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上個月突然進來一位年輕女孩,約莫二十歲,點花茶跟手工餅乾,然後東張西望等著什麼人。女孩總在關門前一小時入座,桌上刻意放著大信封袋,底下署名CANNY,我想是她的名字吧。

pexels-photo-302905.jpeg

 

這是我打工時聽到的故事。

那時我在西門町老字號的手沖咖啡店裡當兼職服務生,老年客群居多,上個月突然進來一位年輕女孩,約莫二十歲,點花茶跟手工餅乾,然後東張西望等著什麼人。女孩總在關門前一小時入座,桌上刻意放著大信封袋,底下署名CANNY,我想是她的名字吧。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或不用,舉凡二選一的問題通常選那邊都是錯的。

到底要不要服藥?重要的是過程,這個家(孩子與父母)是怎麼去想的?

教育照顧者如何獲取知識,解析人性心理歷程,再整理這些資訊從中思考,關於自己所面對的處境應該怎麼辦才好。教育和思考是唯一彌平家庭心理條件差距的方式,提升照顧者的知能和行動。

artur-aldyrkhanov-3bwMp-TyxOE-unsplash.jpg
Photo by Artur Aldyrkhanov on Unsplash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單地說BP失去了童年,沒有好好當一個孩子,沒有成熟的照顧者給予期待及指導,他們想盡辦法壓抑被拋棄的感受,學習適應社會與生存下去的技術,甚至反過頭來替不成熟的大人們扛責任。兒童BP必須忘了自己的需求才能生存,成人型態後一切辛苦都有了成果,生活逐漸穩定,此時那個被遺忘的孩子才又現身,呼喊他最初的渴望。有些BP在人生過程裡得到貴人相助,或某些學習契機想通了要照顧自己,但我覺得更多的人並沒有機會瞭解這樣的事,一直陷在霧裡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社會適應較好的BP則具社會面具,不哭不鬧,偶爾才脫序,長期情緒壓抑不自覺直到爆發才被自己或他人發現。這類人是本篇要談論的對象,而且此假說是從眾多BP的故事反推回來的,而非有此歷程者會成為BP

20181017_232511.jpg

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可說是令人又愛又恨、又讓人不知所措的人格疾患之典型…臨床的治療中,邊緣型人格疾患患者自殺、自傷及操弄他人情緒的混亂行為,造成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嚴重困擾,也是讓許多治療者感到困難與無力的個案類型,特別是他們操控性的行為,會操弄及挑起家人及治療者的情緒。--維基百科

根據DSM-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診斷標準描述如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個案概念化〉是為了理解案主,以理論形成對案主的一套假設,期間會驗證與修正,並根據此概念理出治療方式。同樣的,我所常用的〈人物小說化〉也是如此,其中差別,它並不像概念化是收斂的結果,反而將案主從核心議題逐步擴散,衍生成一部小說。舉個例:電影《無間道》三部曲,其實第一部已經說完了劉德華與梁朝偉黑白兩道間諜的劇情,但二、三部衍生出他們的故事,第二部「前傳」演繹他們何以為是他們,第三部則延伸劉德華「給我機會,我想當個好人。」及梁朝偉「被黑暗吞沒的掙扎」兩人朝向未來的日常。

〈人物小說化〉比概念化生動許多,角色具有動能栩栩如生,作為諮商師的我們也更能同理/神入案主的世界及欲望,參與這部小說。

20160529.jpg圖片來源:網路

作家與角色:電影《口白人生》

〈人物小說化〉運用了文學寫作的比喻,作家創造人物時,有兩個要素:「角色」身分認同及「性格」人際表現,作家再給予事件,人物遇事件作反應,牽引出劇情。例如偶像劇公式「內向富家男遇上大姊頭女孩」,光這一句就有可想像的劇情產生;另一例「憂鬱症的他,昨晚遇到地震。」這敘事句我們也不難猜出,「他將感到恐慌。」。因此要捉摸一個人,掌握角色與性格便能預測。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體方法是根據自己所相信的論述,並設計能付諸實行的一套策略,更重要的是,要親身拿著用,正面面對受輔導的對象。不能套一個招,用那個有距離的招,以為受輔導者在招數裡自己會得到什麼啟發。人與人的關係要放進來,我所設計的具體方法,也包含了要輔導者的真實心情、責任承擔的恐懼,如果有效我會同感雀躍,如果無效或反效果我也有覺悟承接對方的情緒,如道歉或承認無知,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因為那是「一段關係裡才會有的」。

20180425_213650.jpg

『會說這種冠冕堂皇的話的人,通常都是遠離現場的「評論家」或「學者」。一般來說,人只要沒有實際的參與,就能說大話。…對策雖然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其擬訂與實行的方式。』--《孩子與惡》河合隼雄

個人研究與普世應用性

在我的文章裡,常會針對某議題分為兩部分書寫,一是「論述」--這個議題怎麼演變來的、當事人可能在想什麼、我們應該怎麼思考及設計的方向;二是「具體方法」--我根據前述設計了具體實行的方式,應用在我或案主身上。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國心理學家巴克洛夫的有名實驗,狗在實驗室裡,給予食物又同時響鈴,試驗多次養成牠的習慣,之後即使不給食物只靠響鈴狗依然流口水,產生預期心理的自動化行為,這一套叫「制約反應」,如果用於人際情境,人也是一樣,不自覺讓自己成為制約下的產物。

ayNtnR-0.jpg

官僚系統中,權力是一切,為營造好的權力形象,長官不想當壞人,不會直接下命令,他們說話左彎右拐、朝令夕改,希望部屬揣測其意,自己從錯誤中摸出用意。好的部屬,只要長官一句話,他們能「自行解讀並唯命是從」。

