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做這樣的了解與分類,是有感「踏入諮商室案主的初始狀態」的各種差異,並非是諮商課本裡提到的「典型個案」:〈知道什麼是諮商,並且有一個確切的發問。〉

有些案主想改變,但除了嘴巴說說,只是等候診斷、建議;有些案主想改變,不過更認為別人要負責營造他想改變的契機條件,例如「先有人愛,他才要自我成長」;不想改變的並不會進諮商,有些認為可以自己處理、繼續壓抑,直到崩潰才被送來這些差異,不要說諮商的工作期,光是建立關係,都遠遠與當初訓練時那些典型個案已具備的條件差異甚大。

本篇描述初談案主的心理條件差異,其他背景、文化、教育、情緒障礙等暫不列入。我簡單將這些狀態分為四類,提醒自己分辨來談者的初始狀態,初談也許只能「播種」,或許只能「傾聽」,也許就一起看看、彼此好奇,或者生活關懷,給一些資源轉介但不勉強。知道來談者不同的狀態,理解此刻他們重視什麼,也比較知道自己可扮演什麼角色。

圖-案主的基本類型.jpg

基本類型:「志願性」與「責任區分」兩向度

A.典型案主:

有改變意願(志願),並承擔改變自己的責任。

帶著準備好的狀態而來,知道自己想談什麼,有動機,有一個確切的問題,主動發問,對於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也有開放性。確認所面臨的處境及問題後,能扛起想改變的責任,像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好學生,目標明確,令人放心也令人喜愛,很快進入諮商的核心議題。

◎應對:

聆聽,不特別作為,等待時機進入核心主題。

B.逃避型(1):逃避自己。

有改變意願(志願),但認為是別人的責任。

此型案主知道現實處境,但認為自己無能為力,把自己放在被動位置。他認為「想改變,可是需要有人給他動力」,他想遇見可以讓他改變的人;反過來說,他在現實裡屢屢遇不到這樣的人,認為父母不夠懂他、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伴侶沒有把他擺在第一位因為這些人不夠真心誠意、不夠用心善待,才讓他動不起來。他不主動溝通,固執,或溝通時自顧自的,覺得對方根本不在乎,他越想越覺不公平,充滿抱怨、怒氣。

他敏感外在環境,細數每個人每件行為,過度詮釋,當不符他期待時,關門崩潰哭天喊地,當符合期待時,他反而愣住不願相信,最後錯過。他不斷宣稱需要幫助,然而他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類似邊緣性人格)

此型案主常談改變,其實未準備好面對自己的責任,他們等待「契機」,以為遇見某個時間點或某個人,遇見了改變就自動發生。案主認為自己無力改變,也就逃避了自己該負的責任,同時又對「始終沒人理解他、幫他」這件事感到憤怒與抱怨。這裡所指的憤怒與抱怨是幽微的、不明顯的,案主有時會以「譴責自己要求太多」加以包裝,令聽者感到他「怨人罵己」的矛盾。他生氣,又壓抑不該那麼想,避開覺察自己的需求,怕是一旦知道了恐怕就要負責,但又對自己沒信心,知道了不能改變只是徒增傷心。他希望有人主動看見、理解、安撫,不想冒被拒絕的風險。

容易產生的官能症:雙極性、歇斯底里

壓抑的怒氣與抱怨,算是強能量,這一型的案主其實情緒很滿,易衝動、常崩潰,多數人生活仍可以維持,但過得很不愉快。被愛的欲望不敢明講,但會以充滿「憤怒抱怨」情緒的替代行為出現,強調他人該負責,EX強調不被善待、社會不公、強權壓勢、人人自私自利等與人相處的態度則具有過度禮貌、小心翼翼、自我中心等樣貌。

情緒壓抑至一定程度,強能量尋外爆發,會有歇斯底里、重複或強迫行為,亦會躁鬱情緒交替(能量用完,掉入憂鬱症)。

◎小說人物: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在〈微雪的早晨〉此篇所描述的朱生,是一位到外地讀書的窮農子弟,他喜歡青梅竹馬的富家女,因家境差異甚大不敢提,他冀望讀書翻身,等門當戶對才敢提親,然那位富家女已要出嫁給另一個富商了,小說寫道:「之後…朱君的性格比從前有點不同了…他老拖了我上酒店去喝酒。拼命的喝幾杯之後,他就放聲罵社會制度的不良,罵經濟分配的不均,罵軍閥、罵官僚,莫了他尤其攻擊北方農民階級的愚昧,無微不至。我看了他這一種悲憤,心裡也確實為他所動…」(P.92)

◎應對:

案主特性:(類似邊緣性人格)

1.自我中心:敏感、衝動,看到黑影就開槍;只想著自己被虧待,情緒若不被安撫,什麼也動不了。

2.衝突矛盾:壓抑需求、不面對自己與責任。

3.理性強、能量高:容易爭論,但爭贏也沒有效果。

4.困難點:持續躁症後轉為憂鬱症狀。

▼作法:穩定諮商關係,焦點從照顧案主轉向諮商兩人關係的看見,以諮商關係做此時此刻的覺察與練習。直接滿足案主所要求的將永無止盡,他的一切由他人決定時,什麼也改變不了。

