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本系列講座為心理學學科概說。即以2小時時間,整理並簡述這學科的主要論點,讓讀者能有系統與方向去吸收教科書裡的各部細節。

『人格心理學』:人如何對他所處的情境反應?「那個一致性且穩定」的部分是什麼?「人格」是什麼?他像什麼、如何變成這個樣子,以及他為何會這麼做。他是藉由什麼而組織成一個整體。

(上):以類型論、特質論為主,由內在的各部分組成一個人格;人格圖像類似以太陽為中心+八大行星的太陽系。
(下):以整體論、建構論為主,人格會主動組建,以一定的向度或區力;人格圖像類似一整塊的星雲,怎麼運作的不容易說明但就是運作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輩的恐懼,來自對時代的有限認知,什麼粉都是一時的,家人才是永遠的,請找機會談談彼此的恐懼,並讓長輩在資訊時代覺得自己有價值。

選舉後,原本堅持為對方好而激動的撕裂已沒有存在的理由,關係要回歸正常,多些惦記,像吵架後和好得到建設性的理解。

2020.1.14. 關鍵評論網 溫和版本:理解選後失落的韓粉長輩:談談彼此的恐懼,讓關係回歸正常 

/tmp/phpMRnEtn  

一、家人是永遠的。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這個心理師的養成之路--個人議題、理論與實務》2小時


1.心理師的學習故事與發展: 從大學、研究所、出社會與職場、人性觀察、自我成長與創新
2.個人理論重要概念: 核心理論、組合技、倫理、諮商關係、轉譯、心理歷程、系統下的人
3.台灣心理師的現況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尤里卡」是希臘語,意指發現靈感時不由自主發出的驚嘆聲。

底下說明實際的操作方式。

20190426104611579310_watermark

 「尤里卡」

是希臘語,意指發現靈感時不由自主發出的驚嘆聲。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割手是無言的情緒行為,不責備就是一種同理。

要慢慢來,年紀越小的孩子能口述的線索越少,大人不要自己激動起來,越激動反而孩子驚覺到事情大條,越害怕就更說不清。

割手

最近幾年很多孩子割手被送來輔導室。

看到割手切勿驚慌,通常很少是重要部位(動脈區)或深割到肌肉組織(這就要縫),除了止血消毒包紮外,也要留一些時間、空間幫孩子梳理「你怎麼了?」。梳理,是辨識孩子情緒種類,協助孩子找出情緒因果,最後可以談困境的解決方案。

文章標籤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生若是一個故事,你會怎麼區分章節呢?試著用「時間軸」、「重大事件」或「深刻情緒」為題來書寫,回憶越細越好,或許你就能說出「我是」。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slh4q0k5hqk

201912.jpg  

國一放學回家,窗外魚塭夕陽西照,空蕩蕩的房子炎熱安靜,身處偌大空間讓我感覺渺小,覺得人的一生跟其他生物沒兩樣,傳宗接代、生老病死,我只是眾數之一,沒我也沒差,不如不要浪費地球資源,此時死的意念冒出,令人害怕。我不理解發生怎麼,忍到母親返家才哭,那種虛無感不知道是什麼。

人真的複雜多了。較高等的動物頂多擁有服務本能的情緒,就算是黑猩猩的智商,最多類似五歲小孩,且學不會語言與書寫。然而人類不但擁有生物基礎,還有感覺、意識、學習、記憶、動機、情感、智力、人格、壓力、社會行為及心理異常,是普通心理學》裡羅列出的人類因素。「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心理學延續哲學繼續回答這些提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知失調不一定是壞事,能面對矛盾、誠實且自省的人,就會進入「自我成長」領域,創造新的平衡與價值。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t_Vtf9kNCFU

