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做「別人覺得你生病」,所以他被叫來了。「非自願」指的是當事人還沒想要進入諮商,除了被帶來,非自願的其他心理狀態是什麼,若能大致瞭解才能從他們的處境一起看待「被帶來的諮商時間內可以作什麼?」

我的目標是「讓他說話,彼此沒有壓力,完成這節諮商體驗」,當然沒有要達成什麼或符合帶他來的那個人的期望,這真的很重要,才能代表心理師立場是不受動搖的,這節諮商只有「你跟我」,有緣認識、說說話、聽聽故事,不要有壓力,心理師也是,不必給自己壓力,作能作且歡喜甘願的事,不要被非自願影響。要不要繼續談或進入諮商,最後只是個邀請,並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彼此越自在越好,若心理師被非自願者激怒了,就有可能什麼都不作等對方反應,結果浪費了這段時間。

DSCN8605.JPG

「非自願案主」是誰

「非自願」指的是當事人還沒想要進入諮商,除了被帶來,非自願的其他心理狀態是什麼,若能大致瞭解才能從他們的處境一起看待「被帶來的諮商時間內可以作什麼?」,有時候,只是單純邂逅與聊天,投入種子,等待天時,不必一直帶著「改變」的使命感。【相關文章:《初次見面:踏入諮商室的基本類型》

我在學校與社區服務,來的一大半都是非自願,EX:老師帶學生、家長帶孩子、先生帶太太、護士帶病人他們進了諮商室,順從的乖乖坐下,反抗的則一張臭臉不肯說話,等著看心理師玩什麼把戲。帶非自願者來的人則會告訴你他們的認為與診斷,出了什麼嚴重毛病,這是人之常情,看醫生都這樣,不講誇張一點也不好意思來,聽聽就罷。

從我的經驗,簡略地將非自願者的心理狀態分為以下幾種:

1.還沒有需要:

當事人生活及心理可能遇到困難,但他還沒要求助。

很正常,遇見問題誰不是先嘗試自行解決或拼命逃避呢,每個人總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應付。沒有需要,不必勉強,我覺得也不必「去促發」。

2.還沒有意識到需要:

這個狀況稍有不同,當事人生活及心理遇到困難造成困擾,應該需要幫忙,但他本人沒有意識(EX過於髒亂影響他人)、基於信任/害羞/面子問題被壓抑(EX覺得孤單但不會說要陪伴),以及固執某議題但你感覺不是那回事(EX敘說懼學但其實是不敢面對自己)。簡單說,次級議題掩蓋真正議題,進不到當事人意識層面。揭露次級議題的掩飾作用,需要關係建立或關鍵時刻,初談不一定作的到。

3.別人的需要:

有一種病,叫做「別人覺得你生病」,所以他被叫來了。這當然不是病,不用認真探討,焦點也許是放在他怎麼被說服或被要求的。

4.危機的需要:

兩眼無神、長期睡眠不足、有自殺意念當事人生活及心理的困難嚴重超標,並行動化(acting out,無意識的行動)。這需要評估危險程度,危險度不高的可積極促發意識,協助覺知;危險度高的就要通報,先尋求系統合作。

願意表明求助的人,總是會激起心理師助人熱情,會極盡所能、想方設法去看此刻還能作什麼,然非自願的當事人,通常不是合作的,他們都會發出:「我需要求助嗎?我沒有要求助。」為了抵抗諮商情境,他們會過度順從、完全被動或抗拒抱怨。非自願者的態度會影響心理師,若從頭到尾帶著攻擊性、傾倒抱怨,還夾著「反正你什麼也解決不了」的睥睨語氣,就很令人抓狂,讓心理師沒有餘力多做什麼了。

 

初談態度:配合類型作反應

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分很多種,不過表現在外的只有兩種:肯說話的,不肯說話的。那麼,我們怎麼反應呢?

1.肯說話的非自願者

當事人自己會說,或彼此間還有瑣碎話題可講。

不管是「為什麼來?」、「日常生活的瞭解」到「八卦」,只要當事人願意說,即使是抱怨也都有他個人訊息可彙整,傾聽是唯一可作的事,適時插入想瞭解的問句,好好認識眼前這個人,聽故事就好。

2.不肯說話的非自願者

這比較常見,也比較麻煩,既然非自願,自然不透露任何訊息,即使問也會被簡答直接句號。如果沈默很乾令人窒息,我會深吸一口氣,開始集氣,提高敏感度,目標是「讓他說話,彼此沒有壓力,完成這節諮商體驗」。

話題一:討論時事

問影劇八卦、社會新聞,批評政治也可以,至少是說話的開端。不過此招最怕當事人不關心時事,缺乏常識。

話題二:討論日常但不涉及隱私

食衣住行育樂皆可談,聊聊哪裡人(搞不好是同鄉),稱讚他穿著打扮(類似搭訕技巧),但不談家庭或個人成長史,以免引起防衛心。日常生活問答也能套到個人價值觀與感受資訊。【參照《初談二部曲:資料收集原則》

話題三:秀心理測驗

準備一兩個拿手的隨身小測驗,像是繪圖分析、塔羅牌、心靈圖卡、生命數字等看似嚴謹但其實只當趣味心理測驗,設法引起興趣與注意(把自己當賣藝的)。

話題四:心理師說自己的事

最後一招,就是自我揭露,說說心理師自己的事。有一類人習慣傾聽以建立關係,他不說自己的事,反而先觀望別人態度,看對方反應才決定自己是否開放。那就說給他聽吧,有關心理師「這也是個人」的星座血型、家庭背景、為什麼要成為心理師、挫敗經驗、興趣專長這些只是引子,講故事中間要與他互動:「那你呢?」,像是交換秘密的閨蜜,自然產生敘說意願。

目標是「讓他說話,彼此沒有壓力,完成這節諮商體驗」,當然沒有要達成什麼或符合帶他來的那個人的期望,這真的很重要,才能代表心理師立場是不受動搖的,這節諮商只有「你跟我」,有緣認識、說說話、聽聽故事,不要有壓力,心理師也是,不必給自己壓力,作能作且歡喜甘願的事,不要被非自願影響。要不要繼續談或進入諮商,最後只是個邀請,並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彼此越自在越好,若心理師被非自願者激怒了,就有可能什麼都不作等對方反應,結果浪費了這段時間。

除此之外,諮商中還是要趁機說明有關「諮商」概念,不然誤解的人太多了,包括:求助不可恥又有用、諮商怎麼進行(架構、次數,為了鼓勵他試,我甚至說兩次就好)、目標設定及心理諮商何以是專業(表現出同理情緒或深層心理的理解能力)。

 

投入種子,等待天時

初談對非自願者來說,是投入種子、等待天時【參看《等待天時》】,然後就看緣分。之後來不來是當事人的自由,心理師要懂得放手,在初談中不必過度帶著要「非自願」變成「自願」的使命感。

有時候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該努力的就作,說了也沒用的則不需強調,沒有要改變對方,不急著給忠告;有時候,當事人有他的天時,不遇到人生瓶頸、崩潰瓦解,他也不會嚴肅看待;有時候,是當事人與心理師的投緣關係,啊,他就認為心理師長得很兇也沒辦法,接納自己就好;有時候,當事人說會來但之後卻消失,有時候當事人一副不需要你的樣子,但下次竟然準時出現

對於非自願者,關係建立前總是難以預測,作自己能作且歡喜甘願的事,接下來就是等待。如果在這裡等不到,則至少給他心理諮商的真誠印象,鼓勵他別忘記心理治療的資源,相信在他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會想到這個可以承接黑暗的出路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