DSCN6385

C.逃避型(2):逃避挫敗

沒有改變意願(非志願),覺得都是自己害的

與前者相反,這型案主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但偏狹解釋,覺得全都是自己害的,自己若能振作,就應該可改變全世界,因此對「現實處境」反認知不清。認為自己該做卻做不到(自我譴責:該死),於是逃避現實(逃避問題)、逃避挫敗參考:挫敗感的分析)。

逃避現實者會拒學、拒出門,避開一切社交場所,不接受任何情境刺激;逃避挫敗者則讓自己無感,對任何人、事、物都失去興趣,沒有喜怒哀樂的明顯表現。

這型案主的自我中心是,以自己有限的資訊解釋一切,認為自己無法預測、解釋、控制,同時也是自我貶抑的,自責、放棄、沈默、自卑。自己既然沒用、沒價值,就不值得別人去救,反而不會求助。

案主壓抑情緒,假裝過的好,其實他想得到幫助,但又覺得不該叨擾別人浪費時間,常內心衝突「真值得被救嗎?可以浪費別人時間嗎?」。爾後生活漸漸變調、人際挫折、枯燥乏味、無聊孤獨,沒有活著的感覺,潛意識替代行為是暴食、厭食、對小事憤恨不平、焦慮的強迫行為(洗手、狂買)、生理變化(掉髮、經期混亂)、自傷、自殺他們會進諮商室,通常是生活出了嚴重問題,無法再掩飾而被帶來。攻擊向內的自我譴責,消耗能量甚多,這型案主會走向憂鬱症。

◎小說人物: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在〈沉淪〉此篇男主角,他到日本留學,性格孤冷憂鬱,沒有朋友,他有渴望但不敢表達,逐步逃避挫敗與現實,最後轉租至海邊的小屋子,無人知曉,他痛罵走入酒店的自己:「我怎麼會走上那樣的地方去的?我已經變成一個最下等的人了。悔也無及,悔也無及。我就在這裡死了罷。我所求的愛情,大約是求不到的了。沒有愛情的生涯,豈不同死灰一樣嗎?唉!這乾燥的生涯,這乾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裡仇視我,欺負我,連我自家的親弟兄,自家的手足,都在那裡排擠我到這世界外去,我將何以為生,我又何必生存在這多苦的世界裡呢?(P.61)」

容易產生的官能症:抑鬱(憂鬱)症

這一型案主幾乎不見情緒,生活退縮,毫無感覺。放空與抑鬱耗去許多能量,因此這型案主能量很低,沮喪低落,重度者連「想動」的念頭都沒有。重度者抑鬱太深太久,談話、基本生活都會困難,他們的內在是不轉的,心靈如同癱瘓一般

◎應對:(類似憂鬱症)

1.自我中心:缺乏資訊並偏狹解釋、封閉空轉。

2.放棄溝通:重度者腦袋不運轉,放空,等待指令。

3.能量低:躲起來、退縮。

4.困難點:如何啟動他們「自己值得拯救」。

▼作法:助人者要多主動,並以結構性要求、關係支持、製造具體成就加以回饋,使案主相信自己的本質。

PSBC型是對稱的類型,然也有兩者特性皆有的,跟躁鬱症交替的型態類似。能量高、有力氣時會往躁期(B)發展,能量低時則往鬱期(C)發展。諮商工作期要如何作是另一個議題,有的相信要促進自我覺察,有的則不更動案主的參考架構採取間接溝通,暫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D.偏執型

沒有改變意願(非志願),認為全都是別人害的。

這型案主問題明顯,外人看的清楚,但他認為自己會這樣都是別人害的,因此是別人有病,他只是倒楣。他自尊高(掩飾自卑)又充滿負能量,帶有控訴的憤怒(態度蠻橫無理),對談只能聽他講,沒有任何調整空間,不認同他就不是同一國的。這型案主理應生活不適應,但為什麼還能維持一般生活呢,因為尚有與他共舞的對應關係(EX:「媽寶」,由於有全能媽媽,才可以有明明30歲以上的寶貝兒子),他的漏洞由對應關係遞補了,延長固有而無效的模式,此時來諮商也難有施力之處。

◎應對:

聆聽,不贊成也不反對,等時機再切入討論,促發改變動力。不過一般仍很難,除非對應關係有所變動不能滿足他。

 

參考資料:《沉淪》,郁達夫著,1921/2000,台北市,花田。

短篇小說《沉淪》,為中國近代小說家郁達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講述清朝末年一個年輕人東渡日本求學,周遭人對他沒有異常,但因懷抱著身為中國弱國的自卑感,暗自懷疑別人對他歧視,加上性格冷漠、性苦悶、沒有朋友,思想壓抑,逐漸沉淪,最後得到憂鬱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