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診所  一書推薦序

「心理師,我喔,憂鬱症二十多年了。」60多歲婦人在我社區駐點處開頭這樣說,她帶著疲態、神情沮喪,她說是公衛護士邀來的。婦人不懂什麼是諮商,以為來看病,她描述了好幾條憂鬱症狀,期待在典型醫病模式裡得到處方,公衛護士則相反,以為諮商很神奇,把人送來就可以神奇治癒。
心理諮商不是這樣的,心理師不是看病,是看「人」。我對人有個假設,他們出生時並沒有憂鬱症,60多歲婦人在童年期應該也是對世界感到好奇和興奮的吧,那麼,是什麼讓她變成我眼前這位失去動力的人?她的成長過程怎麼了、她的性格本來是什麼、她經歷了什麼又克服了什麼…我都想了解她的生命史「她是怎麼成為她現在的樣子呢?」這個疑惑一出現,充滿好奇與同理的問題就會湧泉而出。所以心理諮商是在「認識她」,而「傾聽她的故事」本身就有療效。
精神病是壓縮的名詞,是人的內在狀態,包含生理面或心理面,被巨大矛盾與衝突掩蓋,又無法解決,最終逃避現實所產生的結果,但絕對不是「瘋子」。精神病人為了生存,會繼續以各種間接方式,跟外來的、內在的負面形象作戰,這顧不了社會常規,旁人才會覺得他怪怪的。沒有人想要生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狀態,當一段感情讓你又愛又恨卻也離不開時,不正也在瘋狂的線上擺盪,當局者迷。但好險,那時有人拉了一把,因此回到現實。
心理諮商也是那個拉你一把的人,是協同作戰的神隊友,沒症狀來談也可強身,只可惜社會認知不夠,多數人還是以為來心理諮商就是有病。
台灣沒有心理醫師,分工上精神科醫師主要是藥物治療,諮商及臨床心理師則主談話治療。《貓頭鷹診所》作者為日本的精神科醫生,能同時談話也給藥物,書裡將「精神醫療概念」普同化,人們的心靈感冒及暫時失功能,源自現代社會壓力,因此求診也是很自然的事。書裡心理衛生的預防概念,也有各階層人們遇見困境與新希望的故事,是我們很熟悉的職場困難、原生家庭議題、感情問題…當我們越知道心理諮商是怎麼回事時,就會增加看診的勇氣。
台灣的醫院精神科或身心診所可用健保看診,而政府也提供短期的免費心理諮詢,這是我們享有的資源。

/tmp/phpIwT8O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