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諮商小說請參閱【諮商小說】:諮商室裡的愛情移情
這裡闡述移情(transference)的心理學概念與諮商關係。
三個重點:(1)移情是類似親子關係的再現(2)不要害怕移情:案主會混淆生命早期的需求與成人性慾,但心理師可以辨識(3)移情是治療的關鍵,治療要以此關係為中心進行,形成動力,持續探索。
我對移情的想法
1.重要性與意義:移情是類似親子關係的再現
移情(transference),泛指案主對心理師所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情緒體驗,通常是把對方當成過去的重要他人,並帶有情緒經驗,有愛也有恨。案主投射情緒並重現應付該重要他人給案主的反應,正向移情如信任、依賴,負向移情如憤怒、傷害。例如父母過去常給案主批評,諮商時案主可能會敏感到某個線索,將心理師視同父母,反應出憤怒及防衛行為,但案主並不自覺。
移情是治療的關鍵,治療要以此關係為中心進行,形成動力,持續探索。移情必定要發生,避開移情的諮詢像是坐在場邊評論球賽,兩人都沒下去打球。移情和抗拒都需要認識及化解,是治療的核心任務。
我們重現的潛意識經驗,多數都來自早期重要他人,如父母、家人及其他主要照顧者,生命早期的需求脫離不了被關注、被理解、安全感、信任感、親密感及依賴關係等基本需求…看小孩子對成人如何索求就清楚了,因此「移情是類似親子關係的再現」。
2.不要害怕移情:案主很容易將生命早期的孩童需求與成人情愛性慾混淆,但心理師可以辨識
移情出現,是經驗重現,若能好好待之,案主便能從此關係安全裡,開始發揮學習能力,以不同方式感受自己、探索焦慮,並獲得洞識,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反應。換個比喻說,停止發展的內在小孩可以再度啟動與成長。
很多人誤認移情必會產生案主與心理師間要嘛性吸引力的關係,要嘛敵意情緒攻防戰,但並不真是如此,案主並非針對心理師發動,而是關係中的某些要素勾起發動條件,關於這些,心理師要能善用覺察才能跨越這些情緒,才能詮釋及溝通。心理師覺察自己後,把焦點放在案主渴望及需求上,就不會一直解釋「心理師不是他要的,會破壞諮商關係」,而是順著他的需求釐清方向、回應情緒、分辨情感,並繼續談此核心,允許表達以釐清潛意識期望,並帶到覺知意識上。如果心理師感到害怕、無能處理,不允許案主移情,那麼關係保持距離的結果就是回到場邊,退縮不再進球場,某些案主會為此舉造成麻煩感到抱歉,有些案主則再次經驗被拋棄,距離一旦被拉開,就容易相敬如賓、草草結案。
我並不贊成隔絕式的處理移情/迷戀,僅解釋此舉對諮商關係無益,以為這樣可讓案主自覺與清醒。在《登天的感覺:哈佛大學心理諮商的故事》的案例裡,移情發生後,心理師以可理解案主心情然還是要保持距離的態度處理移情,最後案主說:「我現在明白了,我對你只不過是一種好奇和好感,請原諒我剛才使你為難了…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此例心理師解釋終在案主心中留下不是超人而是得力助手的形象,且經由理解及支持,案主看到了自己的潛力,互相祝福而結案。是這樣嗎?案主的話反而讓我覺得她縮回去了,案主很容易將生命早期的孩童需求與成人情愛性慾混淆,但心理師可以辨識並提出詮釋的,別因害怕而讓真正的議題溜走。
3.移情的處理:接受與討論
移情關係重現,如能讓案主感到接納並視為重要的一環,矯正後的情緒經驗就能成為安全感來源之一。然而我們還是要繼續討論,與案主一同辨識焦慮的真正議題,最終促進案主能洞識自己,進而解決自己面臨的困境。
移情的處理不會只有一次,會反反覆覆,每次通過測試,案主就有心理空間進行學習與整理。移情的處理蠻多可以講的,許多書也有例子及論述,礙於經驗有限先整理我的兩點想法,以「憤怒」為例:
(1)以此時此刻諮商情境為資訊,心理師將感受到的情緒說出,直接討論「憤怒」及其聯想經驗。「你在生氣。」、「我感覺你的生氣超出限度了,而且你說話的態度,聽起來像是在對我生氣,怎麼了?」
(2)討論移情後,案主的需求依然在,過程不再用潛意識的方式,而是開誠佈公地討論,不斷地討論,包括來源、起伏、表面和隱藏的滿足感,又如何因隱藏而陷入困境的作法。讓案主表達自己,或表達需要諮商師做些什麼。
移情是治療的關鍵,治療要以此關係為中心進行,形成動力,持續探索。
參考資料:
岳曉東著(2007),《登天的感覺:哈佛大學心理諮商的故事》。香港,達人館。CH我想約你出去行嗎,P182。
Basch, M.F.(1980/1996),《心理治療實戰錄》。呂紹文 劉慧卿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