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一週一次」,不妨把它當成「水平面」,在這個條件下,諮商結構才能去除諸多妨礙,讓雙方好好晤談,持續效果。

【諮商的結構與設計】在特殊關係裡學習成長

結構化,也可以說是一種場面構成。

比如你去家裡附近新開的牙醫診所,從掛號、叫號、診療室、牙醫的評估與治療、治療計畫、回診,也是一種場面構成,你大概知道會怎麼進行,所以你不會幻想牙醫拿虎口鉗打開你的嘴巴(可能第一次去會吧?),後續也就比較能安心參與。

結構能讓雙方有共識,建立起共同想像,並專心在一件事上。

心理諮商也是,這個專業包括晤談長短、地點、頻率、療程次數,以及心理師、案主在諮商關係中的權利義務…等。這類構成是共同約好的規則,能讓案主「在第一次或初期」--因為對方是心理師要保密,因為這裡是隱密的諮商室,而願意吐露心事。在前期客觀條件最能幫上忙,當結構固定下來(包括長度、收費),雙方就更能專心晤談,而不必顧慮擔心,到了中後期由諮商關係主導,結構則可適當調整。

我們最常聽見的說法:「諮商一週一次」,不妨把它當成「水平面」,在這個條件下,諮商結構才能去除諸多妨礙,讓雙方好好晤談,持續效果。

「頻率」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頻率是「對諮商到來的預期」,每週去報到,你心理上會預期要談、會準備要談,會進入那個「提醒自己」的狀態(家庭作業則是穿插其中的加強提醒)。雙方都會事前回顧上次晤談、回想或承先啟後,或將思考過後的作業拿回來驗證。

有點像一定頻率去健身房的人,不只是當天的健身運動,其實返家後的飲食習慣也開始會有意識,覺察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慢慢在調整,長期氛圍確實能改變一個人喔。諮商也是,晤談期間覺察度會提高,因為知道下週又要進入那個狀態了。

我自己的看法是,在頻率的架構下,『一週一次面談』是水平面,其餘的都會下降,兩週一次下降還好,一個月(含以上)一次大概只能算是追蹤關懷,較無涉改變了(除非是前面長期晤談後期在收尾)。

諮商面談如果轉為視訊、語音或文字對談,效果也一樣下降,因為這不只是方便與否,而是人際互動就是面對面的,也才能發展關係。視訊、語音或文字對談只適合初期使用,或諮詢討論。就像交朋友一樣,初認識用視訊、語音或文字對談是沒問題的,但要進一步就要靠見面,也要常常見面,「才有機會」深入關係。而諮商關係越深入,才是影響改變的第二要素(第一要素是個人的改變意願,可強大到僅需要一點提醒就能靠自己改變)

我的建議是

還不熟悉諮商或擔心互動尷尬的人,初期不妨先從視訊、語音或文字對談進入,先有所感,如果互動良好就可考慮進入面對面的談話。

如果擔心長期面談費用高,也可以先定出次數,先做短期目標,如你有談12次的預算,與其一個月談一次當保健,不如一週一次(3個月)的連續性較有效果。

諮商的結構與設計,是讓我們在特殊關係裡學習成長,當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你的選擇就比較容易了。

PS:現行「視訊諮商」是反過來的喔。至心理所進行視訊諮商,頭一次需要面談,後面才能接替視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仁廷心理師 的頭像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