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被拉回過去,進入那個「過去的我」,當成第一視角「重新體驗」,舊故事只能重播,無法改變。會重複承受痛苦,就像醒不來的「夢魘」
在對過去做情緒修通之前,我們可以先試著與它保持距離,改成「第三人視角」。把自己當成攝影機,把拍攝距離拉出來,「在回想的畫面裡要看得到過去自己的整個身體」。
把距離拉出來,可以看到「過去的自己在那邊經歷那件事」,也就是「旁觀者角度」,從此角度協助他把事件經歷「從頭到尾」說出來,讓情緒得到釋放。
(圖一:賽車的第一人視角)
「創傷」有很多種,其中一種來自當下發生重大壓力很鎮靜,事後卻迅速地、強迫性的重複激發當事人當時該發生卻來不及反應的情緒。以地震劫後餘生為例,一般人當下的反應,會先逃跑求生存,無暇顧及情緒,於是恐懼及不安會在事情告一段落、行為停下來後迅速升起,但又過於龐大而無法反應,陷入恐慌的回想與當機。嚴重者,就算事情已經年代久遠、現在的環境也夠安全,但心裡的那塊情緒仍無法安穩,仍停留在過去事發時的恐懼,歷歷在目,應該反應卻無法反應,眼睜睜看著當機、嚇到不行,就像一個小小孩哭不停,也無法言語,大人會束手無策什麼方法也不沒有一樣。這就是「被情緒拉走」的意思。
創傷會讓人強迫回想事發當時的畫面,像一種電影手法,當事人被困在同樣的劇情裡出不來,做什麼都沒用,總是回到最初再重來一遍,痛苦沒有結束。被拉回創傷情緒裡的人,會重複承受痛苦,就像醒不來的「夢魘」,直到神經系統疲乏、身體斷電失去意識為止。
。
第一人視角(我就是他)
第一人視角是第一人稱(我)的視野,看不到自己身體,是資訊直接進入大腦的(如圖一:賽車的第一人視角)。
被拉入創傷情緒裡的當事人,「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互相融合,會拉回當下事件的第一人視角,一同再次經歷過去不可動搖的創傷,不斷痛苦,無技可施,如電影情節落入無休止的恐慌。
。
第三人視角(旁觀者角度:他是他、我是我)
「現在的我」(簡稱「過我」)被拉回過去,進入那個「過去的我」(簡稱現我),當成第一視角「重新體驗」,舊故事只能重播,無法改變。
在對過去做情緒修通之前,我們可以先試著與它保持距離,改成「第三人視角」。(如圖二:賽車的第一人視角,能看見自己的車)
請試著指導、說服當事人把自己當成攝影機,把拍攝距離拉出來,「在回想的畫面裡要看得到過去自己的整個身體」。
這個差別是,若被融入過去,眼睛向下看只能看見自己的雙手,若能把距離拉出來,可以看到「過去的自己在那邊經歷那件事」,也就是「旁觀者角度」。
(圖二:賽車的第一人視角,能看見自己的車)
如何指導當事人:
1.協助他把事件經歷「從頭到尾」說出來,不要只談「那個重複的片段」
2.說出來的時候意識性地改採「第三視角」說詞,以「他」代替「我」做主詞陳述。適時介入重述,「所以,他是說他怎麼了…」提醒當事人要回到「他」的主詞。
3.過程中當事人一定會哭、一定有情緒張力,請記住,情緒只是情緒,我們要當專注的好聽眾:
(1)眼神適時看向他,與他連結(不用一直盯著他,彼此都有壓力),輕聲說「我們現在在這裡,這裡很安全,有我在。」
(2)當事人若說太多次「我…」時,適時重述「你是說『他…』」
(3)說不下去時可以停頓一下,引導他說出比較客觀的陳述,如:「他當時都「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非「當時的感受怎樣?」
4.陳述完成後,
(1)確認當事人身心感受。通常整體會比之前放鬆許多,因為是平白直述,而不是陷入感覺泥沼。
(2)確認重點畫面。
被強迫拉入的是「哪一段?」,那一段便是受傷所在,之後修通要處理的重點。
(3)確認故事裡的配角如何影響
有時候我們的情緒反應來自重要他人的回應,例如正在哭的時候,父母突然嚴厲斥責「不准哭!」或冷漠以對,結果「過我」產生錯誤解釋。
(4)給予回饋
以穩定口吻,正向評價過去故事裡「那位受困的孩子」,他在巨大壓力下仍做得很好,很盡責,他怎麼做到的;正向詮釋那位孩子在過去承受了什麼情緒,將其命名,給予安撫與肯定,情緒會得到釋放的。「我們不會否認痛苦,只是不要變成痛苦本身。」
(5)理論說明:心象的圖層概念
三個圖層:痛苦、過我、現我,是不同元素。
「要分層,不融合。」從全融合一個形象,拉出到「現我」看著「過我」,之後在修通階段則是「現我」去拯救「過我」,讓他安心與安置。分層保持是心象的使用,才能對創傷情緒慢慢拆解。
痛苦圖層仍會在,但不是全部,它得到辨識、解釋、調適後,能轉換情緒質地,成為「悲傷」、「遺憾」和「心疼」;要疼愛「過我」,之前他那麼努力的,要看見他;而生存至今的「現我」是強大的,由他來統整、主管,告訴他怎麼做。
(6)結尾今天做過的事,再次確認。說明這樣的重整歷程不會只有一遍,但今天你做得很好,我們往前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