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他自己上樓,就一根菸,不多不少十分鐘。

pexels-photo-4128721.jpeg

每天晚上他必定至頂樓點一根菸。

38歲,已婚2子,公務員小主管,準時上下班,他慣於替家人煮好晚餐,掃地洗衣,跟小孩一起做學校課業。他盡責地照顧整個家,鄰居都說他是個好爸爸、好男人。

他自己上樓,就一根菸,不多不少十分鐘。看著遠方的街景,他用另一支手機撥出熟悉的號碼,開始跟她交談,相見恨晚,他燃起過去的青春活力、深處情慾。那一根菸,點著倒插著,像時間的沙漏。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向的她在13歲時挑了一位朋友住進她的房間。

20160412.jpg圖片來源:網路

內向的她在13歲時挑了一位朋友住進她的房間。

每天晚上朋友安靜地聽她說話、陪她笑、陪她哭,甚至跟著她穿起網路買來的新衣裳跳雙人舞。她們緊密相依,共同度過青澀孤單的少女歲月。

終於她交到好朋友,也明白是跟老朋友說再見的時候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崩潰了。

過去原生家庭及現在感情問題,她長久壓抑的情緒終於轉化為她所不知道的行為:歇斯底里、大吼大叫、槌牆飆罵,有時候躺在床上起不來,有時候喃喃自語要自殺。她不承認生病,對所有評斷她的人有敵意;她不承認需要依靠,卻對周遭朋友討抱,她正在對抗自己所害怕的心結,並且賦予這些行為意義。

後來她被舍監送醫,並建議住院。

DSCN3413.JPG

學校啟動機制,但仍一團混亂,學校正在善後她未來學業及家人照顧議題。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年紀相差8歲,根本沒什麼好談的…

DSC_3683.JPG

我們年紀相差8歲,根本沒什麼好談的,我不懂這個男的到底哪裡好,值得母親這樣喜愛他?甚至還說,「8年的差距不算什麼,因為8轉過來就是無限大的可能。」她說我們兩個在一起一定會很有趣的。說完她離開餐廳讓我們兩個獨處。

可是我對這個頭大的男生沒有好感,他自顧自地吃起東西,動作粗魯且不衛生,偶爾他抬頭對我笑,表現得一臉無辜,其實我覺得他根本是幼稚加衝動,想幹嗎就幹嗎,絲毫不考慮我的心情。更誇張的是,他自己打翻盤子還嚎啕大哭,我勸什麼都不聽,結果還要服務生跑來收拾,簡直丟臉死了。爛草莓!我受不了了,失控地對他破口大罵。

20分鐘後母親回來了,服務生對她說,「這位太太,妳不可以單獨留置兩個小孩,你女兒剛剛情緒失控了。」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不要死是你的事,但可不要被人家誤會說你是因為我而死的。」他傳來冷冷地的聲音,並掛斷電話。

如此無情,宛如一塊大石頭,朝著已經在地獄表層的你丟過來。你徹底絕望,極度悲傷。對,再也沒有人在乎。

DSCN2917.JPG

你曾經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愛情,於是告訴自己下次不會再這樣了,你很謹慎,思考許久,最後終於又踏上追求愛情的冒險。你堅定及頑強地說:「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堅持與這個人互相了解、共度一生。」

然而現實是,你們還是走向分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爺爺照顧我們的方式是,下課租錄影帶看卡通,睡前聽他說故事,三個小孩都在故事裡冒險,故事沒有結局,每晚每晚一直講下去。

現在,換我講爺爺一生的故事。

123.jpg圖片來源:妖怪徽章

爺爺在臺灣雲林出生,共有5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二。父母親是基督教會牧師,爺爺很早就接受西方教育,對聖經故事感興趣,後來他們搬家到高雄縣旗山鎮,父母一邊務農一邊經營教會。爺爺青少年時便負責帶領小朋友,大人作禮拜時在教堂旁樹下講聖經故事給他們聽,怕小孩無聊,他會在聖經故事加油添醋,製作道具及比手劃腳,讓耶穌有魔法可以擊退魔鬼。日據時代沒什麼娛樂,但小朋友都非常開心。

