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拉岡(Lacan)在羅馬的論文〈精神分析中談話和語言的功能與場域〉中講了以下:

「如果語言是結構,談話就是行動,它勾引著意義,好像是意義自己在宣說,同時它也為涉入其中的談話者給出了某種身分認定。…一個案主開口談話時,這樣的意義就會無意識地湧現出來。」

「當分析不斷進行中,這個訊息可以被傳回給案主自己聽。…案主以反轉的形式接受到這個訊息,終於,他的欲望可以辨認出來了。」

因此作為傾聽者,最重要的是辨識案主在談話關係中的身分及位置,點出他們談話的出發點何在,而不是揭露他們正在說些什麼內容。

以這樣的觀點,尤其適合解讀帶著滿滿焦慮卻又不知所云的案主。例如某個案主一直講一直講,偶爾還落淚,看著你卻自言自語、自故分析,每個日常事件講10分鐘,講完沒10秒又跳另一事件,重複循環,即使打斷案主也無法聚焦,只知道醫生叫他來諮商,情緒滿滿地瀰漫在諮商室。此時就如拉岡所言,不是揭露事件隱藏什麼秘密,而是辨識他在語言裡到底要表達什麼(可能連他自己都否認)。

簡單的諮商情境,其實隱藏複雜的關係位置,案主混亂且無意識地表達,而我的工作則是辨識他所欲求卻被內心匱乏、衝突或卑微所遮掩的關係連結。

潛意識透過人格所呈現的,也是長期諮商要面對的關係與關鍵,底下這個圖並非取代人格疾患的診斷,也非代表所有的狀態,而是以「人我關係」作為辨識與理解的整理,利於初期衍生如何諮商的設計及方向。我簡單分三種自我不穩定的狀態:「匱乏、衝突或卑微」,根據此關鍵字理解案主人格會如何表現,並提醒我要以什麼態度進一步獲取資訊、建立關係,在初談裡儘速辨識他的位置、詮釋欲望,回傳給案主,就能在他長期混亂中給予一線希望,促進長期諮商的可能。

這個圖寫得很淺顯,暫時不再多加闡釋,敬請指教。

解讀性格的系列理解.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