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故事很細節,彷彿在看電影,但講這段話時她卻微笑著,而且不掩飾、不做作,彷彿看破人生的靈魂。小女孩必須早熟才能生存,而她不怨不哀接受這命運,是這樣老練到令人心疼,這是潛意識的求生策略,她只是矇矇懂懂,才會給人裡外形象落差這麼大。理解並意識到此,心理師都快哭了,強忍淚水,靠!這是什麼世界啊...

突然,眉頭一皺(一道閃電擊中),事情不單純。

「好,心理師知道了,故事先講到這邊。」心理師冷靜地說。

「疑?為什麼?我才講到國小耶…」案主說。

 /tmp/phpuGHJdk   

「你怎麼想來諮商的?」心理師問。

16歲女學生帶著笑容說起,好像是別人事般荒唐的童年。

媽媽19歲時生她,小二前天天跟媽媽去夜店,躲在後台睡覺,小二後媽媽離家出走,她想媽媽,在學校天天哭,因為太吵而被霸凌,最後她學會不能哭(會被討厭)只能笑(大家才會喜歡)。 

這些故事很細節,彷彿在看電影,但講這段話時她卻微笑著,而且不掩飾、不做作,彷彿看破人生的靈魂。小女孩必須早熟才能生存,而她不怨不哀接受這命運,是這樣老練到令人心疼,這是潛意識的求生策略,她只是矇矇懂懂,才會給人裡外形象落差這麼大。理解並意識到此,心理師都快哭了,強忍淚水,靠!這是什麼世界啊...

突然,眉頭一皺(一道閃電擊中),事情不單純。

「好,心理師知道了,故事先講到這邊。」心理師冷靜地說。

「疑?為什麼?我才講到國小耶…」案主說。

不是同理,而是陷入同情

就只是個直覺,很怪。

若放任情緒聽下去,心理師發現自己會被父愛充滿,然後積極地想為她做些什麼。這是心理師的反移情。

案主的遭遇與背景確實令人鼻酸,但為什麼要暫停,而不是準備給個大擁抱?

是客觀條件提醒了心理師,也許剛剛瞬間產生的不是同理,而是同情。

反移情發生在開場後的10分鐘內,太快了!而且這麼難過的往事,被案主雲淡風輕,帶著笑容講出,又更怪。心理師覺得,怎麼一種她很熟練的感覺,這是她自我介紹的模式嗎?

心理師不是很確定,但總之,先暫停這個話題。「好,心理師知道了,故事先講到這邊」,心理師冷靜地說,然後改問較為客觀、現實一點的生活概況。

「掏心掏肺」也是社會面具

繼續談十幾分鐘,心理師繞回最初的話題,問她之前的輔導經驗,都怎麼描述自己的事。

果然,都是這個開場,每次新的環境而開始的短期、長期輔導,她都要重講一遍自己的身世,已經很習慣了。她的故事一講,那些輔導老師(剛好都是女性)無不眼眶濕潤,拿衛生紙拭淚,她們一直問她還好嗎,同理她過得真是太辛苦了...而她也早已習慣這些反應,反過來安慰輔導老師。

「沒事的,我很堅強地走過來了喔~」她笑著說。

 

第一次見面就掏心掏肺的個案,連創傷都說的那麼仔細,心理師想起自己過去也遇過這樣的例子。

初談20分就對心理師把什麼秘密都說了,而為回饋他的信任,自己也迴盪起「好的,這忙我一定要幫」的心態。第二次諮商前心理師特地花超多時間準備,預備直搗黃龍,進入工作期,結果咧,案主一臉吃驚的表情,「耶?你怎麼侵犯了我的界線?我還沒有要改變啊?」,反而很不高興

後來才發現,初次見面就把自己秘密全盤托出,只是案主的互動模式,類似一種自我介紹,也是社會面具的互動,並不代表已經信任、預備改變。

一般我們以為對方給了他的個人秘密、可憐故事,是信任關係的開始,但對他們來說,只是允許公開的範圍比較深一點而已,心態上仍在觀察期與心理防衛。結果引發了助人者的自作多情與錯愕的碰壁。

有類似的經驗後,心理師直覺地喊了暫停。

做不一樣的反應:別陷入那個劇本就好

心理師向案主解釋,故事不是不聽,今天是第一次諮商而已,我們以後還有時間,等下先作別的確認,像是諮商目標和動機(因為案主來,是老師發現這個故事而叫她來的)。

她說,她是第一次跟男老師談,也是第一次沒把故事說完。

她說,自己一直有信任他人的問題,過早信任卻常被背叛,後來也不想太麻煩別人,她不知道諮商可以幹嗎,一路上一直都在接受輔導,所以很習慣地想找大人聽她說話。

她早已習慣聽故事的人的反應,現實無奈,才會反過來安慰大人她沒事,活的還可以。

「是啊!你說的對,我剛剛差點也要哭了,還好我選擇不要聽完...」講的有點好笑,她開心地說「你這樣講好好笑...

「那你後來怎麼判斷要不要信任某個人?」心理師問

「緣分!」她說「我可以感覺到緣分。」

我想她是說互動的感覺與氣氛,還好她的保護機制仍可以對某些人說「先不要靠近我」

初談告一段落,「那麼,你覺得跟心理師有緣分嗎?」心理師問

「有。哈哈哈」她說。

「好喔,那看來我們就繼續約囉,下週見」

 

我常講一個概念,來諮商,心理師一定要思考並做出與案主平常模式不一樣的事,例如假設大家都反對他,諮商時就先贊成他(找出合理的那一面並贊成),中後期再做修改,回到比較中間的位置。這是「平衡」的概念,心理師要做不一樣的反應。

不過比較困難的是,假設大家都贊成他,諮商時就必須反對他,此時「反對方」就會吃力不討好,也容易被討厭,這個選擇就很考驗心理師怎麼去做平衡了。

總之,要分辨出原來的劇本,然後,別陷入那個劇本,暫停一下著,想想案主真正要的是什麼,又可以怎麼給予希望,讓兩人繼續合作下去。這是初談裡看似簡單,實際來做卻相當困難的事,沒有好的開始,後面就容易歪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