             爺爺讀到高中,學歷算很高,他很喜歡日本統治的社會,生活祥和平靜,後來國共內戰,臺灣也要派軍支援,爺爺剛好在服兵役,便與大哥以醫護團身分前往大陸。他們是後勤單位,在大陸幾個月,他在團裡徹底發揮說故事才能,把台灣鄉下民間傳說及聖經故事結合,讓聽的人嘖嘖稱奇、解悶抒壓,他也逗年輕護士開心,尤其是她,某大家的獨生女,曾在出發前託他特別照顧,她後來成為我奶奶。國軍決定退守,他們也搭船離開,然搭船前發生一些意外,大哥自願留在大陸讓他安全返家,他很自責。這段兄弟情得等到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兩人才再相見。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社會隨機殺人事件的簡要4點提醒」

類似這樣的文章一定很多人寫,我嘗試將它講得很短,短到足以記住並在生活裡執行。身為與事件本身較遙遠的社會大眾,這4點是:

DSCN3286

1.不要細看、細聽被害人的痛苦過程。

你已經知道發生什麼事,便不需去了解每個細節,過度感同身受(如:想像她死前的感覺)會產生「替代性創傷」,結果自己也承受同等程度的精神傷害,一點幫助也沒有。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噗通一聲,她沈入水底。

她不想睜開眼睛。課業壓力大、跟男友吵架、情緒歇斯底里,她徹底心灰意冷,決定將自己溺於最懼怕的深水,企圖了結這一切。

肌肉慢慢放鬆了,四肢也漂浮起來,呀,在水裡原來這麼放鬆,身體彷彿不是自己的,她想,就永遠躺著吧,不要掙扎。

有個熟悉的聲音慢慢地越來越近,像是在呼喚她回來。那個聲音逐漸大聲,「姐,快點啦!你不是怕水嗎?怎麼關燈泡澡那麼久。」

pexels-photo.jpeg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53年,拉岡(Lacan)在羅馬的論文〈精神分析中談話和語言的功能與場域〉中講了以下:

「如果語言是結構,談話就是行動,它勾引著意義,好像是意義自己在宣說,同時它也為涉入其中的談話者給出了某種身分認定。…一個案主開口談話時,這樣的意義就會無意識地湧現出來。」

「當分析不斷進行中,這個訊息可以被傳回給案主自己聽。…案主以反轉的形式接受到這個訊息,終於,他的欲望可以辨認出來了。」

因此作為傾聽者,最重要的是辨識案主在談話關係中的身分及位置,點出他們談話的出發點何在,而不是揭露他們正在說些什麼內容。

以這樣的觀點,尤其適合解讀帶著滿滿焦慮卻又不知所云的案主。例如某個案主一直講一直講,偶爾還落淚,看著你卻自言自語、自故分析,每個日常事件講10分鐘,講完沒10秒又跳另一事件,重複循環,即使打斷案主也無法聚焦,只知道醫生叫他來諮商,情緒滿滿地瀰漫在諮商室。此時就如拉岡所言,不是揭露事件隱藏什麼秘密,而是辨識他在語言裡到底要表達什麼(可能連他自己都否認)。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她皺起八字眉,渴望被照顧的眼神對我訴說著自己空虛的心靈。

DSC_4289.JPG

她再次吐了一地白色胃乳,還附帶一片翠綠的樹葉。她皺起八字眉,渴望被照顧的眼神對我訴說著自己空虛的心靈。

是昨晚的分手吧,原本他們在屋外歡愉地交談,一吟一和,卻不知什麼原因突然爭吵,音量大到左右鄰居都知道。他們鬧了大半夜,也讓關心的家人整晚睡不著。

這個月好幾次了,鄰居們好心建議,是不是該帶去看醫生?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