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鬨是?
你曾看過情侶當場求婚嗎?女孩露出驚訝的表情,而群眾起鬨鼓譟「嫁給他!嫁給他!」你會跟著說嗎?
起鬨也是群眾心理行為,發起者鼓動群眾一起推看似善意的事,群眾無須負責,也以為是在做好事,但這可能只符合發起者的利益,以及群眾潛意識裡各自的盤算(看好戲?)。女孩是驚喜還是驚嚇?在當時情境已騎虎難下,有可能出現被迫接受還得感謝大家的心理錯亂。多數人一起做的行為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個人很難脫身。
人類是群體性動物,個人從屬某團體好處多多,生存率提升,心理也有歸屬及安全感,順從群體有好處,可從中參考他人行為,學習未知事物,萬一群體作錯其責任也是分散的,真要追究,就追究為首的吧。群眾心理現象最先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Gustave Le Bon)於1895年提出,他認為多數聚集的群眾都屬「烏合之眾」,是暫時性的團體,是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盤散沙,這群人很容易被驅使盲動。
驅動群眾的操作手段
你會去搶購衛生紙嗎?勒龐認為有兩項條件啟動這類瘋狂行為,首要的是「情緒傳染」,其次是「行為跟著團體走」。
「我有朋友是廠商,他們說衛生紙的原料不夠了…」、「沒有衛生紙擦怎麼辦?」這些語言的背後是情緒,是害怕和恐慌,當有人開了第一槍,出現榜樣,骨牌效應就出現,瘋搶衛生紙。幫社會環境與經濟不穩定時,人的心智最容易受到影響,生活層面的瘋狂行為很容易被激發。
另一類是「價值觀」層次的,是個人認同並加入某屬性群體後,獨立性也消失了,他們跟從有聲望的領袖,群體產生模仿行為(揣摩上意)。領袖也藉『斷言、重複和傳染』把價值觀生根群眾,形成普遍的流行觀點。
最顯明的例子是政治領域,常見的句子「發大財」、「這樣做就對了」、「一直是網軍啦」都這樣用。「斷言」是斷章取義,「那些意義不明確的詞語往往影響最大」,加上群眾情感投射與穿鑿附會的解釋,變成另一個意義;「重複」,將斷言不斷重複,讓人們以為是「已被證實的真理」加以接受、深信不疑;「傳染」,越多人如此認為,就變成了「流行觀點」,大家都這麼做還要驗證什麼,解釋了自己跟著做是沒錯的。
每個人都要是特異份子
勒龐那時代還沒有網路,他大概想不到網路世界以更巧妙的包裝、更迅速的傳播效率上演著群眾心理亂象,那些正義魔人、底下附和的+1留言,以謾罵、肉搜造成異己者更大的傷害,甚至是心理創傷。群眾雖然烏合,但個人真的很難抵抗。
社會心理學的主張是「你在哪(環境)」的影響大於「你是誰(人格)」,群眾心理正是此議題,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特異份子的,不要讓這些影響無意識的發生,欣賞歧異與多元選擇,保有思考能力,才有真正自由抵抗團體心理陷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