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上映以下有劇情。(防雷線)
建議先去看電影再來看我的分享
我是以「心理復健、治療創傷」的角度來重排劇情的
男性面對失落悲傷,他會氣自己無用,陷入憤怒和無感,跟女性陷入哀傷出不來剛好相反,也因為這樣要治療男性是困難的,劇中三位女性像是阿尼瑪(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共同協助了男主角。
《救救旱鴨子》首輪電影交換券贈票活動開跑!-電影神搜.jpg
超好看,看完忍不住來寫分析。
簡單結論:『如果你情緒溺水,游泳是一種心理復健喔』
這部電影簡直是一邊學游泳一邊學心理治療
影評部分:劇情鋪陳、畫面呈現、演員表情,讓人不會無聊或艱深、節奏明朗、處處有相關,情緒張力到最後會跟著一起哭(不會濫情);情境日常,沒有人是超人,每個人都有脆弱面,卻願意為對方著想互相扶持。導演渡邊謙作將游泳、人生、創傷、復原通通拌在一起,「水(各種水)」做為所有感情的接合劑,真是太棒了。
#劇情與分析:
42歲的大學哲學教授太慘了
他是旱鴨子,童年有兩次被強迫下水差點溺死的經驗(表現害怕)
也許因為教哲學,他在課堂上屢屢告訴學生要學新東西、新經驗,人生才能前進,於是無意識中游泳課海報吸引了他,自動帶他去報名。
電影前半小時是誇張搞笑的,身為一個教授、大男人,比小孩子還怕水的驚慌尖叫,他說「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我就不行」。
後來畫面告訴觀眾,他小學兒子也溺死河中(他悲傷,但表現隔離與無感),他氣自己的無能(表現憤怒),他哭不出來,像行屍走肉,保持兒子房間的完整,結果被太太嫌不能一同傷心而離婚,成了獨居的中年男人。
他本來就害怕水,現在更是恐懼水,就連撥水洗臉也需要用力。他的分析是這樣,撥水洗臉,水的面積小於臉—可以接受,跳入整個泳池大於身體—無法控制、不能接受。
教授面對游泳,用的是他的專長:分析、認知、邏輯,然後:用力、輸贏、一堆理由。結果根本學不會。
如果他是個案,我們會問「你的動機是什麼?」
哲學教授說:「沒什麼,就是想學」
其實沒有「沒什麼」的,一定有東西驅動著他。
報名時游泳教練不問動機,但是她說:「我一定會教會你游泳。」
游泳教練不是心理師,但我發現游泳池類似諮商室、游泳課類似諮商歷程。起初「學游泳是明確目標」,是技術導向,教練很敬業,配合哲學教授的性格與專業「轉譯解釋」,告訴他漂浮的道理是「浮起來就像是屍體一樣…」、「死了就不會思考,游泳時不要思考」
心理學的解釋是:壓抑情緒時身體連帶一起緊繃,學游泳時對水感到恐懼,自然身體以僵化對抗水的吞噬,就沉下去了;反過來,若人習慣了水的引導,把身體交給水,放鬆自然漂浮,而深處的情緒也被連結開始偷偷釋放。
認知與情緒之間的橋樑,是身體,而「水」隱喻著人的情緒,它流動著引導人們的心靈,當它們一致時就進入了「心流」,真是好比喻。
哲學教授終於對游泳有心得,可是卻在水裡聽到了聲音,是兒子的喃喃呼喊。
人一邊前進,一邊也喚起了過去。
哲學教授與前妻碰面敘舊,他們曾那麼要好,卻因為兒子發生意外,彼此逐漸疏遠,前妻突然數落他當時為什麼不陪她一起哭…
哲學教授想起了過去的傷心片段,連續請假不去上課。
不來就不來,頂多打個電話關心一下,這個不知道教授過去的游泳教練,不但提醒他,還說了她自己的故事激勵他----她曾嚴重車禍,身體受創,從此不敢走在馬路上。她對未來擔憂,直到她夢見以前對游泳的喜愛,她在復健時要求下水體驗,然後在水裡重新得力,整個人豁然開朗,日後她決定投身在游泳上,要教大家愛上游泳。
「因為人一開始就是在水裡的,孩子一開始就是在媽媽的羊水裡的。」
「那麼,明天我等你回來上課。」
重新回到游泳課,哲學教授越過第一關卡,習得心無旁騖、一帆風順游完25公尺。
第二關卡出現,在游泳時,那個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仔細,且直衝著他而來,啪!是兒子溺水時的畫面與記憶。他想不起來經過,只聽前妻說他不諳水性,去救人結果自己被沖走撞上石頭失憶。此時像是水鬼抓交替,「恐懼」撲來,教授陷入恐慌,活生生在泳池溺水(水深沒超過身高,他若站起來就淹不死,但是身體陷入恐慌了,也暗示著情緒溺水)
鬼門關前走一遭,更感到恐懼,教授再次逃走。這次是徹底逃走,他要賣掉原來住的房子,將兒子所有物請前妻帶回。
哲學教授本與單親媽媽關係曖昧,對方也有一個小學孩子,他們互相照顧與陪伴,此刻他也向單親媽媽致歉,自己沒用恐無法守護對方,不敢繼續關係,傷心分離。他全部割捨,游泳課再度不去。他走投無路,深覺無法前進也無法回頭。

