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談二部曲,描述初談的整體架構。

對案主而言,讓他們知道今天要作什麼,知道「什麼是諮商」,讓初談的氣氛明朗清晰。

對心理師而言,有個資料收集的基本法則,資料儘管龐雜,但潛意識能幫助我們挑選有用的作主題彙整。這部份同時需要認知與經驗的累積。

個人經驗分享,每個心理師作法並不相同。

#初談資料收集基本原則.jpg

●【一】說明會談用意

只有少數人知道「什麼是諮商」,多數人不但不知道還被給予錯誤訊息(EX:看透你的心、有問題的人才會來、強迫住院…)因此會談前有必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諮商」、「今天要如何進行」,讓初談的氣氛明朗清晰。

說明這是什麼情境(知道今天要來做什麼嗎?),等會怎麼進行(會問基本狀況及資料,以閒談方式即可,若途中想要問什麼也可打斷進行。),心理師自我介紹(心理師是藉由談話認識你之後,才能整理並給予回饋),並在談話最後會回饋案主。

●【二】話題開始

若有確切主題或事件,則從此開始,伴著游擊式問法攀談,案主若無主題,則從身心狀況開始,也一樣伴著游擊式問法。

▼關懷身心狀況(參考:台灣人憂鬱量表圖解

問生理:睡眠、飲食、注意力、作息安排、是否出門活動、興趣或習慣…

問心理:疲倦感、想哭、情緒低落、自覺沒用、負面想法…

如果案主無法詳說何謂壓力,了解身心狀況可對照壓力耗能情形,再藉題詢問其他資訊。

 

●【三-1】游擊式問法(語言的,資訊收集)

順著案主闡述的內容,插入自己想問的,問完之後再把主導權還給案主,讓他說想說的,接著再插問。「游擊式問法」會穿插不同主題的詢問,一下問家庭,一下問工作,繞一大圈又回來補問家庭…看似散亂閒談,其實心理師以直覺及同理的好奇心收集資料,讓案主不致太焦慮,也無從防衛起。

問話後,同時要給予簡單回映,同理的句子如「你一定覺得很難過」具有安慰與延伸話題的功能,結束的句子如「很好的決定」、「這很特別」則是準備轉換話題。這些資料,將在下一個步驟作整理。

以下是問的方向:(沒有順序性)

◎一般性格表現:「你是怎樣的人,你會怎麼說自己的個性?請自我介紹。」「你的父母、朋友通常怎麼說你?」

◎情緒自覺:「你有感覺到壓力嗎?」「知道壓力源是什麼嗎?」「平時如何抒壓、放鬆?這些壓力是如何造成的?」

◎家庭系統:家人、家族的關係。父母的工作、職業別、生活安排、人際互動,如何負擔經濟、整個家族如何互動。「通常你跟家裡的誰關係比較好?」

◎支持系統:「你的好朋友是誰,心事會跟誰說?」「有參加其他社團、信仰等團體嗎?」「網路上的朋友呢?」

◎日常作息:「你通常如何安排一天的活動,下班下課後呢?假日呢?」

◎經濟狀況:原生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入不敷出,擔負哪些責任,「你是否需要打工幫忙家計?」如果已經工作了,問職場情形如何?

◎對事件的反應、意義:EX受傷、意外時的反應,日後恢復情形。「你怎麼看待這件事的發生?」、「即使速度慢,事過至今,你覺得是否逐漸恢復常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對諮商的認知、期待:對求助的概念,對改變的責任的概念。

◎感情生活:情人伴侶是加分還是壓力?關係型態是什麼?

◎未來生涯:對未來如何規劃?符合志向或興趣嗎?如何選擇的?若穩定工作後,下班後怎麼安排?10年後的打算?是否成家立業?

