進。將案主人物小說化,較能進入他的世界、價值系統、情緒感受,可以同理,也可以預測他的因應方式。「人的主動性」是最重要的指標,喪失動力或缺乏價值系統的人多數要走長期諮商。

#問題評估與諮商方向.jpg

一、問題的評估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我不斷憶起與你相吻的冰涼感,你呼喚著我的身體。讓我禁不住還是碰了你,然後深深地暢快一聲。

20161110.jpg

這幾天家人總是阻止我們碰面。醫生說,我生病太嚴重,原因都是你。

可我不斷憶起與你相吻的冰涼感,你呼喚著我的身體。讓我禁不住還是碰了你,然後深深地暢快一聲。

家人發現了,把我們拉開,生氣地把你扔在地上。你無聲、我難過,我們的情感就這樣慢慢地昇華,變成水和氣。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人夢想去極樂之地,聽說那裡有私人泳池、巨大的螢幕及電玩設備,空間隱密、寬敞又安全,可以讓他們毫無忌憚地玩樂。

20161109.jpg

年輕人夢想去極樂之地,聽說那裡有私人泳池、巨大的螢幕及電玩設備,空間隱密、寬敞又安全,可以讓他們毫無忌憚地玩樂。

年輕人只是高中生,父母不支持,沒有經費也沒有汽車,更擔心別人瞧見的輕視眼神。但他們決定勇敢追夢。他們打工存錢、計畫分工,儘管還是借不到汽車,也終於來到夢想前的最後一道柵欄。

女服務員出來時嚇了一跳,仍保持鎮定地問這一群年輕人:「要住宿還是休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罰單(二)說:在公司裡流傳著一位S督導的八卦,整個八卦的起頭與流轉,過程鉅細靡遺地被記載下來,由誰傳誰,又轉到誰,而你是其中的第幾站,雖沒有明顯企圖及言語傷害他人,但也沒有阻止,你就讓它繼續下去,不關你的事一般。

20161103.jpeg
圖片來源:網路

突然有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跑來告訴我,母親在家裡生氣了,要我趕快回去。我跟他回去。

回到的地方不是家裡,反倒像是一間教室,母親說話略帶抱怨的將一疊罰單交給我,厚厚的一疊,好幾份A4大小的報告。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應該死去的,但她倖存了下來。

她勉強活著,行屍走肉般。

pexels-photo-3601494.jpeg

 

她應該死去的,但她倖存了下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談二部曲,描述初談的整體架構。

對案主而言,讓他們知道今天要作什麼,知道「什麼是諮商」,讓初談的氣氛明朗清晰。

對心理師而言,有個資料收集的基本法則,資料儘管龐雜,但潛意識能幫助我們挑選有用的作主題彙整。這部份同時需要認知與經驗的累積。

個人經驗分享,每個心理師作法並不相同。

#初談資料收集基本原則.jp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開始我就一直在一所大學裡跑,其中大部份都在圖書館內流竄,但沒有地方是讓我滿意而駐足的。

702157528_m.jpg

『一開始我就一直在一所大學裡跑,其中大部份都在圖書館內流竄,但沒有地方是讓我滿意而駐足的。

後來跑到一個廣場,有很多人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圈,有的在說話有的在進行討論。

我突然看見父親、叔叔、勝哥以及一些有成就的男性朋友坐在一起讀聖經。父親在講道。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過度依賴,她終於離開,這次他真的是自己一個人了。

在學校輔導室,老師說:「你不要凡事依賴她,要練習一個人獨立。」

20161020.jpg圖片來源:網路

由於過度依賴,她終於離開,這次他真的是自己一個人了。

初期他什麼事都不想做,不開燈、不想醒,就待在床上。以前她是所有,她訂三餐、她跟他講話、她管理朋友的消息,如今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他想念她,即使很勉強去樓下便利店果腹,他也習慣去雜誌區搜尋她的身影。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想做這樣的了解與分類,是有感「踏入諮商室案主的初始狀態」的各種差異,並非是諮商課本裡提到的「典型個案」:〈知道什麼是諮商,並且有一個確切的發問。〉

有些案主想改變,但除了嘴巴說說,只是等候診斷、建議;有些案主想改變,不過更認為別人要負責營造他想改變的契機條件,例如「先有人愛,他才要自我成長」;不想改變的並不會進諮商,有些認為可以自己處理、繼續壓抑,直到崩潰才被送來這些差異,不要說諮商的工作期,光是建立關係,都遠遠與當初訓練時那些典型個案已具備的條件差異甚大。

本篇描述初談案主的心理條件差異,其他背景、文化、教育、情緒障礙等暫不列入。我簡單將這些狀態分為四類,提醒自己分辨來談者的初始狀態,初談也許只能「播種」,或許只能「傾聽」,也許就一起看看、彼此好奇,或者生活關懷,給一些資源轉介但不勉強。知道來談者不同的狀態,理解此刻他們重視什麼,也比較知道自己可扮演什麼角色。

圖-案主的基本類型.jpg

基本類型:「志願性」與「責任區分」兩向度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他終究驚覺自己的衝動多麼可怕,他差點以暴制暴。不是的,他不要像她,不要被母親的基因影響。於是他習慣壓抑自己,什麼痛也不說,什麼苦都要自己扛,只能相信自己。

「下車旅客請再次留意您的行李是否遺落車廂內,不要忘了帶走。謝謝您的搭乘。」

20161018.jpg

月台上來了一陣風,在夏天夜晚顯得特別涼爽。他豪不猶豫跳上了正在等待的車廂,坐靠牆的位置,包包放腿上,頭向後靠,等待火車啟動。

「嗶!嗶!嗶!火車門要關了。」他閉起眼睛,身體放鬆。鬆懈後他感覺一整個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