1.jpg

單親媽媽知道自己留不住對方,但不希望教授逃避,用了最後一招,請他幫忙帶小孩一個下午,然後自己去找游泳教練,告知哲學教授的困境。
游泳教練約哲學教授晚上在游泳池見。
教授說時至今日,他無法前進也無法回頭,只能苛責自己、對自己生氣。
游泳教練沒有被教授的怒氣激走,接納他的情緒,但也面質「你以為自責就可以得到原諒嗎?」
教授大怒「你真是太沒有禮貌了!」轉身就走。
「別逃!」教練說。
「不能前進也不能回頭,就只能積極向上了!」、「一起來游泳。」
游泳教練不是心理師,但她做了比心理師更多的事。
夜間游泳池,他們一起游泳。
教授游泳時,在水裡重現那個創傷,他重新看見孩子溺水,他拼命去抓,拼命搶救,重現記憶撞到石頭畫面中斷。他起身後發現這是游泳池的牆,又在泳池中央看見孩子身影,正打算衝過去,游泳教練從水裡出來抱住他:「這裡是游泳池」。
教授被阻止,被溫柔地包容與提醒,他逐漸接受現實。
教練說「在水裡有個好處,如果哭出來就不會有人知道了」,他們兩個一起潛入水裡,教授抱著她痛哭,眼淚回歸情緒流動。
終於哭出來了。好漫長的歷程,情緒終於出來,因為有人接納、有人理解。
看到這裡你不哭我不相信。

maxresdefault (3).jpg

故事停到這裡就不怎麼樣了
事件後教授搬家,一個月完全不聯絡,又缺課了,一個人依然孤單落寞地生活。還真是貼切與真實呢。
沒想到游泳教練又來了,不敢過馬路的她拼了命地過來探望。她說「生活不能只靠一個人(你需要大家),但是游泳可以一個人(你需要獨處就去游泳)」
於是教授回到游泳課,感謝大家,感謝教練
於是教授鼓起勇氣跟前妻和解,兩人一起面對傷痛,一起跟遲來的悲傷告別
於是教授回去找單親媽媽,允諾未來,一起開創新的生活
「水」的隱喻:
水就是情緒,水的流動也是情緒的流動,人不諳情緒難免疑慮會不會被淹死
當理智逃避情緒時,身體是最好的橋樑與媒介,讓身體放鬆地在水裡,就能互相連結雙方,找回失落已久的感受
人不能前進也無法回頭,動彈不得只好逃避,都跟主角一樣啊,怕水、不敢游泳,然後找一堆知識化的理由藉口
但要下水碰情緒學游泳也沒那麼容易,如果這是一個療癒的過程,整部電影告訴你會需要以下因素共同撐起一個人的創傷:
1.個案的自我覺察--生活、工作上的矛盾與疑惑,就算無意識也可以,自動化尋求改變就是契機。
2.個人的危機意識—從危機到轉機,之後要轉成有意識的改變動機。
3.友善團體—像是游泳課的同儕、傾聽的朋友
4.親密關係的支持
5.除了教技術、以身示範,還會關心你心理狀態的教練(或心理師)
6.接受情緒調理的歷程,在劇中如下:
逃避、害怕、放鬆、引導、喚醒、恐懼、逃避、堅持、面對、有人同在、支持、往前行(爭取)。
教練不是心理師,可我認為心理師要向她學習,我們絕不能只當岸邊教練、技術教練而已,很多阻礙是在諮商室之外的,要怎麼拿捏,請留意游泳池之外的,教練是有界線的並不曖昧,重點是回到游泳池以她的專業完成療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