俄國心理學家巴克洛夫的有名實驗,狗在實驗室裡,給予食物又同時響鈴,試驗多次養成牠的習慣,之後即使不給食物只靠響鈴狗依然流口水,產生預期心理的自動化行為,這一套叫「制約反應」,如果用於人際情境,人也是一樣,不自覺讓自己成為制約下的產物。

我的長官們非常喜歡這個研究,認為好的部屬應該如此,以長官的思維為思維,即使長官不在身邊監督,部屬也依然要膽戰心驚,做事自動到位。看似是心理機制的實驗,長官們並不知道的是,實驗裡的狗被關在封閉空間,牠失去自由任人宰割,只能依靠人類給的食物,牠萬般無奈。但在辦公室裡的我卻不會坐以待斃,我會思考、找出路,尋找伙伴,衝出牢籠、走上街頭,反過來質問這群掌權者,讓他們看清自己才是被權力慣養的狗。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這是我線上心理學課程的PPT講義

介紹「人本取向」的心理治療。主要為:(1)意義治療(2)案主中心治療(3)完形心理治療

此取向關注的時間點是「未來」,人的成長性是往未來前進的,意義的發現也待時間堆砌,最終才形成一個整體。

講義及演講內容主要讓學員認識為主,實際要應用還需更多的理解與研習,PPT文字還蠻多的,看一看應可有幾分概念。

2.另外陳述一段河合隼雄(榮格派日本心理學家)講解有關「意義」的詮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擁抱了老婆,這是他過去很少做的,總是太忙太累,汲汲工作。他親吻了孩子,摸摸他們的頭,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將來也會立業、成家,有著自己的一片天空,他想像著她們長大的樣子。

pexels-photo-4918147.jpeg

 

他來到了老家,那棟房子還在,塌塌米的觸感也沒變,他想起小時候田野玩耍、爬山捉蟲的無憂無慮,如今要好好玩它一回。

他看見了老爸老媽,永遠關愛與擔心的眼神,即使是責罰,也是他們的殷殷盼盼。他懂了自己在父母心裡永遠是被疼愛的孩子,如今要好好話家常才是。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工作十五年,歷經部隊、監獄、社區、社福機構、專案機構,小學至大學包括特教的接案,每週一次接最久的個案為三年,不定期的則更久。底下這張圖是闡釋我所知道的治療工具,工具指的是「技法」(例如表列「焦點解決」派,指的是此派裡的技術EX未來性問句,用到的「意識面」比較多),這裡的各派並非談理論/取向之分,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其工具。我主分為「意識/潛意識」的光譜,意識與潛意識通常會一起工作,光譜是程度多寡的差別,當然也有別的分類法,每個心理師都會有自己整理出的一套慣用程序知識,端看你想/會怎麼使用。一招半式要走江湖很難,畢竟案主有不同背景、多元文化、社會階級及人格類型,如何更靠近他們,或讓他們可以更適切地表達,「技法」這個工具很重要(諮商師這個「人的工具」更重要),這張圖的整理是對「技法工具」的認識與借用,但無論怎麼用,終究都要以自己所相信的理論背景作結合,詮釋才有意義,諮商才有前進方向。

2018.12新增:在河合隼雄的心理治療之路一書裡,也提到各式各樣的心理技法如何做整理。我覺得跟我2016年的自我整理很像,於是加入此段並做修整。

面對各種各樣的技法,按照「意識-無意識」的軸線來歸納,主要是面對面的談話VS自由聯想法、夢的分析、意象療法;以「語言-非語言」的軸線:繪畫療法、沙遊、黏土、遊戲等自由發揮發散的性質;最後是「心靈-身體」的軸線,如心理劇、森田療法、舞蹈治療(P144-147)。每一種技法的背後都有該技法之所以能成立的理論或注意事項,不能無視這些輕率地使用。心理師可能以一個自己比較擅長的技法作為核心,同時一定程度地瞭解其他技法,必要時輔助性地使用。當然,最基本的是面對面的談話(P150)而心理治療技法的核心是人與人的關係(P139)。技法在該書的英文是ART,是一種自由發揮沒有絕對標準的藝術。

 治療工具整理簡報 

---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非社會常模並不是問題,本來「人」就有各類分佈,問題在於多數人如何看待少數人,群體歧視的眼光才是造成少數人的壓力來源。進入個別輔導或心理諮商時,問題也不在於「矯正少數人」,而是讓少數人得到支持確認自我,得到引導社會適應,而「找到自己適應社會的方式」其實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成人型態的校正,代表我們度過不安不穩的生活壓力,堅強且積極地活下來了。無論是否有這些特質,每個人的成長裡一部份都在適應社會,代價則是以自己孤單與情感壓抑,當進入成人型態生活穩定後,接下來就是找回自己真正的人生了。此時若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完全是正常的,因為它正呼喚你「要真正醒來」,更重要的,是你要開始探求原因、重塑故事的旅程,或以此為基礎,展開有共識且合適的心理諮商。

我的層次.jpg

當非社會常模者(如身心障礙、體型美醜、非常態家庭)平安度過兒童期、青少年期,來到成人型態時(18歲以上),通常他己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否則,兒童青少年對於非社會常模者是很殘酷的,歧視、霸凌都很直接,常創傷當事人未成形的幼小心靈。

任何成人型態的模樣,都會隨著成熟度(社會化的程度)、智力程度(自己觀察學習的能力)及個人性格(內/外向、天真/嚴謹)而讓原本的非常模狀態變得不明顯,如體型美醜可用化妝穿著掩飾、家庭背景可靠具體成就超越,而隸屬障礙類別的個體也會發展一套適應社會的變色龍或面具能力替代。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