●【三-2】特殊題目(語言的,敘事性收集)

這部份主要收集「故事」,因此案主要能完整描述一件事才行,可同時評估案主對於記憶、描述能力與覺察的程度。

◎情緒的喜怒哀樂描述:「到目前為止,你覺得最生氣的一件事。」是一件事而不是通則,EX跟某人某天約會他遲到我生氣…而不是我對不守信用很生氣而已。「你上次什麼時候哭,為了什麼?」

◎重要他人:「你跟男友如何認識?」「請說出喜歡對方的理由,什麼地方打動了你?」

哪些是案主重要的人?這些人在目前對案主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挫折事件:「請排出你人生中最感挫敗的三件事。」,理解案主視為困境、無力無助的地方,如果已經克服此事,則可續問如何做到的。

◎簡要個人故事:學校的、家裡的、生活的,其他印象深刻的事都可以講。

●【三-3】肢體觀察(非語言部份)

通常非語言透露的訊息比語言更多更真實,案主可能說人際關係還好,然而談話時卻總是避開你的眼睛,此時「人際關係還好」這個自述就需要懷疑。案主在諮商室與我們的互動都隱含著兩件事:(1)人際反應(2)面對自我時的真實反應。

◎說話這個動作:「說話」的反應、邏輯、聚焦或跳題、顧左右而言他、不斷重述。觀察案主如何在「表達」。

◎隱藏的情緒:藏在語調中的情緒,說話是否帶刺、虛弱;藏在內容中的情緒EX說不停的焦慮、嘲諷社會不公;藏在動作中的情緒,EX握拳;以「笑」掩飾各式情緒;過於誇張的情緒,太沈溺於哀傷;毫無情緒、臉部表情平冷、無感…。

◎身體反應:搓手、蠕動、坐姿端正不敢亂動、東張西望、雙手環抱或每次談話都要把包包放在腿上…

◎案主儀態:觀察體型,是否局部肥胖、駝背(飲食控制跟壓力處理有關,國人文化多以吃為主,較少以厭食型態出現);打扮衣裝、髮型、氣味、皮膚、指甲等身體自我照護的程度。

◎互動反應:當心理師問話時是否有在聽,是對話還是自說自話;是否抱怨他人、言不及義、不談自己感受;冷漠無感、被動簡答。

DSCN3095

●【四】評估:直覺與整理

問話的同時評估也會進行,也選擇了要問哪些、不問哪些,這樣廣泛的發問與整理通常交由潛意識來做,直覺會理出一個形象,再由意識詮釋這個直覺與再詢問資料修正。素材的選擇,帶有情緒感受的多會是我的首選。意識詮釋時會自問下列幾個問題:

◎事件的意義,案主如何歸納解釋:以客觀來看,小事是否被放大解釋(過於驚恐)或大事小事化(習慣壓抑);案主有做解釋嗎,還是被動接受?是否知道不適應之處,希望怎麼處理,還是希望被拯救?

◎案主是否有確切的主題或動機:審視案主覺察程度。

◎將案主「人物小說化」:我怎麼理解案主,試著描繪出一個人物形象。(參考:「人物小說化」的個案概念)

◎放回脈絡的意義為何:案主的事件與解釋,在他的脈絡是什麼意義(脈絡分為人際及環境關係兩種)…;我的觀點(假設)是什麼,與案主的自覺相比如何,若有差異,什麼導致了我們的不同。

◎等下要回饋什麼給案主:太複雜的講了也沒用,要講哪些來促發案主處理的動機,要用什麼譬喻形容他的困境及解決之道。

 

●【五】結束初談:回饋與未來方向

初談後會給一些回饋,就案主的現況、問題做出詮釋,並問他覺得如何,是否認同,接著給予可進行之方向。對案主而言,「看醫生」是很好的比喻,因此給予評估與回饋是提供案主明朗清晰的資訊,也讓案主考慮如何作決定。

評估與回饋約兩大方向:協助經驗整合VS.或重新建構。

評估,是評估案主的「自我概念強度」及「價值體系」,兩者較健全的,先作「協助經驗整合」,將無法適應及意外事件,歸納入案主原來的概念裡,同時也關注情緒的釋放。「經驗整合」,是動用、採納及發掘案主本身資源,在不改變它的前提下將特殊經驗一般化,增進自我效能。若自我概念及價值體系皆弱,則考慮「重新建構」,作中長期諮商的預備(參考:「長、短期諮商的預備」

最後視可諮商的次數、時程、條件限制,預估深淺不一的處遇,這只是大方向,多數需要邊走邊修正,第三部曲會詳談「評估、回饋與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