201911.jpg  

我讀碩一時非常痛苦,因為原本相信的價值被顛覆了。所上學長姐多來自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及基層教師再回來讀書的資深人士,光是「同志」議題,我們新生就啞口無言,學長口條清晰指認我們性別意識過於淺薄,存在著「異性戀霸權」,像被震撼教育一般,不得不承認自身的無知,我以為研究所能增長知識權力,沒想到卻要先檢討自己。
想像與實際有巨大差異,有些人開始逃避(就是我),有的人開始反抗,在課堂上與學長吵架。「認知失調」是種心理矛盾,當結果不如預期,人們會調整自己態度或扭曲對方意圖,讓原本的信念不致潰散。如:「我向媽媽要糖,她卻不像平常那樣給我」時,人們心想一、「算了,不吃糖比較健康」或二、「媽媽今天一定是心情不好」,讓心裡恢復平衡,用「合理化作」保護自己。嚴重的認知失調則不同,涉及原本相信的道德、信仰、正義等價值,矛盾衝突會動搖人們賴以生活的信念,如果結論是「天啊,原來媽媽偏心,糖只給弟弟」,可能自我形象會破滅。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認同並非固定不變,隨著成長、歷練與學習,發揮潛力或重新得到解釋,產生新的自我形象,這是持續變化的。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qJ7RcjvqzbQ

201910.jpg  

「我體力不好。」自我介紹時我常這樣說。小學時一百公尺我跑了二十七秒,是男生倒數第二,連自告奮勇參加大隊接力賽,班導都直接讓我坐下。體力不好、氣喘如牛,新兵五千公尺長跑,我認真練習,當天還是最後一名,邊跑邊流鼻水,喘得很痛苦,兩位班長緊急來陪跑喊加油,真是夠丟臉。上班後同仁羽球競賽才比一場就呼吸急促、喘吁吁,隊長也叫我下來。我從自己的行為表現,認定了自己是誰,是什麼狀態。

「自我認同」指認為自己是誰的印象和經驗,有部分從「別人認定而來」,有部分從「自我表現」回饋而來,日積月累成為對自己的一組評價。「自我認同」=「我是誰」,正向經驗成為自信,而負向經驗則轉為自卑。自我認同並非固定不變,隨著成長、歷練與學習,發揮潛力或重新得到解釋,產生新的自我形象,這是持續變化的。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發展出先對「某個人」觀察一個關鍵特質(第一印象),再依此特質延伸成這個人的整體印象,據此,因此好的特質就會發展出好的形象(月暈效應)。例如:我覺得「他很親切」或「她很漂亮」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TQK07YrRxbc

201909-2.jpg  

我有兩位畢業在即的學生都到同家公司面試,她們回來分享的是截然不一樣的結果。學生A是認真負責但少話的苦作實幹型,她自認不會被選上,因為公司主管面試時一副心不在焉,也沒什麼興趣發問,草草面談五分鐘就結束。學生B平常做事需要提醒叮嚀,欠缺耐心,但個性外向愛閒聊,面試當天也精心打扮,她說面試大概三十分鐘,問得很詳細,問她什麼時候能上班。
「認識一個人」到底是什麼狀態,需要的是長時間的相處與了解,然而現實生活緣慳一面,不可能等候此心理歷程。於是人們發展出先對「某個人」觀察一個關鍵特質(第一印象),再依此特質延伸成這個人的整體印象,據此,因此好的特質就會發展出好的形象(月暈效應)。例如:我覺得「他很親切」或「她很漂亮」,就會接著認為「與他合作做事應該很沒壓力」或「她流的汗應該是香的」,就像月亮一樣,中心點一亮就夠知道他/她是誰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把界線「具體化」?不妨說明「什麼是可以」的行為、時段、頻率…,規則講清楚,對方就有方向遵循。

廣播音檔:https://youtu.be/R9NVgX_Uq_Y

201908.jpg  

辦公室裡學生總是進進出出,有些學生很喜歡找我聊天,下課就來,來就窩在旁邊,還盯著電腦看,很令人困擾。直接拒絕不太好,但一直讓他這樣也不行,事情做一半被打斷,心情會很浮躁。我曾經婉轉跟學生說「等老師有空再跟你聊」,他回「可是你一直都在忙啊」,好像也沒錯。
界線是一道邊疆,區分這邊與那邊,然人際互動卻沒那麼容易將關係畫線,有時會越一點,有時退一點,波動起伏。若對方誤觸你的雷區,偶爾還可以忍耐,但多次後每碰見他心裡自然呈現防備狀態,關係也逐漸疏離與崩毀。關係界線要怎麼劃?在身體距離、心理空間及獨處時間三項度,個人得肯定自己感受與好惡認知,才能決定在關係裡給出多少,才能在社會互動裡告知別人勿觸底線。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